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疗效
2021-10-15吴碧翠
吴碧翠
江西省玉山县人民医院静配中心 (江西上饶 334700)
结核病通常需进行长期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研究表明,抗结核药物会对人体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目前,全球已知的对肝脏具有潜在毒性的药物有上千种,其中,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损伤的发病率占2%~28%[1]。药物性肝损伤属于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抗结核药物的药理毒性会导致肝细胞受到损伤,或因药物作用所致代谢产物会引起肝脏发生变态反应,从而引发疾病。异甘草酸镁属于肝细胞保护剂,有研究表明,该药物能对病毒、乙醇、药物所引起的肝炎起到治疗效果,具有抗炎、保肝的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字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4~58岁,平均(39.42±3.51)岁;体质量44~79 kg,平均(59.49±3.64)kg。试验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23~57岁,平均(38.51±3.43)岁;体质量45~77 kg,平均(61.85±3.72)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3]中关于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4项主要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中,至少有1项监测值≥2倍正常值上限,且TBIL≤3倍正常值上限;肝功能出现异常持续时间≤3个月;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病毒性、酒精性、自身免疫性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伤;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存在严重肝炎、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低血钾症、高血钠症、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及全身功能系统疾病;患有严重精神疾病;临床资料不全。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停止服用抗结核药物,给予患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补充葡萄糖、加速排泄等治疗。
对照组采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02,规格 0.6 g)静脉滴注治疗,1.2~1.8 g/次,使用25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滴注,滴注时间1~2 h/次,1次/d。连续治疗2周。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42,规格 10 ml︰50 mg×2支/盒)静脉滴注治疗,200 mg/次,以250 ml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周。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肝功能指标(ALT、AST、ALP、TBIL)水平,ALT采用微板速率法检测,AST、ALP采用乳酸脱氢酶法检测,TBIL采用胆红素氧化酶法测定。(2)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皮疹、腹胀、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ALT、AST、ALP、TBIL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P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2 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药物性肝损伤是导致肝损伤的常见原因。研究表明,药物引发的肝损伤在非病毒性肝损伤中占20%~50%,临床常用的抗结核类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肝损伤[4]。抗结核药物在被肝脏代谢的过程中会出现免疫变态反应,从而对肝细胞造成损伤,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肝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目前,临床治疗因药物性导致肝损伤的结核病患者,主要采取停用抗结核药物,使用保肝药物治疗的措施。本研究所采用的谷胱甘肽是临床常用的保肝药物,异甘草酸镁为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临床的保肝药物。
谷胱甘肽属于三肽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并能对细胞起到多种生化作用,是机体中清除反应性代谢物的重要成分,可对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及功能的稳定性起到维持作用,经外源补充谷胱甘肽能增强肝细胞的解毒作用[5]。异甘草酸镁是一种肝细胞保护剂,具有较强的抗炎、抗氧化、解毒及改善肝功能的功效,同时还能防止肝脏纤维化,加速肝细胞增殖。异甘草酸镁在临床运用中具有特异性靶向作用,药物成分进入血液后,大部分药物成分可作用于肝脏组织,在病灶处发挥其药效,作用相对迅速[6]。异甘草酸镁还具有较高的纯度,能减少非活性异构体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药物安全性。异甘草酸镁属于第四代甘草酸制剂,与其他甘草酸制剂相比,其有良好的降酶效果,具有调节免疫力、稳定细胞膜的作用,可保护肝细胞膜,用药后能提高血清中的皮质醇水平,稳定溶酶体,降低血清中的ALT、AST、ALP、TBIL水平[7]。ALT是人体内参与蛋白质新陈代谢的酶,是临床用于反映肝功能损伤较为灵敏的指标;AST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及肝细胞质中,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均能引起该指标的升高;ALP能够反映肝外胆道梗阻、肝内病变,出现肝胆疾病可使该指标升高;TBIL能反映肝细胞的损伤程度,该指标升高同样能判断急慢性肝炎、肝癌等疾病。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治疗后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有所下降(P<0.05),其中试验组ALT、AST、TBIL指标下降更为明显(P<0.05),表明异甘草酸镁与谷胱甘肽均具有改善肝功能指标的作用,但异甘草酸镁改善肝功能的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采用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