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学习型课堂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2021-10-15张巧丰

课外语文·上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张巧丰

【摘要】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在发现学习型课堂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现学习型课堂是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老师给予的信息和资料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类型。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语文教师在发现学习课堂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发现和探索的能力。全文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讨论发现学习课堂语文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实施中的问题,总结近期新课改之后教育学者们对发现学习的研究结果;第二部分明确语文教师在发现学习课堂中的角色定位;第三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部分,从宏观上明确语文教师良好角色定位的重要性,以此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期待。

【关键词】角色定位;发现型学习课堂;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8-034-03

【本文著录格式】张巧丰.发现学习型课堂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以《答司马谏议书》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28):34-36.

一、发现学习语文课堂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加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提升。在“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提出之后,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殊学科,在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良好传统的同时,当仁不让担起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这一重担。发现学习法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国内近期学者的研究中明确提出布鲁纳的“發现式”学习型语文课堂对学生自我知识的建构有非常大的帮助。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大多是探讨如何将学生放在课堂“中央”,强调教师不是在课堂中直接指出问题解决的方式和重点,而是让教师提供适当的材料,鼓励学生利用材料,形成假设与检验结果。然而笔者在观看近期中小学语文教学观摩课时发现,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在课堂上或多或少地采用“发现法”教学。有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能很好地营造学生自我思考、小组探讨的氛围,教师的讲解无论从时机还是内容上来说都是恰到好处的;但有的语文教师却出现合作探究中的“满堂问”,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给出的资料和问题之间无法建立联系,学生处于一种“云里雾里”的迷茫感,课堂氛围看似很活跃,但是学生探讨的问题没有重点。这只是发现学习型语文课堂在实施中出现问题的其中之一。现代国内教育学者对语文教师在发现课堂中如何掌握时机、如何处理信息、如何组织活动等课堂实施问题没有系统地进行总结论述。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观摩近期国内中小学语文课堂,总结关于发现学习型语文课堂教师角色定位的建议。

二、发现学习型课堂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以《答司马谏议书》教学为例

(一)雪中送炭时——挽救者

在智联还未兴起的时代,语文教师凭借占据大量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中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发散的范围基本上都是在教师可控、可预期之内。在学生当前认知水平无法理解新的知识时,教师会直接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但当今智联时代对教育事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有一定的冲击,信息共享的时代使得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之外获取有关课文内容的知识,学生只要有意愿去接触有关课文的知识,就会在互联网上获得很多不加甄别的各种知识。智联时代的便利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学生在网络上搜集的资料出现了“朱自清父亲违反交通规则”的趣闻,这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力分散,无法真正投入到对父子亲情的感受当中去。此时语文教师就要作为一个在智联时代中“挽救者”的角色,去“拯救”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查阅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有正向价值的资料,不能让网络上不加甄别的论断影响学生对于经典文本的理解,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做好一旦学生被网络上不良信息影响自身认知时要及时“对症下药”的工作。

例如在观摩《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课堂时,学生向教师提出“在宋代,王安石和司马光究竟谁是坏人谁是好人呢”的问题。同时笔者在某搜索引擎上搜索“司马光”这个关键词,在下面的搜索结果里显示出一些具有引诱性的标题,例如“司马光有多坏”“民族罪人司马光”“司马光砸缸到底救了谁,语文老师不会告诉你”等标题,内容五花八门、真假难辨。此阶段的学生接触课本中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大多是“扁平人物”,即人物一出场就带有特别鲜明的性格特征,人物品质的好坏贯穿于文本之中并且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学生对于文本的“圆形人物”的认知的理解还十分欠缺,再加上互联网对文本人物五花八门的介绍,更是会扰乱学生对文本的认知。语文教师在此时就要发挥“挽救者”的角色,一是帮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人物品质不能完全以“好”和“坏”来定义,文本的选材只是从人物的其中一个角度来叙述的;二是引导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关于文本人物的权威典籍,从正面和侧面去接近人物,自主发现并认识一个“圆形”的文本人物形象,也可组织“走进某人物”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一起分享自己获得的关于文本人物的资料,并讲述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对某人物又增添了哪些认识。

(二)锦上添花时——提拔者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在发现型语文课堂中除了通过语文课堂获得文本的基础性知识外,更有价值的是方法的知识和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刚刚接受了“新鲜”的知识教学后,从文本作者或教师那里学习的思维方式正是需要强化的最佳时机。因为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方式,引领他们运用新的方法或思维方式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此时就要充分发挥“提拔者”的角色作用,让学生在发现型学习课堂中真正将“方法”学会运用。教师可通过创设学习活动,通过任务驱动教学促使学生掌握实践技能。

在《答司马谏议书》的教学当中,学生了解王安石的说理艺术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我是思辨者”的学习活动,在学生完成“了解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品质”这一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社会改革”的重要性。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来,从历史、现实以及伟人的品质出发,鼓励学生各述论点,并在活动的最后做总结性发言。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一是学生自主表达观点并阐述自己的发现时,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发言,对他们思考结果给予鼓励和赞赏;二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君子和而不同的开阔胸襟;三是在发言的过程中坚持锻炼学生的思维的原则,不过多左右学生的思想。

(三)旁征博引时——开拓者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然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问题发现情境”。教师在发现学习型课堂的教学中,要提前设计好学生可以接触的信息源,这些信息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现并建构知识。在发现学习型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站在旁观者角度并结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前清晰分辨出哪些课外资料可以辅助学生从全方位、立体化的角度去理解课文内容,这需要教师对课外资料进行一定的甄别和整理,去除歪曲事实或可能会引导学生产生无关于课文思想的材料。

教师通过甄别、理解、分析、综合和整理,要选择在恰当的时机向学生分享资料,用以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答司马谏议书》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变法中已经产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问题”时,部分学生会产生困惑,在学生以往的认知中,一个国家只要“改革”,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会向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历史思维中唯有创新和变革才会带来一个时代的繁荣发展。这样一个固有的思维定式与文中司马光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四点错误背道而驰,学生对历史的原有认知结构难以适应新的知识。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资料包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王安石变法中的各种举措以及当时社会的真实状态,在课时充足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分析变法中的哪些措施导致了这一系列的弊端,从而一一对应司马光批判王安石的理论依据。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产生困惑时及时与学生共享资源,这些工作并不是与理解课文内容无关的工作,通过教师分享资料并鼓励学生自主还原历史,可以很大程度地拓宽学生的历史思维,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也会更具全面性和立体性。

(四)移花接木时——引路者

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课堂教学与考试相脱离的情况,部分语文教师存在将语文课堂与语文考试相割裂,教师没有将阅读课很好地与语文考试阅读训练相结合,致使学生认为语文课堂是“无用”的,产生“只要凭借自己的兴趣和日常的语文积累就可以应付语文考试”的想法。在强调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今天,这种问题仍然在一线语文教学中十分普遍。语文教师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将阅读文本教学引申到考试当中,通过应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动力导向驱动学生要增强对课本中每一篇文本的解读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此时要充当“引路者”的角色。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语文考试中应着重考核的是学生日常积累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教师在基于课文内容教学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课文文本引申到课外相同文体或相同类型的文本,从而强化学生理解相同类型文本的能力。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来完成,但在理解与课文类似文本时,要鼓励学生自主运用课堂上建构的语文学习知识,运用到此文本的理解中,教师此时作为一个学生理解文本的“引路者”,不参与或少量参与学生的文本解读工作。在课外文本理解训练中,反复强化学生对于不同文本的认知图式,从而在应试中能迅速掌握阅读的要领和关键信息。

例如在《答司马谏议书》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王安石的说理艺术之后,可以引申类似的辩论文章《谏太宗十思疏》,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思辨艺术,掌握两篇文章中作者相同的国家情怀和责任意识。在新课标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中,已经明确要求课内的文言文带有思辨意味的不少于二分之一,这其实也暗示了学生在应试中进行的文言文训练也大多是思辨性较强的文章。通过在课堂上引申的相关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熟练掌握思辨性阅读的理解步骤和解题逻辑思路。

三、结论

针对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独立个性的养成和思维的发展,由于发现法教学遵循“给学生一些事实,让学生自己思考、独立探究,自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原则,已经成为现代国内语文课堂的主要教学方法。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发现学习型语文课堂的价值取向过于重视探究而轻视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堂合作探究下的“满堂问”、轻效果重形式、探究发现的内容流于表面等问题。在这样一场教育改革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定位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角色定位的建议,希望可以对语文教师更好地完成发现法教学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金珊.发现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文库,2019(24).

[2]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刘新平.布鲁纳“发现式”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

[4] 柴琼.君子和而不同——《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教学案例[J].湖北教育,2020(9).

[5] 虎喜平.在发现阅读中培养语文学习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9(9).

[6] 成惠芳.“名实”之辩——《答司马谏议书》课堂实录[J].七彩语文(中国语文论坛),2020(4).

作者简介:张巧丰,女,1999年生,内蒙古通辽人,硕士,主要从事研究学科教学(语文)方向。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浅谈培养语文教师的素养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探析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