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之绿”
2021-10-16巩斌斌
巩斌斌
摘 要:环境保护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知识特点渗透环保教育,增强育人观念,明确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环保素材,确保环保教育的实效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环保教育,养成环境保护的自主性,从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5-0017-03
社会的迅速发展,致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欲不断增强,但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我们的生活环境逐渐恶化,给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培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凸显学校各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呢?
一、增强育人观念,明确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让自己的先进育人思想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凸显环保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树立大教育观,把“生命教育”摆在首要位置
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时刻关注“生命+环境+生存”这一系列问题,站在“个体生命成长+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思考教育教学问题,脚踏实地有效实施育人策略。
教师是课堂教学实施的引导者和决策者,无论是教学的前期设计,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不仅要精心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更要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健康发展,要把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始终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教师一定要树立大教育观,树立“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永葆育人情怀,在数学课堂常规教学中结合数学学科知识特点渗透环保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持久发展开好头、铺好路。
(二)把准时代脉搏,把“环保种子”播入学生心田
环境保护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在中华大地上传承至今。如今我国把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将环保教育宣传推进学校、社区、家庭等各个区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这为我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将环境保护列入教育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教学活动中落实育人的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田上播下绿色的“环保种子”,精心呵护和培育,才能为改善和创建未来美好生活环境储备充足的力量。
(三)要有环保教育自觉性,把“立德树人”放在重要位置
环保教育不仅关系到千秋万代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宁。它与人的生命健康紧紧交织在一起,教师要时刻保持环保教育的自觉性,更要明确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坚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教育服务意识,把“立德树人”的任务放在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课堂教学中不同的环保渗透点,让学生从思想深处领悟环保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向上的环保道德品质,培养对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在研读教材、设计教案和实施教学等各个环节,坚持贯彻知识教育和环保教育有机统一的原则,精准把握环保教育的渗透角度和渗透点,将环保教育思想很好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 积极挖掘环保素材,确保环保教育的实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灵活把控数学课堂这一育人的主阵地,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前期研究,精准把握数学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教育的关系,做到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在环保意识和能力上得以有效提升。
(一)合理设计教学,自然渗透环保教育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处理好智育和环保教育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内容,找准环保教育的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自然真切地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切记牵强附会和生搬硬套。
例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改写”时,给学生出示案例:“据统计,中国一年生产一次性筷子约60000000000双,这个过程需要砍伐25000000棵树。按这个速度,大约10年内将消耗掉剩下的森林。”学生在改写练习的过程中会自然感受到森林资源被浪费的严重性,通过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然会意识到保护森林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生态环境保护与人们生存发展这一系列问题,从小树立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的理想。
(二)利用教材内容,及时渗透环保教育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更服务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更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一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得数学实践能力的同时,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在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紧抓这个环保渗透点,及时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了解“世界水日”这一环保文化,领会“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这句话中揭露的水资源匮乏问题。再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入“植树节”“植树造林”“绿色旅行”等环保文化,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让环保意识在学生心灵深處生根发芽。
(三)结合解决问题,适当渗透环保教育
教师必须在课前针对教学内容认真研读《教学用书》,明晰教材编写的意图,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环保渗透点。在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练习题蕴含着丰富的环保教育意味,教师要精准把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恰当的环保教育。例如教材五年级上册练习三设计的三个实际问题:“回收1吨废纸,可以保护16棵树,回收54.5吨废纸可以保护多少棵树?”“学校食堂每周要用掉1200双筷子,每双筷子0.03元。每周用掉的筷子一共多少钱?”“1公顷松柏林每天分泌杀菌素30千克,24.5公顷松柏林31天分泌杀菌素多少千克?”都蕴含着丰富的环保教育的思想,而且这类数学问题遍布各个学段。教师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渗入适当的环保教育。让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和讨论,汲取问题中隐含的思想精髓。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领会问题中蕴含的“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杜绝浪费、变废为宝”等可贵的环保思想。
三、开展课外环保活动,养成环境保护的自主性
《课标》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而环保意识的形成也应该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且环保实践活动更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意义,能较好地协调自己和环境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滋生热爱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教师要充分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利用具有丰富环保内涵的数学实践活动,以身作则,引领学生参加实践,提升环保能力,形成环境保护的自主意识。
(一)教师身先士卒,勤作環保“引领者”
对学生良好环保思想的培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做好引领和示范,不管在教室里,还是教室外,都要有随时拾捡垃圾和维护环境卫生的行为,要指导,不要指挥,要引领,不要命令,要带领学生弯下腰,捡起来,归好类,整理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时,教师可以依托学校德育活动,选择一处安全区域,带领学生收集各种废旧物品,然后引导学生给物品归类,让学生准确分辨“可回收废品”“不可回收废品”和“有害废品”等废品类型。引导学生养成将废品和垃圾分类投放的良好习惯和环保自主性。
(二)学生齐心协力,争当环保“小卫士”
对学生环保意识和习惯的培养,要依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年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有任何功利心理和行为。既要给学生提供一些环保的反面案例,给学生予以警示,从警示教育中获得思想顿悟,还要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和鼓励,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就是环境的主人,都能齐心协力共同维护优美的生活环境。教师要借助教学内容,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给具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授予“环保小卫士”的荣誉称号,并给予表彰奖励,号召所有同学都能够行动起来,营造师生总动员这一良好的环保氛围。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一课时,教师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一周的时间,分类收集校园里的废旧物品,并进行统计分析,选出数量最多的废品,然后通过交流讨论得到比较合理的治理环境和处理废品的建议,让环境维护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让学生的环保自主意识变得根深蒂固。
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教师要紧抓基础教育阶段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教学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思想,将环保教育有效渗入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之绿”,让环保意识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为创建更加美好的家园储备充足的能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学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教书育人,2017,(13):52.
【责任编辑 王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