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淮安实际、紧跟时代脉搏,努力建设 全国一流职教名校
2021-10-15本刊编辑部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集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社区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主要由淮安市广播电视大学、淮安市职教中心等5校合并组建而成,现有徐杨路、明远路两个校区。2009年,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保持市直事业单位建制不变、市级财政投入不变、原有编制数和在编人员身份不变的基础上,学校划归开发区管理,形成了市、区共建共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体制。201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分院,标志着学校事业步入中职向高职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与改革同步、与开放同行,始终扎根淮安实际、紧跟时代脉搏,为地方培养了数以万计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淮安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多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先后创建成为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列入省中职领航计划立项建设单位,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文明校园、省教学管理30强、淮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淮安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等百余项荣誉。近年来,围绕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淮安市高級职业技术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密切联系淮安产业发展实际,关注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求,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内涵发展,坚持特色立校,走出了一条尊重人的发展、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富有自身特色的职教办学之路。为此,本刊编辑部编辑曹稳专程采访了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黄少基。
曹稳:黄校长您好!贵校发挥资源优势,扎根于淮安实际,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为淮安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您能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吗?
黄少基: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是人才不会凭空出现,他们需要经过职业教育专业培养,需要校企结合持续打磨。基于淮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校肩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力争用专业的办法,去解决本地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难题。随着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一区两带”建设国家战略的落地,淮安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凸显。当前,淮安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盐化工和特钢产业三大千亿元级产业;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奋力兴办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质态突破加速,经济发展正面临“转型升级、二次跨越”的新局面。淮安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跨越,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弘扬“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时代淮安精神,我校秉持“致力于促进学生的自然发展、自主发展、自信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创新发展,努力为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这是我校立足新时代、促进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一方面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发挥市级开放大学的领军作用,助力淮安学习型社会建设。
1.基于“学做合一”“手脑并用”的教学方法,我校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学做合一,改革培养模式。我校强化校企深度合作,以企业和岗位需求为主导形成了“学做合一、证书驱动”“学做一体、多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能力立意,深化课程改革。我校以落实职业岗位需求、核心技能标准、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3)任务驱动,创新教学模式。我校以任务为驱动,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采用项目化、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坚持“做中教”“做中学”。(4)主体多元,优化评价模式。我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施主体多元化、标准科学化、形式多样化的“三化”评价模式改革。在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其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的普适性基础上,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努力促进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努力为“大国工匠”的养成奠定坚实基础,并取得了显著成果。2016年以来,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共获得国赛一等奖4个、二等奖1个,省赛一等奖23个、二等奖33个、三等奖82个,综合成绩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2.围绕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要求,围绕淮安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社会大众终身学习的需求,我校发挥市级开放大学的领军作用,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系统办学优势,坚持办好成人学历继续教育,探索开展老年教育,积极拓展职业培训和社区教育。“十三五”以来,我校累计开展本专科学历教育近9 000人次,开展退役士兵、普通话、老年教育等各类培训20 000余人次。我校挂牌“淮安市社会服务指导中心”,积极配合市教育局开展全市社会教育服务指导,努力为淮安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作出应有贡献。淮安开放大学成为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荣获全省社会教育百强单位、省“十三五社会教育先进集体”、淮安市退役士兵培训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市级开放大学。
曹稳:贵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契合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那么,贵校应该非常重视与产业、企业的互融、互联、互促,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人才了。
黄少基:是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国家政策中被反复强调。我校借力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主动融入、大胆创新,积极策应省职教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和区校一体化发展战略,围绕区域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及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探索出一条具有淮安职教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我校牵头成立由“政、行、企、校”共同组成的淮安市高职校职业教育集团,并配合与推动开发区牵头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目前有34家理事单位,其中机关和事业单位8个,区内骨干、重点企业26个。我校先后与园区内6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修订与实施,形成了保安专业、航空服务专业、物业管理专业的紧密型合作模式;引进淮微软件、林德叉车入驻校园,形成了引企入校模式;强化与鹏鼎科技、膳魔师等企业合作,逐步探索形成了产业学院模式。我校与敏实集团、松松集团等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已顺利通过验收;与南京绿创集团共建旅游管理专业,成立了金陵英才班;与青岛海尔集团共建智能家居实训基地,推动卡奥斯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圆通公司、淮微公司共建校内客服中心;与法国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推动建设了碧播实验室。随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拓展,校企协同育人渐入佳境,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不断提升,我校已成为地方企业员工的充电站、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先后为园区内知名企业输送了1万余优秀毕业生,年均安排1 500人次赴地方企业实习实践,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且本地就业率达80%以上。促进校企深度融合能够真正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管理运行机制,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造出更加自主的良好育人环境,有效推动了学校和企业协同发展,更好、更快地发展。我校与淮安市保安公司的合作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范,下面我就以之为例介绍一下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
目前,全国开设全日制保安专业的学校不到5家,我校的办学规模是全国最大的。我校与淮安市保安公司共同负责招生、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保安公司主要负责专业课教学、实训设备添置以及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学校主要负责文化课教学、学生在校管理工作,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淮安高级安保人才。此外,我们还积极参与重大活动的安保工作,如金湖国际半程马拉松、盱眙国际龙虾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杭州世界互联网大会、央视中秋晚会等重大活动的安保任务,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学做合一”中得到提升。保安专业学生的“彬彬有礼、作风踏实、素质过硬”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目前,保安专业已有3届毕业生200人,全部由保安公司负责安排到一些重要的岗位上就业,口碑很好。今后,我校将与公司进一步深度合作,筹建“淮安安保学院”。
曹稳:这样看来,如果学校能多考虑企业需求并与之共同来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企业还是愿意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有调查研究表明,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比较看重學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团队协作、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请问贵校是如何认识并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黄少基:这种情况是很客观真实的存在,我们在调研中也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人才需求方面,企业在看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当前的总体情况而言,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还存在欠缺的地方。由于传统的德育工作手段相对单一,方法相对简单且实效性不强,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成效不明显;此外,学校课余时间的校园秩序、学生安全和学生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校对标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专心致力于促进学生自然发展、自主发展、自信发展”的“三自”育人办学理念,形成了“以体验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的教育策略。我校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着眼学生的天真自然本性,注重其自我认知,注重因材施教,注重陪伴教育,着力于促进学生自然发展;搭建学生自主管理、素养提升、宣传交流等三元平台,注重唤醒其内在潜能,引导学生个性成长,着力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坚持五育并举,培养优秀人格气质,提升文化修养,着力于促进学生自信发展。在“三自”育人理念的引领下,我校深入实施“体验式”德育,积极推进突出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的“体验式”德育,推动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更多地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为了配合“体验式”德育的有效实施,我校系统建成了包含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实践、学生文体活动和数字德育应用等五个德育活动中心在内的校内“体验式”德育基地;同时,加强相关师资的培训与培养,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体验项目,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如:素质拓展训练侧重提升吃苦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侧重提升意志品质和抗压耐挫能力,创业教育实践侧重提升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学生文体活动侧重提升集体观念和艺体水平,数字德育应用侧重提升法纪观念、媒体应用和辨析能力等。
“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开展始终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全员参与原则,要求每个中心开展的“体验式”活动覆盖到全部学生;二是分层实施原则,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按年级、专业和生源基础每学期实施有针对性的体验项目,循序渐进提升素养;三是主体自我构建原则,即各项“体验式”德育活动均提前制定方案,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实施,推动受教育者实现更好的自我选择、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一批适应五大中心应用需要的体验教育师、创业培训师、心理咨询师、多媒体技师等,更是取得了三大主要成效。(1)创新了德育载体,增强了德育实效性。校内“体验式”德育基地的建设与运行为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载体,改变了传统德育模式重说教而轻行动,重讲理而轻体验的弊端,通过有针对性的体验式活动设计和学生的亲身实践,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增强了德育形式的吸引力、适应力、感染力。(2)提升了学生素养,增强了社会贡献力。“体验式”德育活动以学生更加易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然体验中锤炼了意志,提升了素养,增强了能力。基地运行以来,学生的心智得到了健全和发展,其整体精神面貌有了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在校学生和以往学生的比较,学校和老师都能感受到学生发生了一系列切实的变化: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吃苦精神、抗压能力、质量意识、性格韧性都有明显增强;在校园观察学生的总体状态,也感觉到学生多了不少正气、大气和底气。(3)锻造了德育团队,提升了学校软实力。通过校内“体验式”德育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我校德育团队的教育理念和意识得到了提升,五个中心的专兼职人员在日常管理、活动组织、思想教育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促进了德育团队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此外,“体验式”德育的实践成果也发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江苏教育》等期刊上,还被教育部遴选为国家改革示范校建设优秀案例,并获2017年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成为淮安乃至省内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知名品牌。
曹稳:贵校的“体验式”德育很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也对老师们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他们既要以生为本、以德施教,还需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做一个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请问贵校在教师培养上是怎样铸炼师德师能,打造高素质师资团队的呢?
黄少基:习总书记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就必须高度重视职教教师的培养。我校是江苏省首批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建设单位,目前有研究生学历24人,硕士学位66人,本科212人;正高1人,副高79人,中级101人;特级教师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4人,市533英才培养对象3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43人;60%以上的教师初步形成了个性化教学风格,双师型占比达87.68%。我校十分重视团队建设,常态开展“青蓝工程”、教学大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班主任教育故事、案例评比等活动。近年来,学校新获批省级“四有”好教师团队1个、“教学创新团队”1个、市教育名师工作室2个;新增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名师工作室3个。
“自胜文化”是我校著力构建的文化品牌,而“自胜育人”好教师团队建设是“自胜文化”品牌构建的核心内容,对学校稳定、奋进、向好文化体系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示范性作用。围绕“自胜文化”, 始终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标准,我校着力于打造一支“有思想、善实践、会创造,严谨治教、诲人不倦”“活力型、实力型、魅力型、智慧型”“德技融通”的“四有”职教好教师队伍,以培养更多“爱家乡、能吃苦、有技能、会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是实施师德塑造计划,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我校常态化开设“师德大讲堂”,定期邀请“感动淮安教育十大人物”、道德模范、特级教师、学者专家做专题报告,以思想理念引领师德塑造;利用教师节等时机开展师德标兵、最美教师、功勋教师评选,表彰师德模范,以身边典型塑造师德;开展师德承诺宣誓仪式等,以践诺行为强化师德。我校还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师德宣传,推进教师交流、经验分享,营造浓郁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创新活动载体,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实效;完善师德考核监督,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培育新时代“四有”好教师。二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引领教师卓越发展。我校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实施为抓手,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发展帮助,引导教师结合学校、学生发展和个人事业追求,设计、实施近期、中期、长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三是实施优秀团队计划,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我校强化梯队建设,建立“点面结合”的培养体系和“传帮带”机制,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优化团队结构,建立“企业专家”资源库,形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四是实施校企并育计划,培养校本大师名匠。我校通过落实国家政策、引进企业名匠、校企合作培养三大举措,重点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技能科研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人才,促进其快速成长为区域行业精英,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双师比例“双”提高。五是实施导师交流计划,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积极拓展高校合作项目,与合作院校建立高校毕业生实习机制;实施高校导师交流计划,遴选优秀教师建立高校毕业生教育实践指导专家库,建立规范有序、运转流畅的实习指导体系,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六是实施科研品质计划,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我校立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际,加大校本教研力度;积极开展跨专业、跨领域的教学科研活动,切实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与焦点问题,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用优秀成果引领改革创新。七是健全教师发展制度,创新队伍管理机制。我校通过修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与考核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职称晋升推荐考核办法》《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实施办法》等十数项管理制度,创新教师队伍管理,优化教师成长制度环境,激励教师专业成长;完善学生、同行评教机制,分流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发展需求的教师;着力构建“合格—骨干—学科带头人—名师”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机制;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强化岗位管理,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竞争与激励相结合的用人环境;优化师资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八是搭建多元发展平台,激发教师发展活力。我校通过搭建“培、研、赛、论”平台,推进教师培训、课题研究、各类竞赛、名师论坛等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建立教师发展专项基金,激励教师提升专业能力,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激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投身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坚持举办名师论坛、教学沙龙等,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推动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开展全员晒课、系列赛课、系列评优,奖励获奖教师,催生其发展动力,激发其发展活力。
一直以来,我校切实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扎扎实实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为推动淮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曹稳:回眸过去,贵校响应国家政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促进淮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付出了辛劳和汗水;继往开来,今年又拉开了“十四五”规划新的序幕,请问贵校计划怎样再谱新时代精彩华章呢?
黄少基:毋庸置疑,“十四五”规划引领着我校在新时代新的发展和目标。在此期间,我们的总体目标是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的意见》,秉承“自胜者强”的校训,坚持“集团化、国际化、信息化、优质化”的发展战略,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德技并修和工学结合、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以文化与内涵引领发展,以特色与创新驱动发展,以质量与效益彰显发展,丰富人才培养路径,提升人才培养内涵,奠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打造“能吃苦、能合作、能创新”“身心双健、德技双馨”的“三能两双”淮安劳动力品牌。我校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实施四大战略。(1)集团化战略。我校抓住淮安打造台资企业新高地的新机遇,把握深入园区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推进职教集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更好地发挥职教集团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中的平台与纽带作用。(2)国际化战略。我校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和合作空间,在模式借鉴、课程建设、文化交流、教师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实现学校办学与国际有效接轨。(3)信息化战略。我校持续推进省级智慧校园建设,加快信息化技术系统建设,促进信息化手段的有效运用,从而提升学校治理的水平和效率。(4)优质化战略。我校以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基础,扎实推动领航学校建设,全力提高学校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水平,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丰富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素质,使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明显提高,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不断增强。
2.培育八大品牌。(1)培育“自胜”文化品牌。我校以“三自”育人模式为核心,深入推进“厚德笃行、敬业励学”校风、“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教风和“天道酬勤、技无止境”学风的建设,打造“自胜文化”育人品牌。(2)培育“三自”育人品牌。我校基于全人教育视野,形成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和组织体系,致力于促进学生的自然发展、自主发展、自信发展。(3)培育产教融合品牌。我校吸引骨干企业共建共享示范性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校企合作实训教材,打造“三高两新”专业群(“三高”指建设高水平加工制造专业群、高水平财经商贸专业群、高水平信息技术专业群;“两新”指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保安等专业为骨干专业,新建新能源汽车专业群、社区管理服务专业群),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4)培育国际合作品牌。我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新增境外合作学校1—2所、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专业3个,通过深度合作做好学生培养和境外实习、就业等方面工作。(5)培育学校治理品牌。我校进一步深化校系二级管理,优化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成效,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6)培育智慧校园品牌。我校打造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中心,通过各种信息化工程建设完善信息化管理监测体系,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7)培育特色学院品牌。我校依托丰富的办学资源,对接地方高新技术企业,建设集生产、实训、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学院。(8)培育社会服务品牌。我校进一步通过调研确定社会服务发展方向,探索开展“线上+线下”有机一体的特色化社会培训,打造一批社会培训精品项目,为满足周边市民素质提升、家庭教育、健身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提供全力支持和优质服务。
曹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这些年来,贵校已经有许多作为,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贵校一定能建设成为“立足淮安、扎根江苏、领航全国、世界水平”的全国一流职教名校,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和更多有实力、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人才,为淮安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