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2021-10-15迟春燕
迟春燕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绵延不尽,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环节,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民族文化血液。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营造传统文化的气氛,深入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一、了解所以喜欢。
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浸润到每个中国人的心田。小学语文教师应从教材入手,利用课本这一重要的资源,诗词歌赋、神话传说、小说散文、戏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了解它,才会鉴赏它;鉴赏它,才会更加热爱它;热爱它才会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才会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使优秀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北京的春节》是表现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课文。在教学时,采用图文对照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人们的活动习俗,再通过查找搜集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节日、民间习俗。《孔子拜师》让学生认识了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结合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了解了《论语》和《道德经》;《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结合图片资料和故事内容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神奇想象;《赵州桥》、《长城》、《颐和园》从建筑层面上了解了古代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分析《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古诗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灿烂,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中。
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内涵。可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更多的孩子被西方的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所吸引,弘扬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在小学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抓住传统节日契机,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在端午节带领学生了解端午起源是纪念屈原,了解民俗文化领域,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了解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重阳节带领学生开展陪爷爷奶奶赏菊活动,并撰写赞美菊花的文章。在春节组织学生进行剪窗花、贴春联、写福字活动。关于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让学生进行摘抄、交流或办手抄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既了解了传统文化的来历,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三、在经典诵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经典诗文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丰富。古诗、谚语、歇后语……内容活泼新颖朗朗上口。在熟读成诵中,不但能积累语言,沉淀文化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军事、道理等多方面,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價值以及它的丰富多彩。如《出塞》是唐朝诗人的一组边塞诗。以平凡的语言,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我们了解了安史之乱这段历史。结合传统节日中秋节,语文课上开展和月亮有关的诗词朗诵。学生们摇头晃脑地吟诵,从李白的《月下独酌》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让稚嫩的童音回荡在校园上空。在每周一诗中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从《诗经》到《弟子规》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美,并逐渐被蕴含在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所打动并最终传承下去。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让我们抓住语文课堂这一有利阵地,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