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高细提醒
2021-10-15王荣华
王荣华
登高也叫登山、爬山,是老百姓参与度很高的一项健身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增强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活动关节和延缓衰老的锻炼方式。在我国古代,登高还是文人墨客们娱情和健身并顾的高雅之举。
古代诗人留下了无数吟咏重阳登高的诗篇。诗圣杜甫写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山台。”诗仙李白写道:“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最脍炙人口的要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到了近代,登高运动更为普遍,渐渐演变成了一种登高游山的户外休闲活动,时间上也不仅仅局限在重阳节。
但是,中老年人尤其是体弱多病的中老年人,登高爬山一定要注意自我保护,否则可能会事与愿违。
1.登山前应先查体
在登山前最好做一次全面身体检查,以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患有严重癫痫、眩晕症、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的人不要登山,以免发生意外。
2.了解路线
登山前应了解好游览路线,计划好休息和进餐地点。最好有熟悉道路的人带领,以免多走路,浪费时间。
3.查看天气预报
对山上的气候特点应有所了解,在出发前查看可靠的天气预报。带好必需的衣物以备早晚御寒,防止感冒。
4.穿着舒适的鞋子
不要穿皮鞋、新鞋、高跟鞋和凉鞋。穿着这些鞋不适宜走远路、高低不平的路以及湿滑的路,而且容易令足底起水泡,使腳部皮肤受伤。适宜登山的是较轻便、防滑性好、支撑力强的运动鞋、登山鞋和胶底布鞋。
5.切莫过早进山
最好等吃过早饭、太阳出来后再去爬山。一些老年人喜欢在太阳没出来时就爬山,这个时间段的空气质量其实并不好。而且经过一夜休息,人体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建议老年人最好在上午10时左右,或者是在下午三四点钟爬山。这两个时间段的空气含氧量更加充足,从事健身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年人爬山时发生危险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起床后过早从事运动,进水量少,血液黏稠度高,容易造成血栓,使血压升高。
6.注意多喝水
多喝水可以稀释血液,还可以减轻运动时的缺水程度。在爬山时要注意随时补充水分,以助尽快恢复体力。
7.爬山前热身,爬山后放松肌肉
切不可一开始就快速爬山。通常要先做一些简单的热身运动,如快步走,然后先慢慢爬山,感觉身体状况良好再加快速度。爬山结束后,要放松小腿等肌肉,避免发生酸痛,促进血液从肢体回到心脏。
8.强度不宜过大
爬山时心率可保持在120~140次/分钟左右。老年人如果情绪太兴奋,不顾体力爬得太快,会造成心动过速,对身体健康没有好处。尤其是心脑血管功能不太好的人,快速爬山很可能会发生危险。
因此,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如身体情况允许爬山,也不可过快,并应随时监测心率。方法很简单,当感觉心跳有些快时,摸着手腕脉搏数15秒,再将脉搏数乘以4。每分钟脉搏次数在(220-年龄)×70%之内,是较为安全的。
9.注意科学休息
爬山中途的休息应采取长短结合,短多长少的原则。短休息以站姿为主,长休息应先站一会再坐下。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若出汗可稍松衣扣,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进餐时应在背风处,可先休息一会儿再进饮食。
10.不要追求速度
登山游玩不是为了竞速,其目的是锻炼身体、欣赏美景、舒缓压力。
11.注意安全
背包内应尽量少放物品,轻装前进。可带手杖爬山,这样既省体力,又有利于安全。行路要稳,时刻留神脚下。爬山时应注意力集中,并注意脚下石头是否活动,以免蹬翻踏空。在陡坡行走时,最好采取“之”字型路线,以降低坡度,减少体力消耗。山中遇到雷雨,不要到山顶、高树下躲避,以防雷击伤人,也不要停留在山沟低洼处,以防山洪伤人,最好在山腰洞穴中避雨。
12.缓速下山
下山不要走得太快,更不能奔跑,否则会使膝盖和腿部肌肉受力过多,导致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
13.注意按摩腰腿部肌肉
每次休息时,可按摩腰腿部肌肉,防止肌肉僵硬。按摩方法很简单:用两手轻轻按揉或揉捏腰背部、大腿、小腿的各处肌肉。
14.多做深呼吸
爬山应大口呼吸,吸进的空气越多越好,能加强肺和心脏的功能,进而帮助全身肌肉中的细胞充分开展工作。山里的空气杂质少,干净的氧气在体内循环就等于“给身体内部洗澡”。最好采用深腹式呼吸,让肺叶完全膨胀起来。若天冷,可以舌尖抵住上腭——让舌头先给凉气加加温,以免被冷风噎着。
15.不爬“荒山”
不要探索那些没有人走的山林。应带上手机、充电宝,便于同外界联系。
16.携带药物
随身携带创可贴、关节止痛贴、少量碘伏、酒精等以及日常服用的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最后要提醒您的是:登山是一种负重运动,膝关节会承受整个身体的重量。特别是在登上一级台阶关节还未伸直的情况下,又继续登另一级台阶时,膝关节一直处于半屈状态,负担很大。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适宜进行此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