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不妨“薄衣御寒”
2021-10-15霍寿喜
霍寿喜
初秋时节的最大特点是中午炎热,而早晚却凉爽许多。宋朝诗人刘武子的诗句“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就生动刻画了初秋早晨的清新爽凉之感。
我国自古便提倡 “薄衣御寒”的养生方法,即“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此句中的“秋”,指的是立秋以后的初秋。实践证明,这种主张“秋冻”的方法,既顺应了自然气候(包括居室气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效果。
近年来,我国气象学专家通过对春秋季居室内外温度进行观测分析,提出了春秋两季“室内外温差”的差异性。春秋季节温度虽然都有“不冷不热”的特点,但气温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春季气温的总趋势是上升,秋季气温则日趋下降。
气温过低,人体防御不当受寒致病,这是常理。而人体之所以受寒,与环境变化(如进出居室)有很大关系。由于房屋的热惰性和温度变化趋势的不同,春季室内气温低于室外(室内外温差为负值),秋季室内外温差则为正值。因此, “春捂秋冻”具有科学道理:春季,人从温暖的室外进入冷凉的室内,如果不多穿衣“春捂”,则容易受寒致病;而秋季,室内温度相对较高,人出门进行室外活动,则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
另外,就全国范围看,初秋时节,冷空气势力将逐渐加强,其活动趋于频繁,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并且“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应该未“寒”绸缪,注意“秋冻”,加强御寒锻炼,提高抗寒能力,从而在强冷空气和寒冬季节到来时,使人体能够适应气候环境,避免由于气象原因诱发和加重一些病症,如流行性感冒、气管炎、肺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各种心脑血管病。
古人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若想正确做到“薄衣御寒”,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
2.应该尽可能地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尽量不要穿长袖。
3.能穿单衣,尽量不加外套。
民谚“二八月,乱穿衣”,说的是一种客观现象,如果从正确保健的角度上来讲,应该是“二月宜多穿衣,八月宜少穿衣”。不过,凡事都应该有个限度,“薄衣御寒”也不能过头。进入深秋时节后,气温很低,若仍然穿着很单薄,则容易导致疾病。此时建议您按照冬季的养生法则进行衣食起居(“深秋”和“初冬”本沒什么明确界线),不可一味“秋冻”,以防引发疾病。对于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而言,即便是在初秋时节,也应权衡利弊,在询问医生的意见后,再决定是否“薄衣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