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观道,雅韵紫砂
——浅析紫砂壶《雅韵》的造型与价值
2021-10-15陈亚萍
陈亚萍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了,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凭借独一无二的材质泥料和手工工艺成为家喻户晓的优质茶具,并且成功被评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紫砂壶的制作工艺肯定是非常突出的,这种由明朝邵大亨改良的制作方法是只适用于宜兴紫砂壶的传统手工制壶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现在工艺发达,机械设备得到大力发展,宜兴紫砂依旧坚持纯手工制作,这不是科技的落后,反而显示出了手工的难能可贵,可以说紫砂壶的纯手工打造已经使得紫砂壶成为中国消费行业的“奢侈品”,并且势头猛进,不可阻挡。
紫砂壶的制作是一门讲究悟性的传承工艺,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走在丁蜀镇大街上,你会发现遇到的十个人中有一大半是会做壶的,剩下的还很有可能从事着和紫砂相关的工作。正是这样浓厚的环境与氛围为紫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也为紫砂艺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虽然制壶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这并不能阻碍紫砂艺人在这条道路上探索和前进。从紫砂诞生开始,无数艺人在不断地探索创新,壮大了紫砂的队伍,丰富了紫砂的内容,也为今人留下了无数的宝贵财富。可贵的是,当今紫砂艺人并没有躺在前人栽的树下乘凉,而是不断创新,力求将紫砂文化发展得越来越好,从而使得宜兴紫砂产生了自觉意识,从一干陶瓷工艺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何谓有自觉意识的紫砂壶?不同的器型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花器追求的是惟妙惟肖、情趣盎然,自然灵动;光器追求的线条清晰,块面整洁,衔接自然;圆器追求的自然是圆润饱满,线条流畅,点线面之间自成风流体态;方器追求的四四方方,平平稳稳,突出器型的力与理。艺人为了凸显圆器的质感和造型特点,特意设计制作了紫砂壶《雅韵》,以柔和的线条突出壶的温润,以古意的砂泥诠释壶的雅韵。
“澄怀观道”是一种境界,只有让自己的心空灵、没有杂质,进入这样宁静的境界中才能体会山水之中蕴含的自然之道。有人认为“澄怀观道”是庄子学说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这是工艺美术创作到一定阶段的境界标志,但放在紫砂中同样适用。紫砂壶《雅韵》正是引用了这一空灵的禅之境界,来展示宜兴紫砂壶的古朴端庄、温和典雅,上乘的紫泥更是在高超的明针功夫后不需要温养就达到了上釉的效果,尽显紫砂的风流雅韵。
从紫砂壶《雅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艺人将点、线、面与精、气、神的结合,这是艺人缜密设计、可以求工的结果,再加上清水泥的温润色调更是为壶增添了质朴典雅,使得作品醇厚有之,古穆有之。作品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传统款式“曲壶”的器型,也充分展现出了整壶轮廓线条韵律美的特点。不过《雅韵》比之“曲壶”要更加饱满,有力,造型也更具有创意性。壶嘴从壶腹处伸展开来,嘴头微微翘起。提梁把更是圆润饱满,就像一条蜿蜒的丝带串联起了壶身的两头,显得格外动人,犹如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在翩翩起舞,清新动人。从壶嘴到壶身,再到提梁,三点一线,犹如一条曲线婉转而成,飘逸灵动。尤为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壶钮的设计,或者说其实整壶都没有壶钮,艺人设计了新颖的方式以一根红绳子代替了壶钮。嵌式壶盖的中心处设计了一个镂空的洞,红绳的一端连在洞里面,另一端和提梁把的最高处紧密连接,中间串一圆珠为装饰。如果想要掀壶盖,只要提一下红绳即可。这种设计在紫砂壶中很少见,可见其新颖别致。精编的红绳配以串珠更是另有一种韵味,具有艺术欣赏价值。
在紫砂壶成型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这也是对紫砂艺人制壶功底和心理素质的一个考验。经常性会发生的是,一把壶制作完美,但是由于天气干燥等原因就开裂了,或者进窑炉烧后被烧坏了。这些不可抗力的因素都导致了紫砂壶的来之不易。
在紫砂界有传言说,紫砂泰斗顾景舟在教导学生时拿出了程寿珍的壶和一把普通的壶。然后对学生说:“宁可要程寿珍一天三把,不要普通壶三天一把的。”真正的神品不体现在做壶的快慢,也不体现在造型的精致,它体现在神韵上面。紫砂不仅仅是一门枯燥的工艺,更应该是有着自我意识的器皿,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因此制作一把美观大气的紫砂壶比较容易,但是想要制作一把有神韵有灵性的茶壶却很困难。现代艺人往往在泥料上、造型上、装饰上以及渗入的文化方面着手,力求作品可以在造型和内涵两方面达到一个平衡。也只有这样作品才会更有价值。那么紫砂壶的“价值”该如何定义呢?其实,这个所谓的价值并不是简单的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而应该根据泥料、工艺、文化、思想、艺人个人能力、作品的收藏价值等等综合因素糅合在一起进行考虑。近年来,越加兴盛的紫砂拍卖专长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拍卖的价格越高,紫砂壶就越有价值。紫砂壶有价,紫砂文化是无价的。
事实上,无论紫砂壶的价格如何,我们都不能轻易以此来定义它的价值。真正的艺术品还是像顾老说的那样,是需要有神韵才可以的,否则也只是精品而已。借鉴那些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兴盛过又快速消亡的工艺,再观看那些经历了岁月的侵蚀越加璀璨的优秀文化,我们会发现只有作品好,符合时代的需求和人们的需求,才能获得永恒的艺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