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摘薹对甘蓝型油菜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文献分析

2021-10-16戴祥来赵继献程国平

南方农业 2021年25期
关键词:角果菜薹菜籽

戴祥来,赵继献,胡 权,程国平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8)

油菜是我国种植面积超亿亩的五大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同时菜籽油又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用植物油[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增长,膳食结构不断改善,对食用油的需求量将大大提升,但当前国内油料作物自给率仍然不足,60%的植物油仍依靠进口[2]。近年来在多名专家的倡导和带领下,我国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发展迅速[3],在适当时期采摘油菜薹既能满足居民对蔬菜饮食的需求,又能为种植户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4]。油菜薹作为一种很好的食用蔬菜,许多研究人员采用不同方式、方法对油菜摘薹产量、品质及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方博云[5-6]、刘念[7]等通过对油菜摘薹次数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表明油菜摘主茎薹及一次分枝薹的经济效益最好;白桂萍[8]、黄华磊[9]等对油菜摘薹适宜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黄华磊等[10]以17个油菜品种为材料,对各品种农艺性状,菜薹、菜籽产量,品质、适口性及综合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油菜品种的菜薹产量、菜籽产量、总产值及营养品质和适口性存在一定差异;张雪梅等[11]还利用了不同包装材料对油菜薹贮藏品质进行了研究。目前,油菜摘薹对菜籽产量的影响相关研究很多[12-38],但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有的研究表明油菜摘薹菜籽产量减产[15-16,18,25,27-30],有的研究则表明油菜摘薹能提高油菜菜籽产量[13,19-20,31,34]。本文结合前人对油菜摘薹的研究结果,对油菜摘薹对产量、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油菜摘薹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文献来源及分析方法

1.1 文献资料来源

本文中所用的27篇文献数据资料全部来源于“中国知网”。

1.2 数据处理方法

对搜索到的文献进行梳理,因各文献的研究品种、密度及试验年度、试验地点等的不同,有的文献进行了不同摘薹方式对比研究,有的只摘薹不收菜籽产量,文献数据错综复杂且量大,导致难以进行一一列举说明,故本文采用列表和对比的方式,对所用文献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用WPS 表格2016 版及DPS v3.01专业版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主要结论

2.1.1 油菜摘薹的菜籽产量及植株性状

2.1.1.1 油菜摘薹试验增产处理下菜籽产量及植株性状

有摘薹试验增产处理,以不摘薹作为对照的文献17篇,摘薹与不摘薹对应的油菜菜籽产量及植株性状列于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增产处理下,油菜摘薹每公顷菜籽产量最高为4 072.05 kg,最低为1 758.00 kg,平均为2 539.56 kg,比不摘薹平均菜籽产量增产11.18%。油菜摘薹平均株高为163.50 cm,比不摘薹(171.33 cm)降低4.57%;摘薹单株角果数平均为492.57 角,比不摘薹(457.05 角)增加7.77%;摘薹二次分枝数平均为20.04个,比不摘薹增幅达105.33%。摘薹与不摘薹相比,平均有效分枝位降低70.12%,一次分枝数减少30.40%,角粒数增加3.78%,千粒重变化不大,降低0.27%。由此说明,油菜摘薹二次分枝数及单株角果数的增多,是油菜摘薹菜籽产量增产的主要原因。

2.1.1.2 油菜摘薹试验减产处理下菜籽产量及植株性状

摘薹试验减产处理,以不摘薹作为对照的文献21篇,油菜摘薹与不摘薹对应的油菜菜籽产量及植株性状列于表2。

表2 油菜摘薹试验减产处理下菜籽产量及植株性状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减产处理下,油菜不摘薹菜籽产量每公顷平均为2 470.20 kg,摘薹菜籽产量平均为2 194.09 kg/hm2,不摘薹比摘薹增产12.58%。油菜摘薹株高平均为160.64 cm,比不摘薹(176.04 cm)平均降低8.75%;摘薹单株角果数平均为431.25 角,比不摘薹平均降低11.00%,差异较大;摘薹二次分枝数平均为15.62 个,比不摘薹平均增加60.21%。油菜摘薹与不摘薹相比,平均有效分枝位降低61.17%,一次分枝数减少30.58%,角粒数减少2.45%,千粒重降低2.45%。从产量构成三要素的增幅大小来看,油菜摘薹减产的主要因素为单株角果数的减少,这应该是试验中,因采摘菜薹过长或过早,留桩过低,追肥不足,导致油菜后发长势不强。

而这1.18亿人,享受到了多大的减税好处呢?刘克崮迅速计算了一下,从3500到5000元,适应3%的税率,也就是45元缴税额。“也就是说,他们每个月虽然省了45元税款,却无法享受6项专项附加扣除,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1.1.3 油菜摘薹试验所有处理下菜籽产量及植株性状

以不摘薹作为对照,综合27篇文献的所有处理资料,摘薹与不摘薹菜籽产量及植株性状列于表3。

表3 油菜摘薹试验所有处理下菜籽产量及植株性状

从表中可以看出,油菜摘薹平均每公顷产量为2 350.71 kg,与不摘薹每公顷菜籽产量(2 412.60 kg)相比,每公顷减少61.89 kg,减产不明显。油菜摘薹与不摘薹相比,株高平均降低6.14%,有效分枝位降低68.78%,一次分枝数减少37.04%,二次分枝数增加85.54%,单株角果数减少2.96%,角粒数增加1.04%,千粒重降低1.63%。从产量构成三要素的差异大小来看,摘薹与不摘薹的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变化均不明显,说明在油菜摘薹后合理加强管理措施的情况下,摘薹对菜籽产量的影响不大。

2.1.2 油菜摘薹的菜薹产量及经济效益

油菜摘薹的菜薹产量及经济效益列于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摘薹菜薹每公顷产量最高为8 289.45 kg,最低为945.75 kg,平均为3 609.10 kg。从产值来看,油菜摘薹每公顷最高为45 749.25 元,最低为5 225.40元,平均为18 107.83 元;不摘薹每公顷产值变幅为2 432.25~15 067.35元,平均为9 540.46元;油菜摘薹比不摘薹每公顷平均增收8 567.37 元,增收达89.80%。由此可说明大力推广油菜“油蔬两用”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常生活对蔬菜的需求,更有利于提高油菜种植的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提高农户种植油菜的积极性。

2.1.3 菜薹采摘高度及品质

从表4 中可以看出,各摘薹试验间摘薹高度略有不同,摘薹高度变幅为15.00~60.00 cm,平均摘薹高度为34.84 cm;摘薹长度变幅在3.50~22.50 cm,平均摘薹长度为15.19 cm;当摘薹高度及摘薹长度在平均值上下时,能获得较好的菜籽产量及经济收益,即可说明油菜摘薹最适采摘菜薹高度为35 cm 左右,最适采摘菜薹长度为15 cm 左右。同时梅少华[21]、陈永海[22]等研究表明,在薹高35~40 cm 时摘薹,与不摘薹(对照)相比,不仅油菜籽、菜薹产量较高,菜薹产值和效益均最高;刘丽等[39]研究也发现摘薹长度在15 cm时,菜籽产量、菜薹产量、产值都最高。

表4 油菜摘薹的菜薹产量及经济效益

在品质方面,石有明等[25]研究表明,双低油菜薹营养丰富,除铁的含量外,其VC和钙、硒、锌等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白菜型红菜薹,可溶性总糖、粗纤维等营养指标与红菜薹相当;王塽等[40]研究表明,与白菜薹和红菜薹相比,油菜薹的干物质、VC、总氨基酸、粗蛋白等含量均较高,油菜薹营养更好、更利于健康;梁晓梅等[41]发现,油菜薹(狮山)同白菜薹(雪娇)相比,油菜薹具有更好的菜用品质;同时陆森林等[17]品尝试验表明,油菜薹与青菜薹相比,油菜薹略带甜味,适口更加酥嫩,且炒后颜色、色泽更佳。

2.1.4 油菜摘薹栽培技术

从表4 中还可以看出,在播期方面,各摘薹试验主要集中在9 月中下旬播种,孙利祥[29]、李洪菊[42]等研究表明,9 月播种比10 月播种的菜薹产量、经济效益均要高,说明适时早播有利于提高油菜摘薹的经济效益。在密度方面,育苗移栽密度变幅在每公顷6.95万~15.0 万株,平均为10.8 万株左右;直播密度变幅在每公顷22.5 万~52.5 万株,平均为35.8 万株。当移栽油菜密度在每公顷12.0 万株时,摘薹的产值达到最大(36 776.55 元/hm2);当直播油菜密度在每公顷36.0 万株时,摘薹的产值达到最大(45 749.25 元/hm2),表明适当增加栽培密度,有利于提高油菜摘薹的经济效益。同时陈爱武[43]、雷元宽[44]、吴美娟[45]等研究表明,移栽密度在10.5 万~12.0 万株/hm2时,菜籽平均单产最高,菜薹产量及经济效益也最高。在施肥方面,油菜摘薹底肥施用量应与大田生产管理水平相当或稍高,摘薹后及时追肥,促进油菜后发优势,降低对菜籽产量减少的影响。张志凤[26]、吴美娟[37]等研究均表明,油菜摘薹后追施5 kg/667 m2尿素比不摘薹对照均增产,摘薹后不追肥比对照减产,摘薹后追肥的经济收益比摘薹后不追肥更显著。

2.2 讨论

2.2.1 油菜摘薹的菜籽产量

尽管油菜摘薹对菜籽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但在不同试验研究中菜籽产量变化是不同的,既有油菜摘薹菜籽产量增加或减少,也有在同一试验中同时存在增产及减产的情况。在增产处理下,摘薹菜籽每公顷平均产量为2 539.56 kg,比不摘薹平均增加255.36 kg;减产处理下,摘薹菜籽每公顷平均产量为2 194.09 kg,比不摘薹平均减少276.11 kg;综合来看,油菜摘薹平均菜籽产量为2 350.71 kg/hm2,比不摘薹平均菜籽产量2 412.60 kg/hm2减产不明显。说明不同品种、不同管理措施对油菜摘薹菜籽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黄芳等[36]利用三个油研系列品种研究表明,油研50摘薹比油研57、油研817 产量及效益更好,也可说明油研50 更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与丰产稳产性[46];同时刘丽[2]、王国槐[18]等研究也证明,不同品种(组合)之间油菜摘薹菜籽产量变化较大。由此可知,并不是所有油菜品种均能摘薹,应选择早熟、适应性广、生长势强、植株体大,且摘薹后对产量减少影响不大或略有增产的品种。

2.2.2 油菜摘薹的菜薹产量及经济效益

不同的试验研究,因密度、采摘方式等的差异,最终导致菜薹产量及经济效益变幅较大。油菜摘薹菜薹产量变幅为945.75~8 289.45 kg/hm2,平均产量为3 609.10 kg/hm2;摘薹产值变幅为5 225.40~45 749.25元/hm2,平均为18 107.83 元/hm2,比不摘薹(9 540.46元/hm2)增收达89.80%。说明推广油菜摘薹栽培技术,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增效,也是未来我国油菜多功能开发与应用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同时王塽[40]、梁晓梅[41]、李洪菊[42]等研究表明,在只摘薹不收菜籽情况下,采用菜薹专用油菜品种(狮山菜薹、绿菜薹1号等)菜薹产量平均可达1 000 kg/667 m2以上,若菜薹按市场价2~3 元/kg 计,油菜摘薹平均产值可达2 500 元/667 m2左右,是单收菜籽产值的近2倍。

2.2.3 油菜菜薹采摘高度及品质评价

菜薹采摘的高度不仅决定着菜薹产量(产值)的多少,还直接影响到菜籽产量的高低。菜薹采摘部位过低,留桩不足,油菜后发长势不强,必然减产严重,不利于收获菜籽产量;菜薹过长,茎薹下部木质化程度高,影响菜薹的品质及口感。菜薹采摘部位高,虽然有利于收获菜籽产量,但菜薹产量减少,总收获产值必然降低。因此合理确定采摘部位,在薹高35 cm左右时,选择晴天下午采摘15 cm 为最佳,同时摘薹后立即追施75 kg/hm2尿素比不追肥增产、增效更明显。油菜薹作为蔬菜食用,其营养丰富,富含VC和钙、硒、锌等微量元素,油菜薹的干物质、VC、总氨基酸、粗蛋白等含量比白菜薹均较高,食用油菜薹对人体营养更好、更利于健康。

2.2.4 油菜摘薹植株性状的变化

3 种不同处理植株性状,油菜摘薹与不摘薹相比,平均株高、有效分枝位、一次分枝数及千粒重均有所降低,分别降低6.49%、66.69%、32.67%及1.45%,千粒重差异不明显;摘薹二次分枝数均增加,平均增加83.69%;单株角果数及角粒数各有增减,摘薹单株角果数平均降低2.06%(增产处理增加7.77%,减产处理降低11.00%,综合处理减少2.96%),角粒数平均只增加0.79%(增产处理增加3.78%,减产处理降低2.45%,综合处理增加1.04%),差异不明显。从产量构成三要素的增幅大小来看,单株角果数差异较明显,千粒重及角粒数差异均不明显。说明油菜摘薹菜籽产量的增加或减少,主要是受单株角果数的影响。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合理增加密度、加强管理措施、及时追肥,提高油菜单株角果数(群体角果数),从而提高摘薹油菜的菜籽产量。

2.2.5 油菜摘薹的栽培措施

油菜不仅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菜薹还是一种很好的蔬菜。在实际生产中,大多数农户都不愿意去摘薹,普遍认为摘薹会导致油菜大幅度减产。虽然摘薹会降低油菜产量,但在试验中也证明了存在增产的现象,说明通过合理改善栽培措施,能有效提高摘薹的菜籽产量。因此,为达到油蔬两用的最佳效益,经分析发现,适时早播有利于提高油菜摘薹的经济效益,育苗移栽在9月上旬播种为宜,直播油菜在9月下旬播种较好;育苗移栽密度控制在10.0 万~12.0 万株/hm2时、直播油菜密度在36.0 万株/hm2时,能有效地增加油菜摘薹的经济效益;油菜摘薹应以施足底肥为主(600 kg/hm2复合肥、总养分含量≥45%),多次追肥为辅,尽早培育壮苗,生产管理水平应略高于大田,摘薹后每公顷及时追肥尿素75~100 kg,利于获得高产及高效。

3 小结及展望

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油菜摘薹对菜籽产量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有的甚至并不会减产。油菜摘薹与不摘薹相比,平均减产2.57%,减产不明显。摘薹菜薹产量平均可达3 609.10 kg/hm2,摘薹每公顷产值平均为18 107.83 元,比不摘薹(9 540.46 元)增收可达89.80%。因此,在当前油菜种植面积、经济效益持续下滑的趋势下,推广油蔬两用油菜栽培技术,适宜增加密度、完善栽培管理措施,不仅能丰富人民日常生活对蔬菜的需求,还能收获较高的菜籽产量,促进增产增收,更利于提高农户种植油菜的积极性,推动油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角果菜薹菜籽
The 2022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贵州芥菜型油菜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脱水油菜薹加工技术简介
甘蓝型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和产量相关性分析
春天时蔬菜籽头
互相考一考
基于油菜角果长度图像识别的每角粒数测试方法
假如你没有吃过菜薹
假如你没有吃过菜薹
春来菜薹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