APP下载

因地制宜用教材 课堂活动显实效

2021-10-16孙守清

关键词:应急法治道德

孙守清

摘   要: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进入学校,教师要在不断地探索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首先是要根据地域特点取舍教材,其次是要根据教学目标丰富教材,再次是根据未来生活补充教材,以此促进教材的科学运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使用建议;地域特点;教学目标;实际生活境况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5-0063-02

自从2019年秋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纷纷出谋划策,各显神通。为此,笔者总结了基层一线教师们的探索实践,归纳如下:

一、根据地域特点取舍教材

现以国家统编版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为例加以说明。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第二个板块“教材的整体设计与教学建议”的第五部分“整体性教学建议”的“(一)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里明确指出:“做好教材内容的转化工作。教师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需求,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扩充和改造,由此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教材只能以普遍情况为基础来设计,不能兼顾到各地区、各学校、各班级的具体情况。”我们在活动设计时,为使用教材的儿童进入活动留有入口,但如果使用教材的儿童无法参与这个活动,那预留的入口也就失去了意义。即使是以活动为核心的教材,如果教师的教只是照搬教材中的活动,依然与教材设计的初衷、与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格格不入。因此,学习活动是否能够“校本化”“班本化”,是德育课教学是否有效的根本。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差异巨大。因此一本国家统编版教材不可能涉及到各地的所有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统编版教材的时候,必须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教材有所取舍,才能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的课标要求。

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1课时“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时,要注意我们青龙满族自治县地处北方,农作物多以玉米、谷子、大豆等为主,水稻种植的面积少之又少。所以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落实教师用书P145里提到的“3.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选取当地的粮食作物或蔬菜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课前调查当地玉米、大豆等的种植过程,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真实的体验。第2课时“美好生活的保證”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农业,探究农业的种类。知道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这里边也需要教师结合课前调查重点突出种植业、畜牧业,而林业、渔业就一带而过。只要让学生知道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不仅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就可以了。农业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我们衣食住行的主要来源,理解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息息相关,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农业的感情。

二、根据教学目标丰富教材

我们每节课都要依据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确立本课时的活动目标,并在活动过程里安排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来达成预定的目标。

比如,在我县某教师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中第2课“不一样的你我他”第1课时“找找我们的‘不同”时,正值那所学校在建教学楼,于是教师布置了课堂练习,请学生依据自己的想象,为我们的学校画一张平面图。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拿起了画笔,放飞着自己的想象。10分钟过后,承载着每个学生对未来学校的美好期盼——一张张漂亮的学校平面图在学生的笔下画好了!教师一一点评。最后教师总结道:“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表达。刚才同学们的一个个创意,其实就代表了你们自己各有不同,各具特色。同学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点,我们年龄差不多,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学习,又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够聊到一起,玩到一块儿。但我们每个人又是各不相同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一课堂活动的设计很好地落实了预定的课时目标:在活动中感受“不同”的精彩,正确看待“不同”。

三、根据未来生活补充教材

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班级里学生的实际生活境况,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择合适的文字、视频、音频等素材补充进来,用以拓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视野,着眼于儿童的未来生活,让学生真正懂得一些法律法规以及生活的道理。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1课时“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阅读角”“应急通道就是生命通道”时,很多教师都从网络上搜索到相关的新闻事件来进行说明、佐证,让学生有了更加真实、鲜活的认识。

2014年11月,双流至新津路段发生一起两车相撞事故,车上多人受伤。成雅高速一大队刘主任驾车带领救护车,通过应急车道前往现场施救。离现场还有2公里时便遇到堵车,应急车道上排满了欲抄近道的私家车。刘主任带领民警下车,指挥“占道”的50多辆车辆依次回到了行车道上,为救护车开辟出应急道路。这一材料的补充让学生真正懂得了“高速公路上的应急车道被视为救援的“生命通道”,法律规定不得非紧急情况时在应急车道行驶或者停车。对于抢占应急车道的违法行为,需要公安交管部门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

有了这则真实的生活事例,学生会牢记有关交通法规的知识,并终身受益!同时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也播撒下爱的种子……

【责任编辑 张   蔷】

猜你喜欢

应急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应急管理部即将举行全国首届社会应急力量技能竞赛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应急管理部老年大学学员作品欣赏
道德
准备好应急包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