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丝塑端然

2021-10-15忍冬

中华瑰宝 2021年10期
关键词:花丝观音玉雕

忍冬

在花丝镶嵌行业里,程淑美以善作观音而知名。她所设计的观音清净端严,行慈运悲,素带轻飘,璎珞坠身,手持甘露,背生佛光,錾刻与花丝镶嵌工艺被完美地运用到观音的形象之中,独见其妙手与巧心。

程淑美,1945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从事花丝镶嵌设计、制作50余年。其作品以花丝镶嵌为主,与玉雕等多种工艺嫁接,把立体造型与传统花丝技艺相结合,区别于以首饰、器皿、建筑为主的传统花丝作品,尤以人物见长,在花丝镶嵌行业中独树一帜,多次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行业金奖,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深圳珍宝馆等机构收藏。代表作品有《白衣大士》《慈航普渡》《仿清文房宝车》等。

程淑美的工作室坐落在北京东郊一座独立的三层小楼里,由她和先生高振声共同创办,这里有程淑美的全部工作空间—设计室、制作车间、展厅、会议室……访谈期间,不时有工人拿着做好的花丝部件让她过目,由她给出意见后再返工修改。设计作品、指导生产、接待来访,即使年过古稀,程淑美仍每天忙碌不停。“我想能干到什么时候就干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躺倒了干不了了那就没办法了。”程淑美轻笑着说。

抉择:转行与回归

花丝镶嵌工艺,顾名思义是用金、银、铜等金属细丝编织、堆垒、平填,再辅以珠宝玉石镶嵌。其作为宫廷艺术的代表,繁盛于明清两代,是“燕京八绝”技艺之一。传统花丝镶嵌应用于首饰、器皿、建筑者居多,用以制作人物则相对较少。程淑美正是在人物一途实现了突破,塑造出强烈的个人风格,而这与她的成长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1962年,17岁的程淑美考入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被分配到特种工艺下的花丝镶嵌专业。在学校里,她系统学习了美术基础和理论,并从零开始跟随花丝厂的老师学习花丝镶嵌具体工艺环节的制作。“学校还为我们请来了翟德寿老艺人(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教我们如何制作高端产品,给我们介绍故宫里的花丝文物及制作方法。”回忆起在学校的经历,程淑美坦言,系统的教学为她打下了极其扎实的基础,也较早地开拓了她的眼界,加深了她對花丝工艺的理解。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故宫写生,在程淑美的眼中,“故宫珍宝馆就是我们的第二课堂”。“老师会给我们布置作业,要求我们这个星期到故宫珍宝馆,挑一件喜欢的珍品,然后如实地画下来”,年少的程淑美和同学就这样揣着学生证,带着板凳和午饭,连续一个星期从早到晚坐在珍宝馆里进行速写。这很好地锻炼了她的绘画与设计能力。

4年的学习结束,程淑美被分配到北京市工艺美术厂工作。然而,她却出乎所有人意料,选择进入此前没有接触过的玉雕车间。“玉雕是三维的、立体的,而花丝镶嵌一般是将平面的掐丝组装到一起,才能变成立体的东西,与实际雕刻不同,雕塑课程很少。我想如果我以后要搞设计,还是要掌握立体圆雕的能力。”她说。怀着这样的念头,程淑美选择到玉雕车间将雕塑这门课补上。这一补就是13年。

很幸运地,程淑美在玉雕车间得到了被誉为“北玉四怪”之一的玉雕老艺人何荣的指导。“何老师特别擅长设计人物,他画在玉料上的墨道生动极了,我那时一股楞劲,遇到问题就喜欢向他请教。”程淑美回忆说。何老毫无保留的指导,让程淑美在玉雕设计以及对人物开脸和整体造型的把握上突飞猛进。这一时期,她设计了许多生动活泼的玉雕动物、人物形象,将圆雕的技术彻底掌握下来。从事玉雕设计与制作10余年后,程淑美再次做出出人意料的选择—回归花丝镶嵌行业。这一次,她带着纯熟的立体造型能力,给花丝镶嵌带去了更多的可能。

崭露:观音形象的再塑造

回到花丝镶嵌车间,程淑美将工作重心放在花丝人物的设计上,她将在玉雕中学到的造型艺术应用于传统花丝镶嵌技艺之中,也将玉石与花丝两种材料做了巧妙结合。从关公到提灯仕女,程淑美在画纸上勾勒出一个个经过改良创造的传统人物形象,用錾刻、花丝镶嵌等工艺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

然而工作一段时间后,程淑美感受到了诸多限制。“我脑袋里有很多想法,设计了一堆图纸,但生产它们需要经过厂里层层审核,投产进度很慢,我很着急。”于是,程淑美向厂里提出自己组建班组的想法,由她承担产值,自行决定投产内容。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3年后,她的第一件花丝观音作品《白衣大士》诞生了。“我看到花丝里有观音的产品,但都做得不太好,于是我考虑针对观音形象进行考证与重新设计。”程淑美翻阅了大量资料,并去各大寺院实地考察,在研究了众多观音造像的特点以及佛教仪轨后,决定了自己作品的基调。

“造型既要有佛像的庄严肃穆,又要有慈航普渡的清净慈爱,面部年龄在二三十岁左右,形象成熟美丽。”程淑美说。她将观音的头身比例从正常人体结构的1:7改为1:6,突出头部所占的比例,以突显其睿智和庄严,造型正身恭立,面相细腻精致。前人在设计观音时,天衣领子靠上,观音的脖子嵌在领口里,显得短了一截,她便适当加长观音的脖子。如此细节,程淑美皆反复思索调整。

《白衣大士》作品包含一对金银观音,其中银观音身披薄如蝉翼的天衣、风帽、飘带,动感十足,錾刻的莲花台金光闪熠,璎珞、臂钏、佛光上镶嵌的宝石烁烁生辉。观音面相饱满丰腴,眉目端严安详,发髻丝丝毕现。这件作品被摆到厂里的贵宾接待室几天后,即被一位美国客人买走,程淑美连照片都还没来得及留下。后来她又对这件作品进行了复制,参加1989年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选,荣获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

观音题材的受欢迎,让程淑美坚定了信心,陆续创作出多件观音作品。后来,工作调动到同属北京工美集团的北京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后,程淑美更是在观音题材创作上不断创新。她曾设计一件高1.2米的观音作品,以1:1比例绘制画稿,从观音的造型到山石的质感都一一呈现。山石的材料程淑美创造性地选用岫玉,将花丝与玉雕巧妙结合,錾刻的观音端坐在錾满花纹的莲花台上,而莲花台则直接置于由岫玉雕琢而成的山石之上,佛光与华盖均由花丝编织、堆垒而成,镶嵌大量宝石,周边饰以竹叶。程淑美在山石里设计了一段中空的孔洞,一端錾有龙的前半身,一端錾有龙尾,营造出龙从山石中蜿蜒穿过的生动形象。此后,又有《童子拜观音》《慈航普渡》《乘犼观音》等作品陆续推出,多次荣获国家级和市级工艺美术行业奖项。

延续:“程氏花丝”的承与新

2009年,经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评审,程淑美的作品被冠以“程氏花丝”之名。这意味着在花丝镶嵌行业,程淑美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以观音为核心,将造型艺术完美镶嵌于花丝技艺之中,使作品既显真实,又极具艺术气息,饱含快意和感动。

“创作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其实是一件挺痛苦的事。花丝镶嵌艺人有很多,在工艺水平、操作技术上可能相差不大,要想设计出的东西别出心裁,其实看的是创意,是怎么把花丝的技术效果灵活地运用于作品之中。”谈及设计与创作,程淑美颇有感触地说。她设计的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心血的累积,一件作品她不仅要画设计稿,还要制作一堆石膏稿,“比如观音头顶的华盖是有弧度的,那么每一层都得用石膏做出造型来,做花丝的师傅便能在石膏上直接掐丝与填丝”。

退休后,程淑美一刻也没有闲着,而是和先生一起成立了工作室,延续她对花丝镶嵌的初心和行业传承的责任担当。“最开始,我们在小区租了半地下的两间房子,没什么钱,精力也不够,就把做厨师的儿子叫回来跟我们一起干,如今他也是北京市三级工艺美术大师了。”程淑美欣慰地说。后来,情况一点点好转,程淑美成立了公司,吸纳了一批肯用心、肯吃苦的年轻徒弟。

如今,花丝镶嵌工艺只存续在北京和四川两地。作为从皇宫里走出的工艺,北京显然是这门工艺的传承重地。对此,程淑美有着深刻的认识:“工艺传承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几千年的传统花丝镶嵌技艺要传承,要原汁原味地把过去师傅教我的技艺传承下去,这是根,不能丢;一条是在此基础上,要创新,要符合当前市场和时代的需求,尤其是现在占市场比例较大的年轻人的需求,这是我们现在和未来涉及的重点。”

在2020年11月举办的首届“中华大师汇”展览中,程淑美带上了最新作品花丝赏盘《开天辟地》,以花丝工艺提前致敬党的生日。作品四周装饰錾刻的牡丹花样,点缀镶嵌红玛瑙、绿松石和珍珠等,寓意国家繁荣富强;中间是矗立在汹涌波涛上的红船,船和水浪由手工錾刻而成,呈现出浮雕的效果,寄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大潮中一步步披荆斩棘而来。传承是作为大师责无旁贷的义务,而以传统工艺表达当代主题,在程淑美看来,更是时代的需求与赞歌。“当代大师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在题材、造型等方面继续创新,创作出前人没有的作品。”程淑美如是说。

猜你喜欢

花丝观音玉雕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观音送子图
花丝镶嵌:细金工艺的巅峰
道安银花丝“细水长流”天地宽
雨中的人
《花丝墨玉薰》
繁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