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遗产保护学位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2021-10-15周秀梅张程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遗产保护

周秀梅 张程

摘  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世界各国逐渐开始重视遗产保护教育,美国、日本、意大利等高等院校陆续设立遗产保护相关的本硕博学位教育。中国高校的遗产保护学科体系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基础上建立,本文通过梳理中国高校遗产保护的学位教育历程与现状,研究分析首批开设文化遗产专业两所高校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等特点,进而探讨高校遗产保护本研学位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高校;遗产保护;学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4-0035-03

“遗产”概念自20世纪中期在美国流行以后,世界各国逐渐重视遗产保护和教育,美国、日本、意大利等高等院校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陆续建立遗产保护的研究机构,设立遗产保护相关的本、研学位教育和各类证书培训课程[1]。2021年8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再次从国家顶层制度的角度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规划。

为适应我国遗产保护的需求,近年来遗产与遗产保护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出现在高校教育体系中。2016年,“文化遗产”专业作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正式开设,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国是世界遗产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但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水平相对不足,依然缺少遗产保护规划和开发的专业人才。本文梳理了中国高校遗产保护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分析了首批开设文化遗产专业两所高校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等特点,旨在探讨高校遗产保护本研学位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文化遗产专业的开设历程与学位教育现状

(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文化遗产专业

在文化遗产专业正式成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之前,文化遗产多为历史学、考古学等相似专业下设的专业方向。文化遗产专业于2016年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与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与博物馆学等并行的二级专业。学科门类为历史学,授予学位为历史学學士。目前开设了文化遗产专业的高校有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

(二)研究生层次的文化遗产专业教育

研究生层次的文化遗产专业教育起步稍早,部分高校较早开设了文化遗产的研究方向,例如中央美术学院于2004年创立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学系,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教育、西方文化遗产学研究等专业方向。

(三)小结

文化遗产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大多数高校中与传统的二级学科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与博物馆学关系密切,并在原有二级学科基础上继承发展,如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专业在原有考古文博学院的专业和基础上发展了文化遗产专业;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专业是在原美术考古、文化遗产理论与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基础上,把文化遗产的发现、发掘、研究、鉴定、修复、保管作为一个整体,依托案例进行研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开设历程与学位教育现状

文化遗产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成为独立专业之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设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讨论逐步提上日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研究生培养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通过、2006年4月生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第二条中被定义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的……”,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然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早在2006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作为正式本科专业获批之前,部分高校或研究机构就开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招收硕博研究生。2006年教育部公布了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的学科、专业名单,中山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二级学科名列其中,标志着非遗学在高校研究生教育序列被正式确认。此后,中央民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相继在民族学、美术学、艺术学等学科下开设了非遗方向的研究生专业。”[2]

在研究生招生网查询可见,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招生目录中下设中国语言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向,同时招收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方向博士生。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理论专业招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向的硕士;重庆文理学院文化遗产学院与四川美术学院自2012年开始联合招生、独立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正式设立

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艺术学理论类下的新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学位授予门类为艺术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正式成为独立的本科专业,结束了归属各个院系、授予不同学位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专业的名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别于2016年的“文化遗产”专业,将专业的中心放置在“保护”两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保护”界定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由此可见,此次新专业的设置,将建设和教学重点放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研究、保存、保护、弘扬和传承等方面。将保护纳入专业名称主体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原文化遗产专业中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来自近年来非遗保护技术和政策、管理的需求,尤其是数字保护技术和活化传承传播等理念的融入。

三、文化遗产专业的开设现状——基于首都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文化遗产专业的分析

(一)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专业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专业是教育部审批的全国首家特设专业[3],以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教育方向,培养掌握国内外文化遗产核心理念、政策、法规等理论和方法,具备遗产保护和修复一技之长,掌握文化遗产的调查、评估、保护、开发、管理、宣传等流程知识的人才。

从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来看,文化遗产专业总学分为140学分,包括专业教育环节69学分和专业实践环节14学分。在专业教育环节中又细分为3个模块课程,其中大类教育课程25学分,为历史学类理论课程;专业必修课程30学分,主要是考古学、文化遗产管理保护等相关理论课程;专业选修课为14学分,可从文化遗产序列、中国史系列、世界史系列、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列及其他系列等5个选修课系列中选择修读。

文化遗产专业建设的两大特色为调研与保护理论结合。在重视文化遗产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文化遗产线性考察+非遗系列调研+文化遗产系列学术讲座+非遗教学体验”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该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内容来看,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尤其是考古和历史类理论课程居多,实操技术类的课程偏少,遗产保护相关的数字技术等新兴课程较少;虽有文化遗产调研实践训练和实践实训基地,但实践环节和内容并不是以固定课程内容和学分嵌入。

(二)重庆文理学院文化遗产专业

重庆文理学院是除首都师范大学外全国较早开办文化遗产本科专业的高校,是“十三五”期間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目标为培养掌握文化遗产及相关领域学科理论与文物保护管理的技能,从事文化遗产管理、保护实践及文化创意策划等工作的人才[4]。从重庆文理学院文化遗产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成果来看,文化遗产专业教学内容涵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实践,在校内建立了省级的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来看,重庆文理学院文化遗产专业注重理论与方法的融合。课程内容既包含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理论课程,又包括遗产相关学科考古学、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体系;另有研究方法课程如《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科技创新融合的课程如《文化遗产影像技术》《文化遗产数字化》;有文化遗产专业技术课程如《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文化遗产评估》《文物鉴定修复》。该专业较早开展了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的培育,如《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在当代高校的构建与实践》(2009)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2007)被建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从教学实践体系和国际交流方面来看,该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完善,鼓励学生考取导游证、文物修复鉴定等职业资格证书,证书可认定为替代课程。对学生参加的创业创新大赛、各类文化创意大赛等学科竞赛,予以学分认定。学习国际遗产教育的成果,专业培养对接相对成熟的国外遗产保护教育体系,实施与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的交流和联合培养,优秀学生可获得赴意大利佩鲁贾大学交换学习半年的机会,优秀毕业生还可直接进入意大利佩鲁贾大学攻读公费硕士研究生。

总体来看,重庆文理学院依然偏向学术型教育,培养体系更偏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有文化遗产与相关学科的理论课程,又有创新技术与遗产融合的技术实操课程;既有课堂教学体系,又有相对完善合理的实践和创新竞赛等训练平台;与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的交流和联合培养,兼容并蓄国外遗产保护教育体系,对专业学科的未来发展更加有利。

综合以上两所开设文化遗产专业高校的情况可知,国内遗产保护教育目前强调学术型培养,以培养遗产领域的文博管理人员为主要目标,遗产保护教育的重心为遗产本体研究、管理保护和活化开发。

四、国内遗产保护学位教育的思考

(一)遗产保护教育的本硕博教育体系

从国内的遗产保护学位教育流程来看,研究生教育先行,本科专业随后跟进。不管是文化遗产专业,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在有正式的本科专业之前,各高校都率先在灵活性较强的研究生层次尝试专业方向培养。在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成熟的情况下,国家根据遗产保护的人才需求,逐步设立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科专业。

(二)遗产保护专业逐步取得独立性和教学

遗产保护从最开始作为与考古学、历史学、文学、建筑学、设计学等学科下面的研究方向,逐步取得独立地位,成为独立的学科和专业。由于文化遗产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丰富,研究和教学对象涉及建筑、技艺、曲艺、戏剧等多种文化遗产类型。目前,遗产保护专业教育的主力为传统文学、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建筑学、工艺美学等学科背景者,研究者和教育者一般会在原有理论模式和框架进行遗产本体或保护研究。

(三)从遗产本体研究到遗产保护的研究和教学

可以看到,二十多年的遗产热影响之下,对遗产本体的研究如火如荼,主要是对传统文化遗产历史脉络梳理、价值研究。本体的研究转向了抢救保护、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传播,尤其重视遗产的多元活化传播。从文化遗产专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名称的提法上可见一斑。但在遗产保护教育领域,遗产本体依旧是学位教育的重点,遗产保护的课程虽有开设但数量不多。

(四)遗产保护教育的自身创新与科技创新转变

随着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播需求,其逐渐与传播学、游戏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交叉创新,游戏设计、虚拟现实、3D数字艺术等技术也开始应用于遗产保护领域,遗产传播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实践越来越多,研究和学位教育则相对滞后。

(五)对国外遗产保护教育的借鉴学习——社会运作与可持续发展

国外遗产保护教育时间较久而且相对成熟,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针对遗产保护的硕士项目,因此可为我国高校的遗产保护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社会运作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高校内遗产保护教育的两个重要走向,遗产保护事业已逐步由对遗产本体的关注,向社会性的活化保护网络聚焦[5]。

参考文献:

[1] 曹新. 美国遗产保护教育刍议[J]. 中国林业教育,2020,38(05):69-74.

[2] 宋俊华. 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共同体[J]. 文化遗产,2019(02):1-7.

[3]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专业官网介绍[EB/OL]. (2016-03-01). https://history.cnu.edu.cn/xkjs/kgx/index.htm.

[4] 重庆文理学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专业官网介绍[EB/OL]. (2018-05-10). http://cchc.cqwu.edu.cn/article_254445.html.

[5] 张鹏,吴霜.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遗产保护教育[J]. 建筑遗产,2018(01):32-38.

(荐稿人:管丽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专项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研究生培养数据库的构建及与中外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项目编号:2020WQYB065)。

作者简介:周秀梅(1981—),女,博士,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一级讲师,研究方向:非遗、高等教育、写作教学与研究等;张程(1985—),男,硕士,鹏城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数字人文等。

猜你喜欢

遗产保护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产业研究
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海口琼山府城公共园林发展演变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初探
“老字号”川菜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方略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若干问题分析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分析
试谈古都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保护
山岳型遗产地环境容量动态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