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祠源泉”八景诗

2021-10-15狄瑞

文史月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八景源泉

狄瑞

无论是翻读地方志,还是游历山川古迹时,常有“八景”一说。“八景”是对地方风物景观的归纳、提炼,通常指某一地域范围内约定俗成的八处或八处以上景观,常见于地方志。就太原地区而言,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阳曲县志》卷二“古迹”载太原八景:“汾河晚渡、崛围红叶、土堂怪柏、烈石寒泉、天门积雪、古城夕照、蒙山晓月、晋祠源泉。”

古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情结,使其在置身山水风光之余仍不忘加以吟咏,赋予这些景观独特的精神内涵,由此衍生出八景诗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随着创作形式日益灵活,八景不再拘泥于八首诗,而是选取其中几个或一个加以吟咏。基于此,笔者以清康熙二十一年《阳曲县志》所载太原八景为基础,借鉴近年来关于八景诗在诗歌内容、艺术特色、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思路,对“晋祠源泉”的八景诗作一初步分析,以期对丰富和保护晋祠历史文化提供借鉴。

“晋祠源泉”

“晋祠源泉”作为太原八景之一,《阳曲县志》载:“旧志曰:悬瓮山在城西南,乃晋水发源处。叔虞始受封,剪桐为唐侯,至子燮因晋水更国号曰晋,而祠亦名之。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后人凿池沼建祠水侧,又名女郎祠,以祷雨有应加封广惠显灵昭济圣母。晋源之神祠,下有善利泉、难老泉,疏为二池,分为三河,灌溉田壤奚止千顷云。入祠内,石如叠如削,水如泻如洒,水石相薄,溅玉跳珠,傍岩洞异卉蔓生,更有松柏森森。每风自西山而来,摇动其巅,韵响岩谷,若登云天之渺茫也。”

后刘大鹏在《晋水志》中也指出:“晋祠在悬瓮山麓,而晋水之源发于祠下,其泉不一。水最旺者曰难老泉,若善利泉之水微细无多,极旺不及难老泉三十分之一,至圣母殿前鱼沼之水则又次之。……晋水始出之处,难老泉是也。”

因此,晋祠源泉实指难老、善利、鱼沼三泉。

“晋祠源泉”的八景诗

(一)自然景观

“晋祠源泉”八景诗在内容上,多有对其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晋水的歌颂。

李白有名句曰“晋祠流水如碧玉”,晋水素以清澈明净闻名于世,因而历代存在大量吟诵晋水晶莹碧透的诗篇。

金代僧人小仓月作《晋溪》吟咏晋水:

削桐宫殿古溪泉,寰海声高利济全。

晓月僧钟云外寺,晚山渔笛浪头舷。

三秋白雁芦花雪,二月金莺杨柳烟。

野老石桥驴背上,人家村落锦屏前。

此诗不仅描述了晋祠的晨昏四季,而且称颂了晋水给历代生息在此的民众带来的富足生活。全诗的绝妙之处在于虽未点出“晋溪”之名,但句句都有“晋溪”的影子。

曾任太原左卫千户的李斌所作《晋溪流水》:

两岸青山映碧流,依稀风景似瀛洲。

光浮河汉浑无际,润及田畴屡有秋。

地引泉源千里去,人携肴核四时游。

豪吟我亦曾来此,弄月闲披紫绮裘。

首联将晋祠的碧水青山喻作“瀛洲”,颔联称赞晋水带给周边民众无限的惠泽,后两联写出晋祠游人如织的繁盛之景。

明代陈棐《观晋祠之灵池》写道:

凿开原是巨灵神,展礼常停过客轮。

渠堰蒙分疏凤尾,沟塍斜界叠龙鳞。

晴雷磑下喧霜夜,蒸霭桥边起雪晨。

欲问波涛归宿处,更看沧海浩无津。

诗人以“巨灵神擘山”开头,热情赞美了晋水之美与利。正是有了晋水的滋养,才会有那形似“蒙卦”、美胜“凤尾”的良田。听那深秋晴雷般的碾磨声,看那冬日瑞雪般腾起的雾气,当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也得到了歌颂。

(二)祷雨与祭祀

“水资源匮乏是山西乡村社会明中叶以来就一直面临的严峻问题”,传统社会解决干旱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祭祀祈雨,晋祠源泉在流域内民众心目中地位神圣,因而祭祀水神也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习俗。地方官员作了很多祷雨诗,以体现同情百姓、仁民爱物之心。

元代孛术鲁翀《圣母祠前祷雨》诗云:

天泓雪霤荫寒松,圣母祠前可鉴容。

水利万家丰稻亩,山灵千古壮桐封。

司炎政虐连云稼,使宪情深望雨浓。

一洒甘霖遍寰宇,泉关呼起抱珠龙。

诗的首联写了晋祠冬日的美景,晋祠泉水常年不断、雪柱挂在寒松之梢,圣母殿前的鱼沼清如明镜。颔联指出晋祠丰厚的水利为流域内民众带来了丰收,山神也使桐封之地壮观于千古。颈联写道司炎久旱不雨,对庄稼施行了暴虐统治,监察官们对盼望下雨的农民满是同情。尾联把全诗推向了高潮,虔诚的祷雨之后,甘霖普降,仿佛泉底的抱珠之龙也吟嘯而出。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明代三重臣之一的于谦在追忆晋祠之时作《忆晋祠风景且以致望雨之意》,诗云:

悬瓮山前景趣幽,邑人云是小瀛洲。

群峰环耸青螺髻,合涧中分碧玉流。

出洞神龙和雾起,凌波仙女弄珠游。

愿将一掬灵祠水,散作甘霖遍九州。

诗的前三联赞颂了晋祠的山容水貌,那“青螺髻”般的山,“碧玉”般的水,那流动的晋水时而如“神龙和雾”,时而如“仙子弄珠”,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晋祠的美景描绘得形象生动。尾联诗人引申出“愿用双手捧起灵祠清泉之水遍撒大江南北,让甘霖雨露滋润九州禾苗,确保天下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明代山西人、理学大师薛瑄作诗《晋祠祷雨》云:

涤涤山川困靡宁,望年空自吁天庭。

不辞重茧趋沈壁,遂有群龙吐建瓶。

叔虞祠开千亩绿,湘妃竹散九原青。

即看農圃商霖后,蓑笠如云带晓星。

作者仕宦多年,深知民间疾苦,适逢旱年,遂赴晋祠祷雨,祷雨有应,引得清泉汩汩,沛雨甘霖,雨水滋养了农田,披着雨具的农人甚是珍惜这般好光景,顶着星辰日夜劳作。

(三)情感表达

晋祠山青水碧,风光秀丽,文物荟萃,历来都是文人墨客钟情向往的游览胜地,他们来这里消夏避暑、寻找宁静,在抒怀览胜之际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篇成为晋祠宝贵的文化遗产。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感知产生创作灵感,而成文的诗歌又反映出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晋祠源泉”的八景诗就体现了作者的怀古情怀和诗意情怀。

1.怀古情怀

来到晋祠,多有诗人赏古迹而抒发个人的感想与情怀,思古人而感发自己对于当下的感慨。来到晋祠赏古迹、思古人就必然会想到“剪桐封弟”的典故。《史记·晋世家》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后人感恩其恩泽,于晋水之源为其立庙,因而得名晋祠。“晋祠源泉”八景诗中就有一些作品提到了这个典故,进而抒发了诗人的怀古情感。

晋王朱求桂作诗《晋祠流水》:

潺湲清带叔虞祠,浩浩源通太液池。桐叶惊风溪畔落,犹是戏剪玉阶时。

作者在晋祠赏晋水的同时,由随风飘落的桐叶想起了“剪桐封弟”之典。

明代曾在山西为官的魏允真有诗《晋祠流水》云:

骢马荒城聊暂住,风尘何意有沧洲。但无明月松间照,直有清泉石上流。周叶唐碑成梦幻,白云红树助深幽。欲知功德通天处,早岁三农尽解愁。

诗人用“沧洲”和王维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周代的剪桐分封和唐代的义师之起都已成为过往,要说晋水的通天功德,还是其灌溉了万亩良田,惠泽一方百姓。

来到晋祠,许多文人都会生出一个同样的疑问,以纪念唐叔虞而兴建的晋祠,为何演变为以圣母殿为主,唐叔祠反而置之偏隅?

如明代山西提学佥事王守诚《观悬瓮山泉》一诗中有:“地昔剪桐开社稷,神今坐瓮主山川。”

明太原人张颐在《题晋溪流水》中也为唐叔祠鸣不平:

“剪桐遗事今犹昨,血食如何配女郎。”

事实上,唐叔虞和圣母的二元格局约形成于宋熙宁、元丰时期,这是因为宋代以来太原成为边塞重镇,其水利和“神道设教”的功能愈发受到重视,晋水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昭济圣母”应运而生。

2.诗意情怀

宋代范仲淹在任陕西宣抚使时曾来晋祠游览,借《咏晋祠水》表达自己的人生抱负:

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一源甚澄澈,数步忽潺湲。此意谁可穷,观者增恭虔。锦鳞无敢吊,长生同水仙。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我来动所思,致主愧前贤。大道果能行,时雨宜不愆。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

诗人笔下的晋水源泉不仅景致秀美,而且恩泽一方、造福百姓。第六、七联诗人感慨“庆历新政”的失败,既不能完成为主效命的夙愿,也有愧于先贤。尾联“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的美好图景,传递出范仲淹济世忧民的情怀。

金元之际诗人元好问携家人避乱南逃,路过太原时登临悬瓮山,俯瞰晋水,观瞻晋祠作《晋溪》:

石磴云松著色屏,岸花汀草展江亭。

青瑶叠甃通悬瓮,白玉双龙掣迅霆。

地脉何尝间今昔,尾闾真解泄沧溟。

乾坤一雨兵尘了,好就川妃问乞灵。

首联从浅淡着笔,将山光水色、青磴细路、浓松云岚、繁花绿草、幽幽憩亭烘托而出。颔联的视角由整体到局部,引导人们顺着长满青草的石砌小径延上悬瓮山,聚焦于晋溪源头。颈联中诗人由喷涌的泉水汇作奔溪而直向尾闾泄去的自然规律,发出国脉如何才能长流不息的感叹。尾联乞求晋水女神速降大雨,涤尽世间一切埃尘。字里行间,诗人借助浪漫的想象,将自己那一腔忧国忧民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全诗顿时明亮起来。

明代曾任山西参政的周满作《晋祠观难老泉》,诗云:

曲阁临池起,长桥跨水行。紫苔新渌湛,绿蓧细漪明。寒逐山云暝,春随殿影生。莳苗滋润远,集鹭漾波清。迥碧摇芝盖,流光濯使旌。桃花迷旧隐,桐叶侈新楹。莫辩瑶琴曲,难逢玉佩迎。缨青缘潦洁,袜净为波澄。耿耿流长脉,盈盈擘巨鲸。宁怀投局志,空有羡鱼情。濯足沧浪晚,高歌烟雾横。

此诗以晋祠难老泉的景观为视野方向,诗人不仅看到了清澈、碧绿、潺湲的难老泉,而且将祠内楼阁、桥榭、草木、花鸟等收入眼中。后两句“宁怀投局志,空有羡鱼情。濯足沧浪晚,高歌烟雾横。”表达了自己抱负得不到施展的失落情感。

“晋祠源泉”八景诗的文化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晋祠源泉”八景诗的作者或生于本省、或任职于当地、或长时间居住于此,他们不仅是“晋祠源泉”的观赏者,而且是当地社会活动的亲历者。因而,我们在八景诗中不仅能够欣赏到“晋祠源泉”的晶丰碧透,经历晋祠的晨昏四季,瞻仰晋水带来的无限惠泽,而且能够体会当地劳动人民的辛劳。与史料记载相比,八景诗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出了当地的社会生活,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

如与“晋祠源泉”密切相关的晋祠,就是进行一系列祷雨与祭祀的重要场所。元代诗人孛术鲁翀、明代阳曲人杨宪、三重臣之一于谦、理学大师薛瑄、在山西为官的祝颢等人均以“祷雨”为题作诗,以体现同情百姓、仁民爱物之心。

晋水之源在晋祠,因而晋祠是当地民众心中非常圣洁的地方。水母即晋源水神,而当地人多以圣母为水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才始建水母楼、塑水母像,自此以后才有了水母、圣母的分别。又因为晋水发源于唐叔虞所封之地,民众多受其惠泽,所以当地在祭祀水母之时也必然祭祀圣母。晋祠祭祀水神的传统由来已久,《晋祠志》就有着详细的记载:每年六月初一至七月初五,晋祠总渠甲和四河各村渠甲致祭敷化水母于晋水之源。祭之日,水镜台必演剧筹神。在这一个多月中,各河各个村庄均有相应的祭期。如六月初一是索村渠甲致祭水母于晋水之源,祭祀完毕,要在三官庙设宴;七月初一北大寺村渠甲致祭水母于晋水之源,祭祀完毕要在本村公所设宴……对于祭祀的仪礼,凡总河祭期,四河各渠长肃衣冠,具贺仪,诣同乐亭庆贺,而总河渠甲待以宾礼。凡四河祭期,总河渠长肃衣冠,具贺仪,为之庆贺,以尽地主之礼。此外,阖河渠甲尊敬水神甚虔,除六、七月致祭外,每逢惊蛰、清明、三月初一、三月十八均要行祭礼、举祀事。

(二)旅游文化价值

首先,八景诗可以为游客提供包括旅游景点、游览时间等旅游线索。如金代僧人小仓月所作《晋溪》,不仅写出了晋溪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而且描绘了“晓月”“晚山”“三秋”“二月”下的晋祠。晨昏四季,无论何时前来游览都呈现出不一样的意境。

其次,可以通過生动传神的描写让那些无暇亲自游览的游客感受到“晋祠源泉”的美。诗人元好问观晋祠作《晋溪》中,层层石阶路和烟岚萦绕的松林好像美妙的画屏一样,两岸的花草烘托出玲珑的亭子来。疏密相间,层次错落,从整体上勾勒出一幅淡雅明净的山水风光图。青石砌成的小径一直通到悬瓮山巅,两道玉龙般的泉水风掣雷行般地一泄而下。但见两股清泉从岩间喷射而出,玉龙翻滚、疾飞如电地来到人们眼前,使画面突而由静转动,焕出激荡人心的动态之美,显现出充满活泼而旺盛的生命力。

最后,八景诗的作者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其在为景区带来名人效应的同时,也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

李白诗《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有名句:

时时出城向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鼓箫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李白的经典名句吸引着众多游客“按诗索骥”,感受自然山水和人文历史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使得晋祠“水流清如碧玉,微波状似龙鳞,莎草青青……”的美景重新焕发神韵。

“晋祠源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渊源,而八景诗使其独特的审美意向焕发出更加异彩纷呈的美感。本文对于“晋祠源泉”及八景诗中的自然景观、祷雨与祭祀、作者情感表达、八景诗的文化价值的讨论应该仅仅只是开端,至于更加深入广泛的探讨与研究,比如对八景诗中的历史考证、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等,还有待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八景源泉
轻型无人机起落架摆振问题简析
你永远不知道身边有多少快乐源泉
超市也是快乐的源泉
古陕州八景略述
溪南八景图册
明清时期新乡八景考论
欢喜冤家放大招
千奇百怪的气体
浅议中国“八景”文化及对城市景观建设的意义
动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