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阑尾炎患者的效果比较
2021-10-15叶建洋
叶建洋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医院 (福建漳州 363700)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是指阑尾化脓性感染,临床常见症状为腹痛、恶心、发热,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阑尾炎分为慢性阑尾炎和急性阑尾炎,前者临床常用药物治疗,后者主要选择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传统的开腹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大,会延长患者的恢复时间;而腹腔镜手术相对于开腹手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包括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和恢复时间[2]。为进一步比较两种手术的差异,本研究分析了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阑尾炎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阑尾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23~78岁,平均(47.55±2.76)岁。试验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23~78岁,平均(47.12±2.45)岁。两组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阑尾炎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年龄>80岁;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合并精神疾病;合并恶性肿瘤等其他严重疾病;有手术和麻醉禁忌证。
1.2 方法
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采用硬膜外麻醉,于患者右下腹部切开5~6 cm,然后逐层切开患者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打开腹膜,进入腹腔观察情况,找到阑尾,观察病变,切除,然后将腹腔和盆腔的渗出液清除,检查无出血点,分层缝合,术后根据情况,必要时放置引流管,常规抗生素抗感染。
试验组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后,给予气管插管,于患者脐部切开1.5 cm,建立人工气腹,探头检查腹腔后,在患者平脐略下右腹和左腹做对称0.5 cm切口,置入操作器械,确定病变位置,采用双极电凝烧灼后切断阑尾动脉,切除阑尾,将渗出液清除,术后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放置引流管,检查无出血点后缝合切口,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粘连、腹腔脓肿等)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比较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炎症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指标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续表2
2.3 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
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0%,试验组无中转开腹的情况。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切口感染1例),低于对照组的20.0%(切口感染3例,腹腔粘连3例,腹腔脓肿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4,P=0.012)。
3 讨论
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常伴有腹泻、呕吐、恶心等症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该病具有急性、重症等特点,如不及时有效处理,容易诱发各种异常症状,造成死亡。在阑尾炎治疗中,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易复发,不适合急性阑尾炎。因此,对于急性阑尾炎,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3-4]。
临床上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传统手术方法是开腹手术,但该术式创伤较大,患者的切口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发生感染,特别是肥胖患者在寻找病灶位置上浪费时间较长,导致手术时间长,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临床研究表明,开腹手术会增加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分泌,进而引起靶器官炎症反应,加重术后感染[5-6]。因此,寻找一种更为高效的治疗方式极为重要。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微创手术逐渐得到应用,腹腔镜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该术式可以通过操作孔完成,减少腹腔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具有无创、安全、术中切口小等优点,能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加速患者的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炎症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0%,试验组未出现中转开腹的情况;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均可有效治疗阑尾炎患者,但腹腔镜手术术中出血量更少,炎症指标水平改善更显著,并发症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