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1-10-15许飞琴
摘要: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上好每堂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教法设计。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学科,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是信息技术课任课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本文对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三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即任务驱动法、问题悬念法、兴趣激励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对这三种教学方法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问题悬念;兴趣激励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精神.因此,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能使学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体现自己的中心地位,能够独立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以《网络搜索》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搜索到需要的信息。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抓知识脉络,将教学目标任务化,以任务为驱动,教学设计过程设计了十月一日国庆节让学生分组制作旅行计划表,请学生分别用分类查找的方法、关键字查找的方法查找去旅游目的地往返车次、景点、住宿酒店、注意事项、费用等。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希望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设计的任务,使得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挥,也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得到满足。在积极、互动、协作的课堂气氛中,课程目标很好地得到了实现。
二、问题悬念法
所谓问题悬念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实例和游戏,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学《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一节,高一的学生过去只学习了运用软件来处理信息的方法,从来没有接触过用计算机程序来处理信息,对于计算机编程知识,非常的陌生,都是新的知识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引入了汉诺塔的游戏,让学生和电脑进行比赛,同时给学生展示交通红绿灯的程序设计,加密解密的程序设计让学生能明白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认识程序的处理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又如讲授WORD时,可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比如制作小报),让学生想办法去实现样稿中的模式,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同时在讲授电子表格Excel时,第一节课就让学生去处理实际问题:从最简单的“课程表”、“座位表”到复杂的“成绩统计表”、“班费开支表”在编制“成绩表”时,学生学会了求平均分、算总分、筛选不同等次的学生成绩等技巧。但当考试成绩改成用“优秀”、“良好”这种等次记分后,这些等次还要手工输入,很不方便,怎么办?有的学生想到了复制,立即就有人反对:“这还不是手动吗?根本没有体现电子表格的优势。”有的学生提出先按分数排序,再把不同的等次用填空的办法填上去。这时教师可以先肯定这种利用已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告诉学生,在电子表格中有一种功能强大的函数──IF语句,于是了解BASIC的同学立即编出了相应的语句,解决了这一难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新知识,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兴趣激励法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将学习看作是一次成功、愉快的体验。
比如,在教学“计算机操作系统”时,由于Windows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因此,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改变桌面的背景或设置屏幕保护等等。教师发现后,如果就此对这些学生进行大肆批评,甚至加以处罚,学生就会“扫兴而归”,学习兴趣就会陡然跌至低谷,一旦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有效的做法是:宁可自己的教学进度受影响,也要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不仅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其的内容,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要告诫学生,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所以是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的。
在高中信息技術学科教学中,采用兴趣激励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这样,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一位艺术家曾经说过:“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一个演员的素质重于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就是站在讲台上的演员,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信息技术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将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到灵活地运用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不断更新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生与时俱进的要求,设计出更灵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徐林生 新课改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2] 褚远辉,辉进宇.谈课改背景下教学方法的七个新特点[J].云南教育:2004(22)
[3] 宋融冰译.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 褚远辉,辉进宇.新课改中教学方法的特点[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7)
作者简介:许飞琴,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一级教师,多年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