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水土保持规划
2021-10-15徐志强
徐志强,李 岩
(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 潍坊 261021)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54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是潍坊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面积122.37 km2,总人口42万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43.62亿元。高新区生产建设项目数量多、活动强度大和传统农业生产管理粗放等,容易引发人为水土流失,迫切需要编制水土保持规划,以解决不同区域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城区开发与保护等问题,提升城市水土保持水平。因此,高新区于2019年5月启动《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水土保持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2019年9月1日《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规划》介绍了高新区水土流失现状,明确了当前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保持分区及防治措施,对全区水土资源利用、保护、监管和水土流失治理进行统筹部署,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点面结合,构建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
1 研究区概况
高新区位于东经119°09′~119°18′、北纬36°36′~36°44′,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年均气温12.3 ℃,年均降水量650 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汛期(6—9月);区内主要的8条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水资源量年际和年内差异较大,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壤主要为褐土和粗骨土;区内有农用地46.86 km2、建设用地72.07 km2、未利用地3.44 km2。
高新区在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中属于北方土石山区、津冀鲁渤海湾生态维护区[1],大部分区域侵蚀强度属于微度,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高新区水土流失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生产建设项目破坏。一方面,当地农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等,传统粗放的耕作模式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抗蚀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当地经济发展迅速,目前正在谋划多处现代化工业小镇、园区周边配套设施、城市综合体、道路升级改造、城市口袋公园、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项目数量和强度的增加会影响周边环境,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人为水土流失加剧。
2 水土保持需求分析
水土保持关系到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新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因此,我们对高新区水土保持工作需求进行了分析。一是生态环境现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需求。全区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是仍存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用水难以保障、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和非城区森林覆盖率较低等问题。二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已成为水土保持工作必须担当的重要任务。三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需求。目前全区用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农田重用轻养,化肥、农药用量较大,因此控制化肥、农药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是水土保持在土壤保护方面的工作重点。四是河道生态环境改善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需求。在长时间、高强度降雨的条件下,容易形成河道和雨水管道淤积,造成城市内涝,局部区域存在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的风险。五是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需求。尽管每年开展水土保持宣传、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但是仍有极少数单位和个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重项目建设,轻水土流失防治,没有把“三同时”制度落实到位。
3 《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规划》现状水平年为2018年,近期水平年为2025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规划范围为高新区所辖行政区,包括新城街道、清池街道,以及新钢、新昌、汶泉发展区。
《规划》近期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人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市水土保持水平不断提高,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得到提升;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能力得到提升;生产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严格落实,基本实现水土保持管理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水系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达到65%;全区绿地率达到36%。远期目标:到2030年,全面建成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水土保持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显著提高;河道综合整治完成,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综合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实现水土保持管理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水系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完成100%;全区绿地率达到40%。
4 水土保持分区
根据高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按照主导因子、差异性和相似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水土保持分区,划分为3个功能区,即人居环境维护区、农田防护区、生态工业园区。针对各分区的水土流失特点,构建与其相适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人居环境维护区。主要分布于高新区的西部,总面积54.11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44.22%。该区属于城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等。由于工程与绿化相结合的防治措施的实施,现状土壤侵蚀强度不高,但局部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不到位、水土保持设施不达标的现象仍然存在,存在水土流失隐患。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为人居环境维护。
(2)农田防护区。农田防护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南部部分区域,总面积39.42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2.21%,为全区粮食主产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为农田防护,维护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民收入。
(3)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及西南区域,总面积28.84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3.57%,为新规划的潍柴产业园用地,土地利用主要为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为构建生态红线,完善生态网络,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建设一流高端装备发展园区。
5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人居环境维护区。做好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减少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对排查出的水土流失隐患点按照“一点一策”原则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单位或责任人,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治理水土流失。提高城市水土保持水平,发挥水土保持设施的服务功能,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构建海绵城市。
在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防要求、满足水土保持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区的景观特点,将水土保持工程与项目区周围景观建设相结合,做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又为项目区增添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根据城市水土流失成因、特点、分布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建设海绵城市。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做好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整治,恢复和保持城市河湖水面;提高城市林草覆盖率,打造花园式、园林式、现代化宜居环境;做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完善废弃物利用、转化和处理。
(2)农田防护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农耕区水土保持工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严禁违法乱占滥用耕地,推行保护性耕作制度,减少地表扰动。完善农田防护林建设,修建排水沟,发展农田林网和林粮间作,完善农田灌溉体系;建设河流两岸生态带,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以建设农田防护林为重点,做到林、田、路、沟、渠、村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网、带、片、点结合的农田防护体系;增加经济林面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为土地整治、河道沟渠治理、道路工程,植物措施主要为构建农田防护林网,选择适应性强、抗风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乡土树种。
(3)生态工业园区。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构建园区综合防治体系:构建海绵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建筑物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合理控制径流系数,实行雨污分流制度;强化园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成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
6 综合治理措施
根据高新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定位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需求,确定以河道治理工程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对区内主要河道进行河道清淤,对损坏的河道两岸进行工程修复和生态护坡建设,根据各主干河道落差设置多处拦水坝,在河堤公路两侧建设沿河防护林带。河道治理工程包括:一是疏浚主河道,对河道进行清淤治理,确保河道畅通;二是采取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河道边坡进行防护,兼顾边坡抗冲抗蚀和生态保护要求;三是因地制宜增设河道拦蓄工程,通过橡胶坝、拦河闸等设施增加雨洪资源的拦蓄利用,改善局部水资源供需矛盾;四是建设景观园林和文化娱乐融合的控制性景点,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治理措施实施以植树、种草为主的生态修复措施工程,逐步恢复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强化河道蓄水、净水、治污功能,统筹做好截污、行洪、生态修复和绿化景观的有机融合;做好调水、蓄水、中水回用等工程相互协调,做到治理后的河道有水可蓄、蓄水可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道;采取以人工修复生态为主、自然修复为辅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全面整治区域内的河道,恢复河流生态功能。水系综合治理规划见表1。
表1 水系综合治理规划 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