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409窟供养人回鹘可汗文创设计研究
2021-10-16崔妤洁
崔妤洁,吕 钊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随着我国民生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文创产品需要究其本源,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属性,才能更有意义。
1 文化背景分析
1.1 研究背景
莫高窟409窟建于隋代,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西壁开一龛。洞窟在回鹘时期又进行了整窟重绘,主室东壁门南侧和北侧分别绘有回鹘可汗和可敦画像。学者们对409窟的研究和探讨已久,供养人的身份和时期一直是众多学术界前辈关注的问题。通过大量研究和分析对比,笔者判断409窟的供养人是西夏时期的回鹘供养人。对于409窟是沙洲时期的回鹘供养人[1],具有以下说法:(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敦煌文物研究所在早期对石窟的年代的划分错误。把沙洲回鹘重建、重修的洞窟定为西夏洞窟,对后期的学术研究造成一定的困扰。(2)敦煌研究院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版的一批敦煌石窟考古、艺术基础研究论著[2-3],沿用60年代西夏考察组的观点,致使20世纪80年代前的各种中国服饰史和西夏史研究论著也引用了这一观点。(3)回鹘的服饰文化对西夏的服饰文化等形成了教化和影响,使得西夏和回鹘的服饰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导致一些错误的定论发生。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解开了这个误会,刘玉权先生用石窟艺术考古的方法,通过考查、对比和分析,从原划分为西夏的80余个洞窟中划分出来了23个沙州回鹘政权所修建的洞窟[4],沙州回鹘洞窟的划分为研究回鹘和西夏服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2 莫高窟409窟供养人分析
回鹘可汗和可敦分别绘于主室东壁门南侧和北侧,且占据整个墙面,除少许变色和残缺外,其余保存得较为完好(见图1)。可汗身材魁梧,面部圆润,眉眼细长,手持素面长柄金属手炉,作虔诚礼佛状。其头戴高而尖的尖顶花瓣形金冠,红色绶带系于颏下,垂于身后,身着黑色团龙纹圆领窄袖长袍,袍长及地面,腰部开叉,脚蹬白色毡靴,腰系蹀躞带,上挂蹀躞七事,可汗身份推测为沙州镇国王子[5]。可汗身侧立一小孩,身高不及可汗腰部。小孩手捧圆盘,上有供养宝物。除服饰上未有团龙纹外,其服饰与面容皆与男供养人相同。后有侍卫8人,头戴扇形冠,分别持伞盖、双龙仗扇、宝刀、骨朵、弓矢、盾牌物品,是可汗身份的象征。东壁门北侧的供养像为两身回鹘王妃,“宽发双鬓包面”,上插花钗、步摇,头戴桃形冠,身着茜色对襟通裾大襦,窄袖翻领,绶带垂于脑后,双耳饰大环。小供养人立于面前,裸上身,右手举花束,正回头看向后方。
图1 409窟供养人像
2 文创设计
2.1 设计背景
回鹘文创在现今市场上并不多见,而且人们对回鹘供养人的了解度也并不强,甚至知晓回鹘供养人的人群也只是少数。因此,此次文创设计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通过现代的方式去认识和了解回鹘供养人。回鹘服饰的形制、色彩、材质等都是直观的视觉元素,如果不探究其本源和深层次的含义,直接照抄或者换种形式对其表象进行设计,那么这种文创设计就没有灵魂。通过对回鹘服饰的研究和了解发现,回鹘供养人的首服是回鹘服饰中最显著的特征,首服在回鹘民族中具有标志性、等级性、性别和职业的社会属性。在回鹘的文创设计中,将回鹘首服的社会属性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也是其本质属性,赋予其设计内涵。
2.2 文创产品定位
通过多方面调研数据发现,了解回鹘民族文化的并不多,由此可见回鹘文创的有效受众群体仍是少数。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个民族,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文创产品的定位应该是适合普通大众的。
综上,回鹘文创产品定位应该将以下方面作为参考:(1)产品要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实用性;(2)外观要有趣味性;(3)应具有文化内涵。文创产品设计就是源于文化主题,经过现代手法设计出具备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产品。经过对比研究考量,此次设计以扑克牌作为载体。
2.3 文化元素提取
(1)回鹘可汗形象设计。以409窟回鹘供养人的回鹘可汗为例进行元素提取,409窟为西夏时期的洞窟,故将西夏文化融入此次设计中。针对回鹘可汗壁画绘制线描图(见图2),以回鹘可汗为设计本体,将回鹘可汗的形象图形化。回鹘可汗的衣着形制是圆领窄袖长袍,因此保留了圆领和窄袖的特点。面部特征是“面部圆润、眉眼细长、小嘴高鼻”,这是别具风格的肖像画,在设计中为了区分其和高昌回鹘可汗的特点,放大了他的面部特点。回鹘可汗本身的面部形象憨厚威严,将浑圆的脸特征放大,细长的眉毛微微上提。供养人眼睛原本就细长,为了更符合可汗的身份,直接用细线代替,仿佛在闭目养神,也像是冷眼静看着一切。经过设计,使得供养人形象虽有诙谐但也有可汗的威严,使原本风仪严峻的形象有了趣味性。
图2 409窟可汗线描图
(2)图案元素提取。此次设计是以西夏时期为年代背景,因此在供养人的装饰图案上也采用西夏时期莫高窟里的一些图案元素(见图3)。
图3 纹样分析图
第一,联珠纹。联珠纹是西夏时期常见的装饰纹样,此次设计衣领上的装饰是来自圆形联珠纹,此型联珠纹中
的联珠是由圆圈状的联珠排列而成。如莫高窟400窟的窟顶,在很多西夏时期的洞窟中都可以见到类似纹样。除此之外,还有套叠式连珠纹,类似同心圆,小圆在大圆内部,这种装饰纹样多见于西夏时期的榆林窟。除衣领外,胸前至腰部也有联珠纹的应用。腰侧的装饰纹样是叠晕式联珠纹,这种纹样如水波晕开一般一层层排列,此种纹样出现在榆林窟第10窟的窟顶。联珠纹在石窟的绘画上,不仅具有装饰的作用,更能起到分隔的作用,使壁画疏密结合、张弛有度。
第二,龙纹。409窟回鹘可汗身着团龙纹的圆领窄袖长袍,是较为显著的体现身份的特征。人们对龙的崇拜是最早的图腾崇拜,历代皇权拥有者都以龙为最高权力和身份的象征,也是皇帝的专属图案,其他人不可僭越。设计中胸口处龙纹源于409窟回鹘可汗本身服饰上的团龙纹,龙爪雄劲,体态矫健,呈蜿蜒卷曲状,但细长如蛇,这也是此种龙纹的特点。在设计中将龙的形态夸张,显得更加流畅,将眼神变得威严,怒目而视,体现出可汗的尊贵身份。
第三,卷草纹。衣袖上的纹样是卷草纹样,无论是莫高窟、榆林窟还是新疆地区的石窟壁画中,卷草纹是最常见的装饰纹样。卷草纹也叫忍冬纹,植物忍冬附树蔓延的茎和旺盛的生长力蕴含延年益寿的吉祥寓意,其源于波斯、希腊,后来通过佛教和商人交流进入中国,渐渐变成了不同形态的卷草纹样。西夏时期的卷草纹形式多样,有自己特殊的风格,多为叶片上的变化。设计中衣袖上的纹样就来自409窟回鹘可汗地毯上的卷草纹纹样,叶茎呈“S”形,叶片随意卷曲,富有植物的生机,布满整个地毯边沿。
第四,菱形纹。菱形纹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且沿用至今的一种重要的几何纹样。它由带有夹角的直线相交而成,常以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可重复连续组成网状的四方连续纹样等形式出现[6]。409窟中,菱形纹用于回鹘可敦供养像底部边沿装饰,颜色为浅黄色、红褐色、浅绿色、灰黑色,填充方式为有规律的轮替填充。设计中还是采用原有的菱形纹样和填充方式作为装饰。
第五,香炉。回鹘供养人是因信奉佛教才出资出力,建造石窟和塑像。供奉的器物众多,409窟回鹘可汗手持香炉也是区别于其他回鹘可汗的一个特点,炉烟袅袅,徐徐升空。香炉的烟雾可以使画面整体灵动起来,柔美的线条可以增添韵律美感。
(3)色彩分析。此次设计中的色彩源于西夏时期的色彩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搭配风格:①红色、绿色、蓝色的搭配,红色一般为土红偏赭石的颜色,绿色材质为绿松石;②红、绿、土黄搭配,这种搭配在石窟壁画中非常常见,例如408窟窟顶;③黑色、青绿、土黄搭配,这三色的搭配一般给人平静素雅的感觉;④黑、白、灰色的搭配,多用于勾勒边框。西夏时期还喜用金色勾边或者点缀,如在回鹘可汗的冠饰还有腰间都有贴金的痕迹,王公贵族用金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
西夏色彩本身就讲究整体协调,讲求画面色调一致,也善用对比色,这是前人的智慧。在文创设计中,色彩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色彩可以使人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得到消费者对文创产品最直观的感受。设计中还是沿用固有的色彩,以黑色、绿色为主色调,回鹘可汗本身服饰色彩为黑色,黑色更突显人物特点,绿色为低明度的青绿色,这两种色彩搭配给人以素净雅致的感觉。辅色为饱和度较低的红色、土黄、蓝色、紫色,为了调节画面的节奏美感,让画面不沉闷(见图4)。
图4 色彩分析图
3 设计应用
通过前期的分析,选用扑克牌作为文创载体,一是因为扑克牌价格适合,符合人们普遍对文创产品的消费水平;二是因为回鹘首服具有等级性,刚好与扑克牌本身契合。在设计手法上,结合扑克牌的设计原则,采用共生图形的原则上下连接,让图案有趣且富有美感。扑克牌的角码还是采用系统的对角线,“K”意为“King”,同扑克牌中本身的“K”(见图5)。
图5 扑克牌回鹘设计图
4 结束语
好的文创产品能够使大众有兴趣去了解和探究其中的文化,因此,文创产品不仅仅要从外观上创新,更应该对其内涵进行挖掘和创新,了解背后的文化创作。回鹘供养人作为莫高窟壁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值得去探索和深入研究。中国文创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文创产品对文化的宣传和发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极佳途径,因此做好文创产品,弘扬传统文化,需要相关人员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