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紫砂壶作品《风卷葵》的艺术神韵

2021-10-15潘文娇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8期
关键词:风卷制壶泥料

潘文娇

中国紫砂壶艺术具有百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经典款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款式是前人努力探索的结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也激励着后代制壶匠人,使独特的中国紫砂壶精神得以代代延续。这件《风卷葵》就是紫砂壶中经典的花器款式之一,本文从此款壶型诞生的历史入手,分析了这一款式的基本特征和此壶的独创性,说明了这一款式在紫砂壶历史中的重要意义,揭示了凝结在紫砂壶艺术中的工艺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创造活力。

一、“风卷葵”的历史

“风卷葵”诞生于清朝嘉庆年间,而它的制作者杨凤年是一位女性,在封建的古代,女性制壶是不被允许的,热爱紫砂壶艺术的杨凤年敢于挑战传统,据说她是花了四十九天的时间去观察锦葵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才制成了“风卷葵”,此壶一诞生便获得了诸多制壶名家的赞美,甚至要高于对其兄杨彭年作品的赞美。正是杨凤年的坚持和“大胆”,才为紫砂壶艺术花园又增添了一朵“奇葩”,其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感、坚韧感也使“风卷葵”独树一帜,至今仍是紫砂壶花器中最富盛名的款式。

二、《风卷葵》的基本特征

此件《风卷葵》是对杨凤年所制的“风卷葵”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模仿,体现了这一款式的基本特征。此壶的造形结构是比较简练的,创作者采用了圆器造型,在进行调整后勾勒出锦葵花的轮廓。壶身造型扁而圆,壶腹向两侧展开,并始终保持着均匀、有力的弧度,以稳定壶身框架。壶身两侧上部是短促且自然下落的壶肩部,具有放松、自如的气息。两侧壶腹在达到最饱满后逐渐向内收,直至与壶口直径相当,再镶嵌上底部,线条从肩部经筒身再到底部是一个整体,十分流畅。从正面看,壶身的姿态就像是盛开的锦葵花,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

壶身两侧镶嵌的一弯嘴与耳状环形端把出现了小小的“变奏”,它们的造型有明显的弯曲度,因此显得比较柔和、有韧劲,在线条上明显是四方形的,棱线与面之间的结构富于明快感。这两部分象征锦葵花的花茎,作为支撑花朵的部分,它们必须有力量,创作者就用“骨骼”更加硬朗的四方造型进行塑造,形成对壶身造型的衬托和形象支撑。壶盖是圆形的,其边缘也可见方,创作者将之打造成花边形,象征锦葵花的花心。壶盖中央是一粒圆柱形的子,棱面分明,与壶盖、壶身的造型皆相称。

“风卷葵”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壶身上的花纹,这是最能体现杨凤年工艺智慧的部分。壶身上布满卷曲自如的线条,这些线条都是立体的,向上卷曲着,就像是花瓣层层包裹着壶身,使壶身显得更有厚度。能够达到这样生动的层次效果,足见当年杨凤年对锦葵花观察之细心,那传闻中的“四十九天”也就不是无稽之谈了。壶中虽没有风,但那卷起的花瓣就衬托出风的动感效果,使作品更有生气。花瓣繁密而不凌乱,体现了创作者对壶身空间及层次的分配能力,线条的流动感也勾勒出风丝的形状,人们就如同置身于锦葵花丛之中,欣赏着锦葵花瓣的翩翩起舞,感受着风的爱抚。这便是女性审美视角的独特性,更细致,也更温和,还带着些坚韧,在紫砂壶坚硬的外表之中有一颗温柔又强大的心。

三、《风卷葵》的艺术个性

此件作品最独特的部分当属泥料,这是能体现创作者审美个性和紫砂壶发展的一个部分。此壶表面是淡黄色的,清新雅致,与茶的滋味相契合。泥料之中的砂质颗粒在烧制后变成了一些黑色的小斑点,凸出了作品的个性。

此壶所用的泥料称之为“民国芝麻”,是段泥的一种,那些黑色小颗粒是有意加进去的,以期丰富作品的层次。所以此壶表面是非常光亮明净的,如琉璃一般,细看之下便能看到那些“小芝麻”,这是“精”与“粗”的碰撞,增添了赏壶的趣味性,体现了创作者对泥料特性的熟悉和极强的制泥能力。这种故意做“拙”的泥料具有典型的现代感,体现了制壶艺人的大胆创新,正如杨凤年当年一样,这就是紫砂壶工艺精神的传承,代代制壶匠人继承前辈经验,又不断融合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在传承和创新之中促进紫砂壶艺术的发展,紫砂壶的工艺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也将永远闪耀。

结语:还有许多同杨凤年一样的制壶人,因为有着一份对紫砂壶艺术的热爱,因为自己内心有一份执着,才促进了紫砂壶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此件《风卷葵》致敬前辈,也体现了紫砂壶创作、创新的多种思路,证明了紫砂壶经典款式的重要价值。也提醒每一个人要坚持心中梦想,敢于实践和创新,或许就能创造新的奇迹。

猜你喜欢

风卷制壶泥料
刘红霞
微光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回 味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
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