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并州文殊寺:明珠焕光彩

2021-10-15郭艺娇

文史月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印刷厂太原出版社

郭艺娇

2013年开始,太原市开展府城工程修缮工作,其中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和23处文物修缮(复)的保护项目。2019年,一部分文物建筑逐步修缮(复)完成,实现开放。修复的文物中多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市级文保单位,有着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首批开放的有文殊寺、普光寺、日式住宅等。

文殊寺位于明太原府城的东北处,晋王府的西侧,现在的杏花岭区东仓巷4号。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早期木结构建筑,距今约有400年历史。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现仅存过殿(今大雄宝殿),四周围廊,檐下施垂莲柱吊楣,装修无存,是研究我国清代建筑的重要遗存之一。2011年12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市政府决定对其进行修缮(复),现基本恢复。2019年10月1日正式开放。

文殊寺始建于何时,已不可确考。但是据现有方志文献记载,明代文殊寺曾进行过重修。乾隆《太原府志》志卷四十八记载:

“文殊寺二,一在西萧墙角,明万历丁巳僧如安重修,万砥记。崇祯七年晋王重修,并建白衣殿,尚时彦记;一在缮都村,元至重修。”

可知,文殊寺至少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存在,且进行过两次重修。万历《太原府志》志卷之二十四记载“文殊寺,西北萧墙角”。也是一证。即文殊寺处于明代晋王府的西北角,朱元璋之孙广昌王(朱济熇)七王府的北面。

《阳曲县志》中明代太原城的街巷图中仍明显标注着文殊寺的存在,但是到了清代的街巷图中则不再显示文殊寺的方位,仅保留着文殊寺街的名称。

民国十四年(1925年)版的《最新山西省会街市图》中文殊寺街的名称仍有保留,且在原文殊寺的位置开办了省立普济堂。普济堂,俗称“老人堂”,是清末民初民间救济性的社会组织。张赤帜提供的介绍中,也明确了“今之普济堂,古之文殊寺”。

古时文殊寺的建筑规模达一万多平方米,东起现在的三墙路、西至现在的永安路。据1875年《山西省城街道暨附近坛庙村庄图》和1948年《太原市城防工事图》可推断,当时的寺庙至少是现有规模的四五倍。

解放战争时期,为顺应民主与科学新式社会思潮,实业兴晋,阎锡山政府曾在文殊寺开办晋兴出版社(也称晋兴印刷厂)。当年印刷厂的老员工齐振嘉曾说:“阎锡山在日本投降(1945年)后,成立了晋兴出版社,由赵培云所开。”新中国成立以后,因战乱而从兵工路搬到城隍庙的西北实业公司第14工厂西北印刷厂成了太原印刷厂一厂,文殊寺这里的晋兴出版社就成了二厂。原印刷厂老职工李树恰说:“1950年,晋兴出版社合并到了太原印刷厂,文殊寺被改造成为太原印刷厂的职工宿舍。”里面住的都是印刷厂和房地局的职工。

“文革”期间,文殊寺天王殿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大院院门,主要建筑的部分雕花、琉璃被砸,东西厢房部分被拆。20世纪80年代,文殊寺最主要的建筑——大雄宝殿被夷为平地,由太原印刷厂和省轻工厅占用,只留下一座过殿。文殊寺前门还保留有写着“晋兴出版社”的大门。2013年,文殊寺被列为“府城历史文化街区(民居)和文物修缮(复)保护工程”项目之一,在考古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恢复原钟楼、鼓楼、东西厢房、大门以及其他附属设施。“晋兴出版社”大门向东移数十米,开放式内部成为民众小憩的休闲场地。

修缮后的文殊寺坐北向南,由主院、东西偏院组成。三进院落,共有建(构)筑物19座,中线由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组成,东偏院主要由伽蓝殿、观音殿、民国楼组成,西偏院主要由祖師殿、普贤殿组成。原来保留的过殿经修缮后,将殿内正中塑置释迦牟尼塑像和阿难、迦叶塑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塑像,全部采用仿明代风格,古意盎然,成为现在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除大木框架保留外,其殿内梁、檩、柱、枋以及其上精美彩绘均保留下来,弥足珍贵。

清代时期的建筑大体沿袭明代传统,但也有发展和创新,建筑物更崇尚工巧华丽。通过对现存的殿内结构特征进行判断,文殊寺应该为清代遗构。仅存的过殿(现大雄宝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外围保留下来的围廊为民国年间添建,木雕工艺精湛。大雄宝殿四周的檐部花板及垂柱莲花木雕的雕琢手法和呈现的形态各异,十分精美,其莲花花瓣连接,呈镂空状,视觉上给人以震撼,具有独特的古典韵味。殿内大梁架上的彩绘,虽历经沧桑,但仍可辨认出人物、动物及花卉图案。其中一幅彩绘,描绘了四人物穿着不同颜色和款式的服饰,走在最前面的人好似转过头来对后面的三人讲话,人物的前面是一只棕黄色如同黄狗般大小的动物,看起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造型生动、质感强烈,凸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大雄宝殿历经时代更替、风雨摧残,多次进行修缮,建筑形制逐渐演变至今,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大木构架为清代原物,结构严谨规整,保存了清代建筑体系的主要特征,对于研究清代木结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提供了文物实例,是研究我国清代建筑的重要遗存之一,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文殊寺是太原府城内的重要寺院。对研究古代太原地区宗教信仰、民间信俗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众所周知,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僧人、香客们如果去五台山进行朝拜,太原城内文殊寺就是一个落脚的地方。五台山七佛寺中的钟文上有“文殊寺僧永宁书”等记载,都说明了太原文殊寺与五台山有一定的联系。

文殊寺现存的砖木框架、民国年间添建的具有精湛木雕工艺的围廊,都是研究明、清、民国时期大木建筑的重要依据,大梁上精美的彩绘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

据现有资料记载,文殊寺作为太原府城内唯一的一座文殊菩萨道场,是重要的宗教场所。民国时期在文殊寺开办的省立普济堂,具有很强的慈善作用。解放战争时期,文殊寺开办晋兴出版社,宣扬民主与科学,传播新式社会思潮,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文殊寺成为印刷厂职工宿舍。每个时期,文殊寺都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相同的是文殊寺各个时期都在发挥着公共服务的作用,对于研究近现代山西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印刷厂太原出版社
替竞争对手跑生意
替竞争对手跑生意
我等待……
替竞争对手跑生意
除夜太原寒甚
A Study on Oscar Wilde’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太原工读驾校的品牌之路
替竞争对手跑生意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