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检验工到大师,总得熬过那些失败的日子

2021-10-15寇春婷

当代工人 2021年16期
关键词:药典检验实验

寇春婷

千百次地问

凌晨4点,辽宁方大集团东北制药原料药寂静的厂院,夜的边际压着隐隐的白,实验室透出的那束光,仍不甘地亮着。分针又走了10小格,冯文宇再次打起精神,拿起待实验试液,稳稳地完成进样操作。按照参数调整计划,今晚,冯文宇每隔10分钟就要调整参数完成一次进样操作。

“唉,又没成功。”面对实验结果,冯文宇无奈地叹了口气。尽管已经连续熬了两个通宵,他还是不得不重新调整参数再度实验。

反复做实验的冯文宇是孤独的,他一遍遍地与各种参数较着劲。

冯文宇的职业是原料药检验中心检验方法研发员,职责是为生产的药品建立检验方法,为药品杂质减少、副作用减小、提高药品质量提供数据支持。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失败,不断地调整参数,不断地推倒重来……冯文宇注定要在循环往复的实验中,在一次次简单枯燥的操作中,去寻找新的检验方法。“一个项目有时候努力两三个月都没有进展,成功没有捷径,只能不停地做实验,失败了就总结原因,调整方案再重来。”冯文宇说。

当维生素C在注册过程中需要增加有关物质检测方法时,而这在药典里并未收录,领导便将这个新任务交给了冯文宇。没有办法就要创造办法,冯文宇壮着胆子,硬着头皮,接下了任务。

随后的两个月里,他翻阅了无数文献,所有蛛丝马迹都不放过,温度、时间、流速……涉及参数调整了再推翻,推翻了再调整,实验做了一遍又一遍,仍旧没有太多头绪。“这个时候也干闹心了,太难了!”冯文宇回忆。屡次的失败敲打着冯文宇的信心,“每次满怀希望,又屡屡失望,究竟怎样才能成功?”同样的问题,冯文宇已在心里问了自己千百次。

“当时的部门领导唐处长对我鼓励很大,他总对我说,你再试一次,你再试一次。”就这样,在一个个孤独焦灼的再试一次中,奇迹发生了,他终于研究出了检验方法。

“每次方法研发成功,对自己都是一个提高。”这样的历练,塑造了冯文宇强大的抗挫折能力。

在检验药品的过程中,一次,冯文宇因为每天接触维A酸成分,脸和脖子的皮肤发红、脱皮,“很痒,我就忍不住用手挠,手上有时候还沾着药液,一挠过敏就更重了。”即便如此,冯文宇仍坚持了两个月,直到项目结束,皮肤才开始好转。

两年前,一个计划出口美国的药品项目遇到阻碍。要达到出口标准,必须按美国药典规定的检验方法对该药进行检验,可是厂里的采购人员费劲搜罗,怎么也买不到美国药典中规定的那种衍生试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冯文宇二话没说,又接下了这个棘手的项目。

通过不断地对色谱柱、温度、酸度等比例进行遴选,冯文宇再次不负所望,研发出了新的检测方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检测方法建得也挺好,但是灵敏度差一些,也就是检测能力差一些。”如何进一步改进方法,提高检测能力?冯文宇又耗时两个多月选方法,结果还是不理想。

不管多难,冯文宇向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有用的信息。偶然间,他听说另一种设备可能有帮助,便马上开始寻找,最后竟然在厂里其他部门找到了。冯文宇兴奋地带着实验用品赶到那个部门开始了新的实验。“结果挺好,新设备辅助下发现的这个方法提高了检测能力,后来我们也重新采购了设备,成功建立起新的检验方法。”2020年底,冯文宇团队研发的实验数据,得到了美国药典委员会的认可,打破了企业出口瓶颈。

屡败成自然

尽管最终成功研发了一个个检验方法,但研发过程中遭遇的井喷式的失败,不沮丧吗?

“习惯了。”

“没办法,这也是职业特点。”

“有些时候是带着任务的,做不好影响药品注册,影响企业效益。”

“实验做得越多,失败越多,经验也就越多,相信成功就会来得越快。”

正如他的这些回答,馮文宇早已习惯了逆流而上。冯文宇顶着一头老专家似的黑白相间头发,白大褂罩在条纹衬衫外面,挽着袖子,坐在椅子上,双手稳稳地交握在身前。坚定目光,谦逊语气,他不怎么谈取得的成绩,只淡淡地说:“没有企业对我的信任和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他感谢这份从事了34年的职业,“许多事情着急上火都没用,就得一步步踏实地往前走,遇山移山,是工作塑造了我的性格。”

刚参加工作时,冯文宇还是一名化验员,每天照本宣科地做成品检验。操作规程让加几毫升,他就加几毫升,不用考虑其他东西,只要给出准确的数据即可。为了提升操作的准确性,冯文宇下了不少功夫,“一滴的时候悬而未掉,半滴冒出来一些……”对于最基础的滴定操作,冯文宇反复练习,追求精准度。

“就这样照本宣科地完成实验,给出数据,我的工作就做好了吗?”面对检验过程中的各种实验现象,冯文宇开始琢磨,这为什么加酸?那为什么加碱?一个个疑惑在心底画满了问号。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只有高中学历的冯文宇选择考取“夜大”,学习分析化学。“边工作边学习,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更紧,让我对检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我提高检验知识和检验技能有很大帮助。”这个选择让冯文宇倍感解渴。

夜大刚读了一年,就赶上厂里举办青工技术大赛。冯文宇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一举夺冠。而后,青工技术大赛连着举办了6届,冯文宇就蝉联了6届冠军,最后厂里的同事们都喊他“状元”。“回头看,这个比赛是我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帮助我树立了信心,也鞭策我要更努力地做好这项工作。”

近些年,随着厂区智能化升级改造,实验室里的检验设备更先进了,数量也更多了,这大大解放了研发员的双手。但冯文宇肩上的担子却更重了,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大。过去整夜加班的手动操作少了,现在可以提前在微机工作站里设置好实验参数,设备会自动按照设置程序进行实验。但仪器永远离不开人脑和人工。“还需要人工滴定,仪器设备也需要人工观察,待进了三针五针、十针八针的,如果发现结果不理想,就及时换参数。”

面对一个个难啃的项目,冯文宇从来没有说过一次“不行”,遇到難活儿、急活儿,领导也都放心地交给他。难,不仅难在技术,还难在如何保持一股韧劲儿应对各种困难。“我的经历让我对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感触很深。一次次的失败让我思路更宽了,学到了很多东西,还增加了我的信心,我坚信只要坚持,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总能成功。”

脑力体力连轴转,工作之余,冯文宇也学会自我调节。“我也是挺爱玩的,现在中午休息就打打排球,但是打得不好。”冯文宇笑着说,“乒乓球也打,在我们部室打得还行,在厂子就不行啦!”

2015年,冯文宇负责的《磷霉素氨丁三醇质量标准升级》项目通过了国家药典委员会的审核,被正式收载于2015年版的中国药典,为行业内检验该种药品设置了新的标准。“这意味着在中国销售这种药,就必须达到这个标准。而我们企业是率先能达到这个质量要求的。”

传承是最好的超越

冯文宇的父母都是东北制药的职工,1987年,19岁的冯文宇追随父辈的脚步,走进了东北制药。

“张明秋,二车间!”

“李富华,七车间!”

“张建国,建安公司!”

药厂俱乐部的大堂里,通过招工考试的700多名年轻人聚在这里等候,焦急地盼着赶快叫到自己的名字。冯文宇也暗自紧张,“我是个内向的人,能给我分到哪儿呢?销售不适合我,出去不太会说话……”

“冯文宇,质检处!”忐忑中,冯文宇终于听到了自己的名字。起初还有点儿蒙,不知道质检处是做什么的。紧接着老处长将他领走,带到质检处,向他介绍化验员的工作职责。

“环境干净,穿着白大褂,和瓶瓶罐罐打交道,知道是滴管的,摇瓶的,和自己性格挺适合,第一印象就是喜欢这个岗位。”只要闷头干活儿就行,冯文宇心里算是踏实了。

不是所有的化验员都能成为研发员。2000年,在东北制药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用人政策下,冯文宇和其他本科生、研究生共同竞聘,被破格聘为研发员。彼时,冯文宇只是中级技师,没有荣誉加身,有的只是勤奋、钻研和不服输的劲儿。“人家破格聘用你了,就更要好好干,人家对你好,你也要对人家好。”不善言谈的冯文宇,话语中随处可见珍贵的质朴。

2016年,冯文宇检验技术研究室大师工作站成立,49岁的冯文宇成为工作站的领创人。2018年,冯文宇所在的东北制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全国知名民企辽宁方大集团旗下企业。体制机制变了,对于以完全市场化竞争主体面对市场的东北制药来说,加强研发队伍建设、提高研发能力,成了企业重头戏。冯文宇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要带领团队前进,培养更多的“大师”。

在这个平均年龄30多岁的年轻团队里,大家亲切地称呼冯文宇“大师”,遇到问题都会找大师请教。冯文宇一方面尽己所能,和大家分享交流经验,让年轻人少走一些弯路;另一方面,又鼓励年轻人多碰钉子,多发现问题。“人太顺了就经不起磨难,不要怕暴露问题,出现问题才能快速成长。”冯文宇喜欢问题,“企业生产和销售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给我们提出的课题,我们干一样,就学会一样,我就是这么一步步走的。”冯文宇常对大家说:“千万别怕领导安排活儿,尤其别怕领导安排新活儿,不给你安排活儿,你啥也学不到,不给你安排新活儿,你就啥也见不到。”

冯文宇工作繁忙,家中事务多靠妻子操持。在儿子眼中,“你的工作怎么总这么忙?”而今,冯文宇的儿子也已参加工作,在与父亲不同的领域里,整日忙于为企业生产线调参数。虽然嘴上曾抱怨父亲太忙了,但是儿子的选择又何尝不是承自父亲的言传身教?

从状元到大师,冯文宇骨子里的“匠”劲儿让他在实验室一干就是34年,时间给了他充分的底气,在回首过往时,他才能这样坚定:“我努力付出了,我没有遗憾。”

猜你喜欢

药典检验实验
苯中水分的检验
检验真朋友的新标准
穿山甲药典除名
2017年版《英国药典》概述及启示
落后药品标准将被“踢出”药典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 未来目标达到300种
最酷的太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