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着的力量
2021-10-15郭中梅
【摘要】思维被称为学生认知的“第三种力量”,而在传统高考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下的高中作文教学中,有忽视对学生思维力进行开发培养的倾向。因此,在新高考模式下,我们要把思维郑重地还给学生,把构建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作为高中作文教学的最高原则。在高中作文学习过程中,要适度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训练,让思维永远伴随在学生身边。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当中要将“写什么”放置在“怎么写”之前,为学生提供思维进阶的平台。
【关键词】思维力;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视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8-134-03
【本文著录格式】郭中梅.藏着的力量——关于新高考视域下的高中作文的另一个视角[J].课外语文,2021,20(28):134-136.
在高中的课外阅读当中,“读什么”和高中作文教学当中“写什么”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悖论。尤其是在新高考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对于高中教学模式下的读与写的话题,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大家对新高考的认知不断地深入,思维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在高中作文教学当中,要体现学生思维的存在,这是对学生语文学习从“言”到“意”的基本规律,也是新教材旗帜鲜明提出的教学主张。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当下的新高考作文教学当中,越来越多指向作文的“有用”。当下的作文教学指向了更为宏大的教育叙事,需要学生真正地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时代的命运,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文教学不仅是满足写作的考核与需求,更是体现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无论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都需要学生思维力的渗透。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帕尔默将思维力称为语文学习的“第三种力量”。他说:儿童的阅读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儿童的写作能力也能够得到发展,但儿童的思维能力常常被人忽略。因此,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思维的学生能够真正地在读写的道路上走几个来回。为了发展高中作文教学当中的思维力,对高中作文提出新的思路,从基于儿童思维进阶的视角,寻求提升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路径。
一、穿越时光:在课外阅读当中发展思维
温儒敏说: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速度,增加课外阅读容量,需要思维积极参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准则。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增加课外阅读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已代表着一个全新的语文学习时代的到来。在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不把作文指向阅读,指向社会,指向生活,已经很难见到。作文教学的转型要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阅读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路径。
如何在阅读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回顾当下我们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会发现完成规定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已经不用教师过多地去思考,但课外阅读强调的是学生主观的阅读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自由的、闲适的、指向文本内容与形式的阅读,很难真正激发起思维的价值。一方面,高中越来越多的学习时间压榨了课外阅读的时间;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阅读能力,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指向文本知识、文本内容、文本价值的记忆与积累,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当下,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了高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意义。但是我们也需要再进一步地去思考,我们的孩子什么时间阅读,谁来帮他阅读,阅读当中思维力表现在哪里。
众所周知,高中作文在试卷当中的权重不断地提升,学生就需要加强积累。一是课外阅读的积累。要不断地厚重自己的阅读基础,提高阅读总量,丰富阅读生活与阅读实践。二是生活能力的积累。要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在生活当中发展写作能力。三是社会能力的积累。学生只有经历对社会的多元认知,才能发展自我的思辨能力,在写作的时候才能让思维走向丰富。为此,在课外阅读当中,要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自我走向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学生只有在阅读当中积累词语,发展思维,才能够面对写作时有话可说。阅读是高中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主要路径,通过阅读所获得的只言片语,可能比在高中语文课堂当中认知到的内容更加让人深刻。课外阅读当中文本人物命运与时代的交织,写作方法与情节刻画的联系,作者生活与时代背景的映照都是思维存在的价值。在课外阅读当中,我们不仅需要学生多阅读,更需要学生多思考,通过思考建构起完整的读写认知路径。
二、命题演绎:关于新高考作文的内容
在高中作文教学当中,要适度地增加具有思维含量的学习内容。从作文的题目开始,就能够直接地表现学生对语文综合素养的应用,可以从不同维度,发现学生写作本领。通过对作文题目的阅读与理解,发展学生读写能力,无疑题目是相当重要的。
如2020年某地的高考作文是这样命题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2020年某地高考作文的题目来看,一是考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作文材料当中将个人、家庭、社会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学生围绕三者进行立意。是三者的相互融合、适应,还是三者的相互对立;是三者的包容,还是三者的相互促进。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参与。因为高中学生随着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思考能力的不斷发展,已从一个生命的个体逐步地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也难免需要在家庭、父母对自我的要求与自我对社会的认知当中进行辨别,还需要个人的意愿在三者之间进行权衡。怎么样让个人意愿的发展又回到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学生思维的参与。
其次,从命题走向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综合运用。作文进行议论,就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论证,但在传统的高考作文当中,论证的材料趋于相同,论证的事例趋于一致。这样就会让作文变得索然无味。从某地高考作文所给的材料来看,在学生知识储备当中所对应的事例举不胜举。如冰心放弃学习医术而改为创作儿童文学,就是她在家庭当中父母对自己期待的背离。而贾岛在《寻隐者不遇》当中去追求归隐,追求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也可以看成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妥协。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是他对父亲遗愿的继承,也是对当时所遭受的不公正遭遇的无声抗争。这些例子都是学生在语文生活当中所积累的事例,也是符合材料所给的立意。但由于大家都知晓这些人与事,也就让人缺少了焕然一新的感觉。从命题的角度找到写作的内容,就需要学生思维的参与。关于个体、家庭、社会三者关系自古有之。很多作家围绕这样的话题进行过思考,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命题找到作文的内容。如小说《红字》当中,海斯特在个人的行为活动上、思想认知上,都与当时的社会不可调和。但是当她戴上了“红字”这一袖章过后,社会理解她,接纳她。不难发现,海斯特从个体的角度有自己独立的认知,从群体的角度,她又不断地在群体当中被同化、被妥协。这种同化、妥协、冲突,相互影响,不断地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再如鲁迅的笔下有很多的小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当时革命失败的主要表征。
最后,从命题走向学生的批判思维。某地的高考作文材料已指向了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学生在表达观点的同时,还需要对观点之外的对立观点进行批判,表示质疑。从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角度来说,肯定与否定,贬低与赞扬,本身也是悖论的两个方面,构成了议论文的主要内容。从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来讲,新高考视野下的高中作文教学需要重视思维。思维在作文实践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如果我们把作文教学的目光仅仅停留在思维上,也容易偏离情感的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思维是学生头脑当中对习作材料的重新建设的过程。
三、写作适应:关于读写思维
叶澜教授指出:“要将写前置到读之上,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思维力。”在新高考视野下的作文教学中,不管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建立在对高考作文要求下的写作适应。
高中作文的写作适应,需要找到内容的思维自觉。高中作文教学在命题导向下走向了对于“写”的内在情境与内在逻辑。教师对新高考作文的理解已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进行读与写的适应。对于高中作文教学的探究,一言以蔽之,核心关键词就在于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方面。“怎么写”主要指向了写作策略,高中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训练,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巧,这与老师的作文教学指导密切相关。毋庸置疑,高中老师都予以了高度关注,而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尽管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有相关论述,但由于学生对于材料的思维认知不同,材料作文写作的广泛要求不同,导致了学生在作文写作上没有走向思维自觉。
实际上,因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桎梏,在“写什么”的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忽视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钻研。在最近高考作文分析当中,我们也容易发现学生暴露出思维力匮乏,这种匮乏与学生思维缺乏发展是有联系的。高中学生已经进入了逻辑思维阶段,在作文写作当中就需要学生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我们要重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将“写什么”放置在“怎么写”之前。因为思维服务与写作,离开思维的写作是无源之水。思维不仅是学生对作文材料的主观认识,也是行动的理论依据。如果我们每次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时候都注重思维的发展,把思维作为作文教学的开端,那么这些具有思维含量的写作过程,将是高中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当中珍贵的礼物,这样必将激发他们思维进阶,实现作文教学的有序发展。
高中作文的写作适应,需要回到社会属性自觉。只有回到社会本质的原点,我们才能够全面地把握写作的认知,进而解决写作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高中学生的写作,无外乎是基于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交流的需要,是为了表达真实的情感。也就是说,作文就是说话,但说话需要思维参与,回到社会属性。如在生活当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吃了吗?
吃过了。吃得有点多,现在早餐太丰富了,即使每样只吃一点,就已经很饱了。
吃了。今天早上吃了点青菜,喝了点牛奶。牛奶易于消化,青菜富含维生素,有利于身体健康,现在吃饱不是问题,吃健康才重要。
吃了。在路边摊买了个汉堡。哎呀,汉堡有菜有肉,既含维生素又含蛋白质。这种快餐,正好匹配我的生活节奏。
没吃过。今天一上秤,我又胖了,该减肥了。
还没呢,早晨就一大堆事,没时间吃饭。哎,事情一多,把我的胃也填饱了。
还没呢,早晨也不知道吃什么。地沟油、注水肉、激素鸡,我也不知道还有什么能吃的。
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普通对话,但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样的交流当中,富含社会属性与时代属性特征。如第一个回答当中就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愈发丰富,吃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从第二个回答当中我们发现,健康成为人们当下主要的追求。这是时代进步、社会文明进步,认知水平进步的表现。从第三个回答中,随着高强度、快节奏、大容量的工作进入生活,快餐已成为中国人饮食的选择之一。从第四个回答中,减肥受到了普遍关注,这是对健康的回应,也是人们审美意识的发展。从第五个回答中,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选择先做后吃,做了再吃。最后一个回答中,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当下广泛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不同的言说都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的认知,对生活的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基于生活来进行思考?因为这样的思考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对社会认知基础上的,是内在的价值。这样的写作是真实的,连贯的。
高中作文的写作适应,需要回到零碎走向连贯。从小学到高中作文训练的基本模式一致。这些习作往往依托于单元文本学习内容,作文本身上下的知识体系建构上还缺乏思考。在作文教学流程当中,往往是教师出示作文材料,然后学生通过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就完成了其所表达的过程。日积月累,但并不能够让学生得到思维的发展。因此,需要让零碎的“灵光一闪”走向思维的整体建构。
总之,在高中新高考模式下的作文教学,需要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找到“写什么”与“怎么写”之间的路径,发展高中学生的读写能力,激发与守护学生“藏着的力量”,读懂命题材料当中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价值判断,然后根据立意选择材料,从一个认知走向另一个认知。
参考文献
[1]李杨.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看高中作文教学思想改革[J].高考,2021(3).
[2]殷晓.论走向交际语境的实用文写作教学——基于2015年-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2).
[3]郭家海.写作关键能力測评方向: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以常州市作文教学名师工作室新高考调研试题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0(12).
[4]翟理想.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思考[J].作文,2020(10).
作者简介:郭中梅,女,1990年生,江苏高邮人,本科,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