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俣”之痛 殷鉴不远
2021-10-15段梅红
段梅红
今年4月,日本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废水排放入海。消息一出,举世哗然。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回应道:“海洋不是日本的垃圾桶,太平洋也不是日本的下水道。日方处理核废水,不应让全世界买单。”他还说道:“日本水俁病殷鉴不远,当地受害民众的伤痛还未抚平。”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水俣病”是一种什么病,或许有人还念不对“俣”字的读音(应读yǔ),但在世界公共卫生史上,“水俣病”大名鼎鼎。
废水污染让“水俣”冠名疾病
水俣是日本的一座城市。50多年前,这里只是九州熊本县一个仅有4万人口的小城。城市西面有一个名字很特别的小海湾——不知火海,海湾里的水产非常丰富。水俣还有一家名叫TISSO株式会社的氮生产企业,正是它带动了这座小城的经济腾飞。充足的水产和先进的工业让水俣人生活得富足而美满。
然而,灾难不期而至。1956年,水俣湾出现了一种“怪病”,最初是发生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蹒跚、抽搐、麻痹,甚至跳海“自杀”。不久,这种怪病开始出现在人身上。患者表现为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呆滞、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身体震颤、手足变形。不过这些只是轻症,重者则精神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并高叫,直至死亡。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世代为他们提供丰饶水产的海湾已经被TISSO公司所排放的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了。
氮产业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先驱产业。创始于1906年的日本氮产业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甚至有评论认为,日本的经济增长是“在以氮为首的化学工业的支撑下完成的”。1925年,TISSO公司在水俣市建立氮肥生产厂,后又建立了合成醋酸厂。1949年后,该企业开始生产氯乙烯,到1956年时年产量已超过6000吨。与此同时,企业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入了水俣附近的海湾。
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在制造过程中要使用氯化汞和硫酸汞作为催化剂,这使得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海底淤泥中有一种名为甲基钴氨素的细菌,汞在沉降到海底时,会在这种细菌的作用下变成剧毒物质——甲基汞。
甲基汞有多毒呢?只要有耳挖勺一半大小的量就足以致人死亡。甲基汞每年可以1%的速率释放出来,对上层海水造成污染,而长期生活在海水中的鱼虾、贝类最易被甲基汞侵害。由于常年排放工业废水,水俣附近海湾早已被严重污染,被甲基汞污染的水产又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动物和人类体内。
甲基汞通过鱼虾进入生命体后,会被肠胃吸收,进而侵害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进入脑部的甲基汞会使脑萎缩,神经细胞受损,破坏掌握身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于是就有了先殃及动物的“猫舞蹈症”。甲基汞一旦进入人体,就会迅速溶解在人体脂肪里,并且大部分聚集在脑部,附着于神经细胞,使细胞中的核糖核酸减少,引起细胞裂解死亡,这就有了后来祸患人类的“怪病”。据测定,当时水俣附近海湾里海产品的含汞量已超过可食用量的50倍。当地居民长期食用这样的海产品,无疑会成为甲基汞的受害者,水俣4万多居民中约有1万人先后患病。
科学实验证实,人体血液中汞的安全浓度为1微克每10毫升,当到达5~10微克每10毫升时,就会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如果一个人每天食用200克含汞0.5毫克每千克的鱼,人体所摄入的汞的量恰好在此安全范围内。但水俣湾中的鱼虾、贝类等海产品中的汞已高达几十毫克每千克。
1956年4月21日,水俣病被正式确认,轰动世界。水俣病摧毁了当地无数人的健康,很多家庭因此破碎,经济也受到沉重打击,人们不能再食用从水俣捕捞的鱼虾,“不知火海”由此变成了“死海”。
环境污染带来“四大公害病”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过类似的情况,即在其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都或多或少出现过环境污染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复苏,工业飞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又因为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当时还没有相应的环境保护和公害治理措施,致使工业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贻害无穷的健康问题。其中4个环境污染案例影响极大,被称为“四大公害病”。除了前文介绍的水俣病外,还有新潟水俣病、四日市哮喘病和富山“痛痛病”。
新潟水俣病是1965年被确认的四大公害病之一,因与熊本水俣病症状相同,史称“第二水俣病”。
虽然水俣病暴发于1956年,但由于水俣当地企业为逃避责任而刻意封锁消息,使得人们对污染事件并不十分了解。多年后,当新潟一位大学教授在课堂上向医学院学生介绍甲基汞对人体神经系统的损害时,有学生当场表示“医院里就有这样的病人”,这才确认新潟的阿贺野川流域暴发了水俣病疫情。这次疫情的祸首是位于新潟郊外阿贺野川上游的昭和电工株式会社,所以这次疫情也被称为“阿贺野川有机水银中毒”。
昭和电工同样选择了逃避,但新潟市民与其展开了激烈抗争。1967年,新潟市民正式向法院提出控诉,几经缠讼,直到1971年法院最终做出判决:昭和电工败诉,承担赔偿责任。1997年10月,官方认定此次事件中受害者为12615人,其中1246人死亡。
四日市哮喘病于1961年发生在日本东部海岸的四日市。四日市是日本京滨工业区的大门,交通十分便利,因而被垄断资本视为发展石油工业的好地方。自1955年起,该市相继兴建了三家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加上其周围建起的十余个大型石化工厂和100多个中小企业,组成了庞大的“石油联合企业之城”。这座“城”在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带来了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使整座城市终年黄烟弥漫。1961年,四日市哮喘病暴发。
在那一时期,由于日本各大城市普遍使用高硫重油,致使四日市哮喘病蔓延至全国。据日本环境厅统计,到1972年为止,日本全国患四日市哮喘病的患者多达6376人。
富山“痛痛病”是指1955——1977年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公害事件。富山县位于日本中部,这里流淌着一条名叫神通川的河流,它贯穿了富山平原,灌溉着两岸的农田,也滋养着两岸人们的生活。1955年,不幸降临神通川,沿河流域出现了一种怪病,病人起初是腰、背、手、脚等各处关节疼痛,随后遍及全身,人的正常活动受到限制,病人日夜承受针刺般痛感的折磨。数年后病者骨骼严重畸形,四肢弯曲,脊柱变形,身体萎缩,骨脆易折。有时患者一个喷嚏、一声咳嗽都能造成骨折,甚至呼吸都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最终在极度疼痛中衰弱而死,也有很多人因为无法忍受痛苦而自杀。
1961年,富山县成立了“富山县地方特殊病对策委员会”。1967年,该委员会发表报告指出,“痛痛病”主要是由重金属尤其是镉中毒引起的。镉主要来自神通川河岸的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工业废水。含镉废水污染了水体,使稻米富含镉,当地居民长期饮用受镉污染的河水,食用含镉稻米,导致镉在体内蓄积而中毒致病。“痛痛病”在当地流行20多年,造成200多人死亡。
其实,除了上述的“四大公害病”,日本还发生过“米糠油中毒”“土吕久慢性砷中毒”等事件,只是上述“四大公害病”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像水俣病,因其提起的旷日持久的法庭诉讼至今仍然没有完结。
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因追求经济利益,雨后春笋般兴起的现代化学、冶炼、汽车等工业领域导致“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最终酿成了多次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初10年是日本经济快速复苏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对追赶欧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目标趋之若鹜,大力发展重工业、化学工业,由此跨入了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然而,急功近利給生态环境带来灭顶之灾,“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日本就占了4件,足见当时日本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人类该如何选择
2020年7月26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部长达6小时的日本纪录片吸引了影迷们的目光。这部名为《水俣曼荼罗》的纪录片由日本纪录片导演原一男执导,影片通过群像式呈现,追踪了一群受到忽视的水俣病患者不断上诉寻求政府认罪赔偿的全过程。
没想到,影片上映8个月之后,日本就做出了向太平洋内排入核废水的决定。曾饱受污染之患的日本难道忘记了“废水之祸”?
在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最多曾有44种海产品被限制上市,但自2020年2月25日起上述海产品上市限制被全面解除。但就在今年2月,日本福岛县海域的黑鲉因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被禁止上市。检测发现黑鲉体内含有每千克500贝克勒尔的放射性物质,为标准值的5倍。然而,福岛县渔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对此的解释却是:在黑鲉中检测出放射性物质纯属个例。
消息一经报道,立即遭到海洋环境问题专家的批驳:日本在刻意回避海洋富集效应这一基本概念,也在回避其因工业废水排放污染导致公害事件频发的惨痛教训。
早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辐射学专家麦特勒博士曾领导一个国际专家小组,就核事故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后果进行研究。他指出,不应只将目光集中在放射性物质上,真正需要关注的是食物链。
海洋是一个大型的生态系统,存在多层级食物链系统。核废水带来的污染首先会损伤水母、海葵、海蠕虫这样的软体动物和浮游生物,因为它们吸收放射性物质的速度远超过有壳动物,而这些浮游生物恰恰又是鱼类的主要食物。海洋动物的卵和幼体对辐射非常敏感,在福岛当地的玉筋鱼幼鱼中已经检测到了放射性物质铯。这表明,福岛核电站附近的放射性污染已对当地的海洋动物造成了伤害。食物链环环相扣,如果最底端的生物体内含有放射性物质,它就会被一层层吃掉,最后积聚在食物链顶端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浓度会比排放时高出数万倍!“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而我们人类就在这食物链的最顶端。
《哥斯拉》是一部著名的日本科幻电影,讲述了海洋生物因受到核试验辐射影响而发生DNA变异,最终产生了巨型怪兽哥斯拉的故事。倾倒核废水也许不会产生哥斯拉那样的海底怪兽,但核废水将会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是毋庸置疑的。黑鲉被禁止上市完全可以证实污染严重的福岛海域已经破坏了人类的食物链。但即便禁止黑鲉上市,也无法保证海洋生物链整体的安全性。因为,今天禁止的是黑鲉,明天可能就是人类所食用的其他海产品。只有海洋安全,才有海产品安全。
2013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熊本县水俣市召开国际会议,签署旨在控制和减少全球汞排放的国际公约《水俣公约》。时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在讲话中称,日本已经消除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俣病造成的损害。这番话引发了那些至今仍在承受汞中毒痛苦的受害者的抗议。
这样的抗议或许能让人更深刻地理解原一男在《水俣曼荼罗》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水俣曼荼罗》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就是讲述熊本大学的一位教授如何推翻之前关于水俣病的病理学说。他的研究表明,摄入有机汞会让人失去感知和交流能力,而有机汞在自然水体中的扩散不仅意味着某个区域内会集中出现大量个体感知能力丧失的病例,更意味着在全球各地的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部分感知和沟通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冷漠无情,纷争不断,甚至战争也可能由此而生。
原一男想借此提醒世人:由上至下彻底推卸责任,给日本社会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甚至也给全人类带来了巨大威胁。看看从前的“水俣”,再想想今天的福岛和日本的决定,不由地让人想起一个成语:一语成谶!
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历史的最大意义不是光顾历史。
著名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英国剧作家萧伯纳也有一句名言:“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不会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反思还是忘却?作为生命之灵,人类应该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