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图书馆“一带一路”资源建设和服务发展现状调查*

2021-10-15莉,何

图书馆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一带数据库

司 莉,何 依

0 前言

2018年,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图书馆“一带一路”资源建设与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了解我国图书馆“一带一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现状,笔者采用网络调查法与文献研究法,辅以电话、邮件和微信等咨询方式,选取我国32 所省级公共图书馆与42 所“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图书馆为调查对象,从资源建设、服务内容、国际合作和新媒体营销等方面进行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为我国图书馆“一带一路”资源建设与服务发展提供借鉴。

1 相关研究回顾

(1)“一带一路”资源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为专题数据库与特色资源建设带来新的契机。陈丹等建议图书馆设立小语种阅览区,提供多语种文献资源[1]。关志英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系统化、规模化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资源的顶层设计框架[2]。李娟等以西安交通大学丝路科技知识服务系统为例,介绍“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资源建设实践[3-4]。严丹等建议图书馆加强“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媒体资源、多语种资源的建设[5]。

(2)“一带一路”服务。服务主要包括阅读推广与专题信息服务。周颖斌认为,可利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艺术节,举办阅读推广活动,引导读者了解“一带一路”布局[6]。杨文艳建议利用“互联网+”提供智慧型服务,建立适应区域企业发展的信息服务创新机制[7]。李娟等提出从文献资源、空间与文化交流、学科服务和双语环境等方面拓展留学生服务[8]。

(3)沿线国家的图书馆交流合作。我国与沿线国家图书馆开展的合作可分为业务合作与文化交流两种类型[9]。张璐等建议通过建立图书馆联盟机制、联合建立信息资源门户、加强特色文化资源合作、开展全方位馆际交流互访等,来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图书馆的合作交流[10]。刘源泓[11]与何韵等[12]分别介绍国家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与阿拉伯国家图书馆间的合作情况,建议在文献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编目指导与合作、珍贵典籍保护与利用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合作。

总的来说,已有研究以理论探索居多,实践层面则以单个图书馆或活动介绍为主,且集中在少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图书馆;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鉴于此,笔者对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与“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服务的现状进行系统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图书馆“一带一路”资源建设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2 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文以32所省级公共图书馆(广西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与桂林图书馆2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图书馆)、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共74所)为调查对象,逐一访问其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辅以电话、邮件和微信等咨询,对其开展“一带一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调查内容。笔者分别从资源建设、服务内容、国际合作和新媒体营销4个维度展开调查。资源建设指购买、试用或自建的“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提供的“一带一路”开放资源和多媒体资源;服务内容指举办的“一带一路”相关讲座、展览、资源推介等读者活动,以及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国际合作指是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图书馆开展交流合作;新媒体营销指是否在网站的“新闻动态”或“通知公告”栏目,或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对“一带一路”相关内容进行营销。调查时间为2020年11月10-28日。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和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未提供“一带一路”相关的资源与服务,故实际调查样本为70所。

3 我国图书馆“一带一路”资源建设与服务现状

3.1 总体现状

本文从4个维度对70所图书馆进行总体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 可知,提供“一带一路”相关资源的图书馆有48所(68.6%);开展讲座、展览、资源推荐等读者活动或提供专题信息服务的有66所(94.3%);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图书馆开展合作的图书馆有32所(45.7%);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中推送“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的图书馆有65所(92.9%)。调查得知,省级公共图书馆较注重“一带一路”讲座、展览、读者活动和多媒体资源建设;而高校图书馆则购买或试用“一带一路”数据库较多,原因在于两者的服务对象与服务目的不同。省级公共图书馆主要为大众服务,对多媒体资源及讲座展览类资源需求较高,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师生,对专题数据库的需求较强。

表1 我国图书馆“一带一路”主题资源建设与服务情况

(续表1)

3.2 具体内容分析

3.2.1 资源建设

(1)专题数据库建设。已购买或正在试用“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的图书馆有33所(47.1%),购买或试用频次排名前三的数据库是社会科学院的“一带一路数据库”(12 所)、EBSCO 的“一带一路资源中心数据库”(12 所)和国研网“一带一路研究与决策支撑平台”(10 所)。自建有“一带一路”专题库的有8 所(11.4%),如陕西省图书馆“丝绸之路”多媒体系列资源库、甘肃省图书馆丝绸之路文献叙录、厦门大学图书馆东南海疆研究数据库的海上丝绸之路专题。

(2)开放资源与多媒体资源。开放资源指任何用户均可免费获取、不受许可限制的数字化资源[13]。仅6所图书馆(8.6%)提供“一带一路”开放资源,设置在“网络免费资源”或“开放获取”栏目之下。多媒体资源指图书馆提供的“一带一路”视听资源与线上展览,25 所图书馆(35.7%)提供该类资源,类型丰富,包括讲座视频、线上展览、动漫、公开课和电影等,如首都图书馆《丝路徜徉》动画片、甘肃省图书馆“丝路花雨”线上摄影展。

3.2.2 服务内容

(1)读者活动。图书馆“一带一路”专题服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66所图书馆提供相关服务(94.3%),其中讲座、展览、资源推介最为常见。举办相关讲座的有49所(70.0%),开展相关展览的有33 所(47.1%),推介数据库或图书资源的有63所(90.0%),举办了“一带一路”主题读者活动的有51 所(72.9%),代表性读者活动如表2所示。进一步分析发现,“一带一路”纪录片、音乐播放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手工体验、行走式阅读研学、亲子绘本、成人英语角和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等互动性较强的活动更受读者欢迎,形式也更为新颖。

表2 图书馆举办的代表性“一带一路”主题读者活动

(2)信息服务。已提供相关服务的图书馆共10 所(14.3%)。黑龙江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和贵州省图书馆主要在两会期间为政府用户提供“一带一路”专题信息;北京大学图书馆收集整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违规违法经营案例、腐败风险防控方面的经验做法及改进建议等论文、报道、报告等[14];陕西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兰州大学图书馆设立专栏,汇编“一带一路”专题资料[15-18]。

3.2.3 国际合作

与沿线国家图书馆开展交流合作是图书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有32所图书馆(45.7%)开展此类合作,形式有互访座谈、文献互赠及交换、联合举办展览与阅读推广活动、分馆建设等。比如,上海图书馆通过“上海之窗”与168 所国外图书馆建立图书交换关系,其中不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图书馆[19];山西省图书馆在毛里求斯建立分馆,作为展示山西历史文化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促进中非文化交流[20];辽宁省图书馆参加莫斯科“第四届‘品读中国’读书周”活动,赠送辽宁文史类图书、举办“中国汉字发展史图片展”与“汉字的演变与书法的魅力”讲座等[21]。

3.2.4 新媒体营销

70所图书馆均开通微信公众号,65所发布“一带一路”相关推文(92.9%),发文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陕西省图书馆(59篇)、浙江大学图书馆(42篇)和浙江图书馆(40篇)。阅读量与评论数最多的三类文章为:一是转载意见领袖的相关文章,如浙江图书馆转载“大圣的小宇宙”《一路向西,一个保安的逆袭。张骞:我的机会来啦!》,阅读量4,023次[22];二是“评论+点赞数最高”的赠书阅读推广活动文章,如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揭秘沙漠深处的古丝绸之路》[23];三是“一带一路”系列数据库推介文章,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一带一路数据库,助力科研》[24]。开通微博的54 所图书馆中,34 所发布相关博文(63.0%),发博量排名前三的依次是陕西省图书馆(79 条)、新疆图书馆(32 条)和南京图书馆(27条)。陕西省图书馆通过“丝路之锦”标签揭示相关内容;新疆图书馆与南京图书馆转发陕西省图书馆、央视新闻“一带一路”相关博文,提高用户关注度;四川大学图书馆联合复旦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在微信公众号中推送“一带一路”讲座,阅读量大幅上涨。

3.3 存在问题

3.3.1 专题库与开放资源较少且分散

购买或试用3个及以上数据库的仅有6所图书馆,仅购买或试用1个数据库的有17所,37所(52.9%)没有购买或试用专题数据库;自建专题库或提供开放资源链接的图书馆分别为8 所(11.4%)和6所(8.6%)。可见,图书馆购买、试用或自建的专题数据库与开放资源较少。此外,调查发现目前尚无图书馆网站提供“一带一路”专栏,“一带一路”相关资源分散在线上展厅、活动中心、视频资源、通知公告、新闻动态和数据库等多个栏目,部分甚至隐藏于三级及以下页面,很难被用户发现。例如,东南大学图书馆“一带一路”开放资源在三级目录“免费数据库”下,且未设置分类,不便于查找与利用。

3.3.2 专题读者活动与信息服务不足

虽然66所(94.3%)图书馆提供“一带一路”主题服务,但仅有8 所(11.4%)举办“一带一路”专题讲座,14所(20.0%)推介专题书单或数据库,10所(14.3%)提供主题信息服务。较有特色的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广西与‘一带一路’系列讲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一带一路’专题图书推荐”、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一带一路’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等。然而,图书馆的“一带一路”专题服务形式较单一,规模偏小,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3.3 与沿线国家图书馆间的合作有待深化

我国与沿线国家图书馆间的合作集中于陕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少数沿线地区。大多数合作仍停留于设想层面,或仅进行互访座谈,如云南省图书馆与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提出进一步合作意向[25],福建省图书馆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围绕文献交流、读者服务、数字资源建设等开展交流[26],但尚未采取合作措施。

3.3.4 新媒体营销力度不够

(1)发布频次较低,用户关注度不高。65所图书馆共推送“一带一路”相关文章679篇,平均推送10.4篇,平均评论12.3次,平均互动仅1.92次;34所共发布“一带一路”相关博文323条,平均发布9.5条,平均转发26.6次,平均评论14次。可见,“一带一路”方面的信息资源专题营销明显不足,发布量低、互动少、用户关注度不高。

(2)标签设置不当,未充分揭示主题。调查发现,仅南京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福建省图书馆在发布“一带一路”相关内容时设置了较为合适的标签,分别是“丝路之音”“丝路星空”“丝绸之路”,其余图书馆的标签,如上海图书馆“一带一路”讲座、数据库与图书推介分别为“上图讲座”“精选推荐”“上图科普”“新书到”等,均没能准确揭示主题内容。

(3)内容单一,阅读量较低。仅北京大学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等12所发布相关视频、图片、知识普及等,其余58所图书馆(82.9%)发布的内容以数据库试用通知、讲座、展览公告、新闻动态和图书推介为主,形式较为单一,阅读量偏低。

4 “一带一路”资源建设与服务高质量发展对策

4.1 推进资源建设,满足多样化需求

(1)加强专题数据库与开放资源建设。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最重要的战略使命[27]。图书馆应深度开发馆藏资源,建立“一带一路”专题文献目录、古籍资源库、经济管理文献库等专题数据库,提高“一带一路”资源保障能力。例如,福建省图书馆可基于已有的“一带一路与文化发展”系列讲座录制视频,制作《丝路百工》《丝海探源》等原创纪录片,建立“一带一路”多媒体资源库。此外,开放资源为馆藏资源的有力补充,图书馆应利用openDOAR、ROAR等开放存取资源站点,通过合作加强对现有“一带一路”开放资源的搜集、整理和揭示,包括沿线国家政府网站、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和文化民俗类资源等。

(2)整合相关资源,实现“一站式”检索。资源整合是指对不同来源、分散异构的数字资源进行类聚、融合和重组,形成一个效能更好的数字资源体系的过程[28]。当前的图书馆“一带一路”资源分散于不同栏目,建议整合“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开放资源、视听资源、线上展览、自制纪录片、活动公告、新闻动态等,设立“一带一路”专栏,建立分面导航;从资源类型(电子图书、开放资源、讲座培训、公开课、音乐欣赏、线上展览等)、主题内容(活动公告、书单推荐、文献著作、丝路古籍、民俗特色等)、语种(中文、英文、阿拉伯文等)等多个维度组织资源,实现元数据层资源整合;综合多维导航与检索,为用户提供多途径检索、浏览、在线阅读等一站式服务。

4.2 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1)常规活动专题化,打造服务品牌。在图书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是否拥有服务品牌乃至知名服务品牌已成为衡量图书馆服务品质和水平的重要标志[29]。图书馆应提高品牌建设意识,力求将讲座、展览和资源推介系列化、专题化,令比赛、创意阅读和真人图书馆等活动持续化、品牌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一带一路”读者活动,培育活动品牌与精品项目。同时,不断探索更高质量的服务品牌,提高图书馆形象和影响力。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2018年举办了“广西与‘一带一路’系列讲座”(共10期),并在国家图书馆专网进行公开课直播,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中开展“一带一路”阅读推广专题活动,包括“走进一带一路·古代篇”“走进一带一路·现代篇”“中巴经济走廊”等,获得用户普遍赞誉。此外,还应注重服务形式创新,除了讲座、展览、资源推荐等常规活动,可将“一带一路”主题嵌入培训课程、英语角、手工体验课、阅读研学、亲子绘本等活动中,提高读者兴趣与参与度。

(2)提供精准信息服务。图书馆在开展常规服务的同时,应不断挖掘深层次服务,为政府、企业与科研用户提供精准的“一带一路”信息服务。面向政府用户,提供决策咨询、政策研究分析、资料汇编等服务,如两会期间为政府用户提供“一带一路”汇编资料;面向企业用户,提供沿线国家产业市场调研、竞争对手专利分析、知识产权培训等服务,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违规违法经营案例;面向科研用户,提供多语文献综述、定题跟踪、沿线国家学科动态追踪等服务。

4.3 深化合作,共建共享

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传播、信息资源共享的载体和平台,是开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之一。一方面,应继续以互访座谈、文献互赠与交换、联合举办展览与阅读推广活动、建立分馆为依托,与更多的沿线国家图书馆开展对话与交流。另一方面,应进一步与沿线国家图书馆开展深度而有效的合作,针对专业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修复和数字资源保存等重要项目展开研讨与交流;选择古籍史料、书法绘画、工艺美术、地图、手稿等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资源,与沿线国家图书馆进行专题文献开发、馆藏资源数字化、数字资源交换或共享合作,如参考“华东师大-康奈尔图书馆联合资源网”[30]与“中阿电子图书馆”[31],建立资源共享网站,促进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与沿线国家图书馆在联合参考咨询、特色资源联合目录编制和定题跟踪等方面的合作,推动设想走向现实。例如,上海图书馆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开展联合参考咨询合作,使用户在上海图书馆网上咨询界面即可向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馆员提交咨询。

4.4 加强新媒体营销,提升影响力

(1)发挥新媒体交互功能,扩大传播范围。《2019年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账户数达11.5 亿,且“一带一路”为2019 年微信“搜一搜”十大新闻热词之一[32],新媒体已成为用户获取“一带一路”信息的重要渠道。图书馆应提高“一带一路”各类新媒体推文的发布频次,加强与用户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互动,提高关联性内容评论、转发和点赞的数量,以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图书馆影响力。比如,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微信推文《CASHL名师讲堂第十期|霍巍教授:吉隆唐碑与“高原丝路”》被复旦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和山东大学图书馆等转载,获得3,013次阅读量[33]。

(2)统一标签,突出“一带一路”主题。统一微信公众号与微博中不同资源类型的标签,便于用户精准查找相关信息。当前仅有南京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福建省图书馆等少数图书馆设置“一带一路”主题标签。建议依据本馆特色,将数据库推介、展览资讯、讲座通知、公开课、知识普及等相关内容的标签统一设置为“‘一带一路’数据库推介”“‘一带一路’展讯”“‘一带一路’讲座”“‘一带一路’公开课”“‘一带一路’小故事”等。

(3)丰富营销内容,提高阅读量。图书馆应适当转载其他账号发布的热门文章、推介系列数据库、推送相关视频或图片、推送“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知识普及或旅游景点类文章,或以“评论+点赞数最高赠书”的方式吸引用户,增加资源利用率,提高阅读量。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一带一路”数据库推介文章,阅读量达1,252次;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一带一路”知识普及系列文章,阅读量最高达2,041次。

5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机遇。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者、信息汇集者和科普教育的参与者,应加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参与力度。我国图书馆“一带一路”资源建设与服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对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相关对策。(1)资源建设方面,加强“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的建设、购买或试用,提供开放资源、整合已有资源以丰富馆藏,多维度揭示资源内容,便于用户一站式检索。(2)服务内容方面,提供“一带一路”专题讲座或资源推介,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活动;面向政府、企业与科研用户提供精准的专题信息服务,助力“一带一路”决策与科学研究。(3)国际合作方面,通过互访座谈、文献互赠及交换的方式与更多沿线国家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加强特色资源共知共建共享、专题信息服务等的合作。(4)新媒体营销方面,增加“一带一路”内容的发布频次,提高互动率,适当转载其他机构用户的相关内容,扩大传播范围;统一“一带一路”相关资源及服务的标签,准确揭示主题;丰富营销内容,提高阅读量。

猜你喜欢

国家图书馆一带数据库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据库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
数据库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2016年3月)
数据库
数据库
《安徽园林》杂志继续为国家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