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流变
2021-10-15张芙蓉谢盈盈
张芙蓉 谢盈盈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工匠精神的内涵发生了时代性变化。人工智能时代,在产业企业诉诸于工匠精神以寻求高端发展之路的情况下,探索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新内涵成为了急需破解的问题。通过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工匠精神的发展历史进行解析,厘清传统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并基于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行业巨变,分析了从技术的向度上人工智能为新时代工匠精神注入的新内涵因子,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学习精神、人文精神和实践精神五个方面。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工匠精神;内涵;流变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资助课题“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构建研究”(项目编号:XJK21BZJ009)
作者简介:张芙蓉,女,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人工智能;谢盈盈,女,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9-0015-07
“人工智能”作为定义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之一,带来了多个产业领域的新旧动能转换及智慧升级,重构了智能世界的产业版图。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业态下,工匠精神成为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金钥匙。“工匠精神”作为一个特定称谓,源自工匠,却并非仅指手艺工人的精神,而是一种对工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理念[1]。虽然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科技已高度发达,但工匠及其工匠精神依然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的内涵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同背景在不断地产生变化。
一、工匠精神发展的历史沿革
工匠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为从宏观上对工匠精神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一方面,从空间的维度,以与工匠精神联系最紧密的制造业为例,对制造业发达国家的工匠精神进行内涵分析,以挖掘其不同的内容;另一方面,立足我国工匠精神发展的历程,从时间的角度,分时段解析工匠精神的内涵,以期用动态的方式把握我国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
(一)制造业发达国家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素
工匠精神是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但都为该国制造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了力量。
1.德式工匠的慢、专、精。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才正式开始工业革命,虽然其早期制造业生产廉价低质,但在后期却雄起为全球品牌。德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除了得益于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外,更要归功于德国崇尚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这才是其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工匠精神的起源可以1877年前后多数企业将“用质量竞争”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作为标志事件。德国有着良好的职业教育成长的土壤,由于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而约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德国企业秉承精益求精、以质取胜的制造理念,全社会注重培育恭勤养德、以技治业的职业伦理,政府则在法律、制度、职业教育等领域出台政策保障,共同培育出德国制造的灵魂——工匠精神。以慢、专、精为典型特征的“德国工匠精神”,其实质是德国制造业与职业教育联通共生而造就的技术工人精神品格。
2.日式工匠的“职人精神”。在日本,对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有个敬称叫“职人”,现多指掌握着尖端技术的制造业者。日本的“职人精神”是其工业时代竞争的产物,具体包括品质与意识两个方面的内涵,既是精益求精、专注极致、敬业奉献的态度与品质,也是善于创新、勇于挑战、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意识[2]。政府办学的公立学校中的职业教育、公共机构设置的职能训练所和企业内部的职业教育构成了日本出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所谓“上有所好,下必从之”,日本“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对工匠的尊重,其职人文化形成了尊重职人和工匠的职业伦理观和社会传统。工匠们视质量为道德和人品,其工匠精神源自“活干不好,丢不起人”。日本职场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本分”,把手头正在做的事做透是应该的、必须的,日本人要做一件事的话,会花全部的时间将其做到尽善尽美,这是工匠精神最朴实的注解。
3.美式工匠的创新。在美国,培养个人的创造力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美国社会自由、开放的文化带来了各界对“精英改变世界”的信仰,又反过来支撑着美国的工匠精神。美国人注重在事物的碰撞中找到灵感,注重尝试和发现[3]。美国人做一件事,是先花99%的时间设计出一个好工具,再用1%的时间,将事情完成,这就是设计性思维。因而,创新是美式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
(二)我国工匠精神的发展变迁
中国是工匠精神的发源地之一。从我国工匠精神的培育来看,其传承与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退化阶段和重塑阶段,随之,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素也经历了四次洗礼。
1.工匠精神的萌芽和起源。工匠精神虽发扬于海外,但起源于中国。中国工匠精神的萌芽和产生阶段是旧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4],使用工具是中国传统工匠最开始最模糊的状态,表现出最质朴的精神。有历史记载的工匠精神源自4 300年前,传说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4]。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也曾经从民力的培育和开发入手,推进专业化分工政策,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治事”[5],这种做法使手工业者中出现了家庭作坊和师徒相传的传承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化发展。而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如《庄子·达生》中提到的梓慶,“梓庆削木为鐻(jù),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2.工匠精神的发展阶段。“手工业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工匠们的工种种类变得日益繁多,社会对工匠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满足于高超的技艺”[6],对其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心传身授、师徒相承,技艺经验不断地积淀,逐步形成了个性化风格的手工技艺。精工良匠们依靠言传身教的自然传承,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传授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品质。
3.工匠精神的退化阶段。从明初开始到改革开放初这一时期,“工匠精神在这一历史时期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完善并发挥应有的作用”[4]。但是,在这一漫长的时间内,工匠精神并非持续性地退化,从微观的角度看,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工匠精神也有过新的内容并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明清时期对工匠精神的破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起于明初匠籍制度的“役皆永充,世业罔替”的服役制度使工匠们苦不堪言,虽然明后期银代役制度代替了轻徭役,但是由于体制的限制和管理制度的混乱使得手工业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民间手工业者的商品生产,也导致了官营生产的日益衰落[4]。直至顺治二年,清政府废除匠籍制度,将匠人们编入普通的籍贯中,实行雇佣招募劳动制度,民间手工业者才逐渐脱离官府的干涉,走上正轨的发展之路,工匠精神回暖。在近代,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由于整个中华民族处在危机时期,我国工匠精神受到了重大创伤。
4.工匠精神的重塑阶段。2015年,《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之路的开始,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转型之路的重要力量,跟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密切相关的工匠精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6—2021年,“工匠精神”五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未提及)。目前,工匠精神正处于重塑阶段,而重塑工匠精神需要从思想观念、制度体系、教育导向、文化建设、工作实践等方面入手。
二、人工智能与工匠精神的变因耦合
在当下,一方面,高端产业普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现代产业欲谋求高端发展,需要工匠精神;但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回归产业后,却难以驾驭以AI为典型代表的智能技术。工匠精神高调回归之后,不能按预期的那样带来高端生产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匠精神与人工智能时代未能完全融合;换言之,工匠精神作为精神层面的要素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的沉淀与积累,尚需发展进化,以使之适应智能环境这一重大变因。工匠精神要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须注入新时代背景下急需的新内容,比如融入技术发展的洪流,主动拥抱新技术;而人工智能为了从产业上获得好的效果,必须在自身偏重技术的内容中加入精神方面的稳定因素。人工智能与工匠精神都面临着“图变”的共同追求,且二者的变因呈现耦合之势。
(一)人工智能重构了现代产业
随着智能化趋势从制造业领域走向全社会,人工智能的渗透从技术上对产业进行重构,深刻地影响着产业生产[7]。传统产业的研究型创新性工作主要集中在产业初始端,而人工智能时代的产业工作方式逐步向研究型转变,且研究型工作将深入产业生产的全流程。人工智能从三方面重构了现代产业。其一,人工智能能实现过去必须经由人类的智力劳动才能完成的任务,也能代替人类完成重复性的或危险性的工作任务,甚至能帮助人类完成原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人工智能加持的图像超分辨率技术使得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4K修复版登录全国院线;AI通过分析聊天记录可以进行性格分析,进而分析心动概率。其二,人工智能可以结合各个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到具体任务中去。如疫情时期健康码的广泛使用为防护居民安全提供了重要手段,而健康码正是典型的人工智能应用,其基础就是大数据。其三,人工智能为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提供了技术平台。如:人工智能使无人值守的银行与超市走向现实;AI全自动无人驾驶已经上路;AI使得偏远地区的人们受惠于远程医疗;AI通过技术手段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使边远山区的孩子也可以在线学习优质的教学资源。
(二)人工智能影响了就业
回顾人类历史,每一次技术进步在消减部分岗位的同时,也会创造大量新的就业需求,而技术相关人才作为技术革命的中流砥柱,将长期保持着就业市场的需求增长点。人工智能势必引起部分人失业和部分人重新调整岗位,在冲击现有岗位基础的同时又创造出新的岗位。这一方面将会造成劳动力过剩和大量失业,另一方面又衍生出许多新的岗位,但总体进入的人数增量比职位增量大。其中,人工智能对人力劳动的取代主要是低层次的重复劳动,这意味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事业带来极大的冲击。这种就业需求的转变对人才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传统的工匠精神已不能满足产业的高端发展要求
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影响首先直接体现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将在技术层面以及应用层面直接对人才提出硬性技术能力和软性素质能力两方面的更高要求。因此,工匠精神为保持活力需从时间维度上图变。传统工匠精神中有些元素已经不能适应急速发展的时代,如“慢”的精神,慢工出细活,需要耗费漫长时间的坚守,但当下生活节奏变快,经常会遇到用户预订一件优质的精品和服务,却只留给工匠两天时间,这时候,过去呈现优势的“慢”手艺已完全满足不了现代人的需求。在快速、多元、智能的时代,质量与速度并举,此时若仍旧以慢工出细活的传统工匠模式,根本满足不了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以坚守与传承为基础的传统工匠精神已难以跟上人工智能时代的步伐。此外,现代工匠择业的初心发生了变化,传统工匠大多是迫于生计而进行的职业选择,在新时代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前提下,人才基础已不复从前,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职业追求需要转变。
(四)人工智能与工匠精神的共融发展
现代企业欲谋求高端发展须诉诸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为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洪流也须应对智能趋势作出相应调整——融入智能技术因子。在人工智能时代产业环境下,工匠精神欲助力企业实现高端发展,必须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进一步融入智能化的元素,使之与智能环境共生發展。人工智能进程的逐步渗透渲染首先影响产业,进而影响人、影响工匠,这会引起精神层面的呼应,从而最终从技术向度上引起工匠精神的内涵变化。人工智能从技术向度深刻影响着工匠精神,而怎样才能与新技术共融,这就对新时代的工匠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工匠精神中需要纳入技术更新的内容。工匠精神的内涵不仅有精神方面的要素,也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人工智能从技术向度上融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才能得到现实发展;当工匠精神加载人工智能,技术方有了灵魂。
三、人工智能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变革带来了新内涵
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已逐步发生了流变。在对传统工匠精神加以继承的基础上,人工智能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因子。
(一)对工匠精神原有内涵的继承
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在历史长河中,工匠精神随着新技术新时代的发展产生流变,虽经历了发展与演变,但其内涵特征基本稳定,主要包括对职业终其一生的坚守、对技艺近乎完美的追求。
1.对职业终其一生的坚守。工匠们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及精湛的作品,向我们诠释了工匠成长过程中的初心孕育。中国古代工匠创造了难以计数的手工业精品,如陶瓷、丝绸等。坚守传承是传统工匠精神的灵魂,工匠们坚持不懈、守住专长、持之以恒。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往往出生于世家,几代从事着同一职业,哪怕行业辛苦,仍坚持不懈。正是这样经年累月的积淀与淬炼,才有了这珍贵的技艺传承。
2.对技艺近乎完美的追求。这实质上是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是一种爱琢磨、喜欢钻研、在求索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己的技术峰值,不解决问题绝不放弃的精神。工匠精神具化为工匠们极限化的胆量、意志、体能、耐性、责任心等,他们炼技修心,通过全方位研究成就了高超的技艺,从而破解创造之路上的无数难题,以保证人类的求索之路永续延伸。
(二)人工智能为工匠精神带来的变化
人工智能从技术向度上带来生产、服务、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同时工匠精神由于其动态性及时代性特点显著,当产业发展遇到深刻变革时,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对工匠的从业环境带来了四个方面的变化。其一,产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在5G+AI结合的情况下,机器人如果共享云端大腦,也就实现了机器人的协同[8],机器人群体可以互相配合,协同工作。其二,就业岗位要求的变化。人工智能在引起大规模失业的同时,也会衍生出新的岗位类型,如机器训练师、人工智能工程师、人工智能测试人员、社会工作者、新型销售和市场经理、新型企业家等。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和分析性思维已经变成了商品,经济发展会对创造力和人类的同情心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也可能是一种能够被机器成功复制的人类技能。其三,个体生活方式的变化。过去人们习惯的工作5天休息2天可能不再成为固定模式,当机器人将人类从大量繁琐简单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后,人类可能每周工作4天休息3天,从而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因此而产生较大的变化。其四,传统工匠基本上是工匠一人掌握关键技术,以一人之力成就技艺精湛的手工作品;但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生产领域已实行了精细化分工,基于大数据技术还能实现优选,以一人之力将难以承担精品的生产,因此从工匠规模上图变,须以团队替代过去单兵作战的形式。
(三)新时代工匠精神中新内涵的注入
人工智能时代的从业环境已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业态对工匠提出了新要求。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向度的解析与重构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注入了以下新内容。
1.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本色。创新是现代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创新精神是现代工匠精神的灵魂。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全新的,面临着全新的工作方式与管理方式,特别是制造业,其中简单的工作已由机器人接替,而留给人们来做的都是需要一些创新元素的工作任务。因此,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过程中,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同时,也要认识到创新失败和失误的客观性,包容创新的失败,形成勇于、敢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存在于工匠们的精神世界中,这是一种精神力量,也广泛存在于科学家、医生、教师、律师、记者等群体中,而创新是人工智能时代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团队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动力。人工智能时代是一个以团队取胜的时代。现代人很难仅以个人之力成就一件好的作品、产品或服务,未来的大国工匠很可能是一个团队而非某一个人。因此,团队合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在产业界还是在服务业,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团队中,团队中的成员应相互帮助、彼此成就,确保产品或服务经过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最完美的。唯有如此,最终才能实现最精美的产品和最优质的服务。团队精神涉及行业内的合作及跨界合作,具体包括沟通合作、协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素养。因此,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应是一种基于团队合作训练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人工智能时代,团队精神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范畴,新型技能技术人才不仅要与人类合作,还要与机器人合作,因此,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合作对团队精神提出了新的挑战。据《日用电器》的行业快报报道,“GIV预测:2025年,每万名制造业员工将与103个机器人共同工作”。新型技能技术人才应具备与机器人协同工作的能力,这对未来的工匠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与智能机器人合作,因而需要他们理解机器人、应用机器人,与机器人交互、做到人机相融。
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的实质即进取精神。在人工智能时代,一方面,通过机器取代人显示了人与机器之间的“博弈”;另一方面,通过机器需要人的创造、应用与优化体现了技术进步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进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落地为各行业的具体应用,企业需要的是具备交叉学科背景及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精于技术又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交际等软性素质能力[9]。因此,新时代的工匠们必须发扬学习精神,特别是要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和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并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3.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保障。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人本主义思想是建立在以史为鉴、以天为则这两个传统之上的。传统工匠中更多地突出了匠人的手艺,是对“物”的征服,而现代工匠精神中“人”的价值得到更大的提升,甚至超越“人”的技术能力的作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人从大量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做只有人类才能处理的事情,人类特有的情感、艺术、道德等将成为未来工匠致胜的软实力。因此,这为工匠精神注入了人文情怀的新内涵。新时代的工匠不仅仅是做工的人,他同时还应是有情怀、有道德、有修养的全面的人。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我们把机器制造得越来越像人,而目前的教育仍未摆脱“工业化”的印记,过多地以知识中心主义“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这两者之间形成了较大的裂隙。因此,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的转型升级,变传统的“工业化教育”为新型的智能型教育,形成精准、个性、灵活的教育服务体系。人工智能的发展最终都要以人为本,即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必须服务于人、造福于人。
4.实践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新时代工匠最显著的特点是具备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反映到精神层面即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神农辨药尝百草,李时珍走遍大江南北写成《本草纲目》,先祖已用亲身典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实践出真知。朱熹曾言“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毛泽东也说过“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对实践的方法作出了诠释:“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实践精神作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为工匠精神的“物化”提供了方式方法,是工匠精神由精神层面深入到产业生产的现实途径。因此,在新时代工匠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实践育人。
人工智能从技术上对现代产业版图的重构,势必带来就业的变化,而就业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分析工匠精神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内涵流变,结合新技术背景深刻挖掘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拓展工匠精神在新时代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向度,焕发工匠精神的新活力并把工匠精神嵌入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将工匠精神传承、内化为培养新时代工匠的强大助力,激励新时代青年为我国产业转型发展而不断努力奋斗,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112.
[2]王妍,米靖.从日本“职业生涯教育”論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68-72.
[3]赵怡悠.基于工业4.0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8:6,9.
[4]邓玉菲.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及其当代继承[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11-13.
[5]腾讯研究院.人工智能: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行动抓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15.
[6]宫科.“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路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12):81-84.
[7]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J].科技新时代,2019(4):15.
[8]志刚.准备好了吗?这六种人工智能新工作[J].大众科学,2020(4):38-41.
[9]付守永.新工匠精神:人工智能挑战下如何成为稀缺人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68.
[责任编辑 曹 稳]
Connotation and Evolu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ZHANG Furong, XIE Yingying
Abstract: With the penet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 and jobs, the connot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has changed with the time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en industrial enterprises resort to craftsman spirit to seek the road of high-end development, exploring the new connot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in the new era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raftsman spirit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space and time,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main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 spirit. Based on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industry brought by today'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connotation factors inject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o craftsman spirit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mainly including innovative spirit, team spirit, learning spirit, human-centered spirit and practical spirit .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ra; craftsman spirit; connotation; 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