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农村贫困人口健康与健康扶贫对策研究

2021-10-15郑巧静薛晓

河北农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黔江区健康状况重庆市

郑巧静,薛晓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重庆400067)

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末,7.4亿贫困人口已成功脱贫。3 046万人没有脱贫的人口中,42.3%是因病致贫,加之生活条件恶劣,脱贫难度较大。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1]。目前我国健康扶贫存在对象不精准、效果不明显、可持续动力不足等问题,是制约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提高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开展健康扶贫政策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以重庆市黔江区、彭水县为例,分析贫困人口健康现状,以期为提升农村贫困居民健康水平、推进精准健康扶贫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1 健康扶贫的政策实践

健康扶贫是指通过采取加大卫生资源投入、建立医疗保障机制、开展健康科普和健康促进工作、树立疾病防控机制等措施,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保障,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产生[3]。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健康扶贫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全国要坚持疫情防控、健康扶贫“两手抓”,紧紧围绕全面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坚决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4]。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健康扶贫工作要求,重庆市将深入贯彻落实《2020年健康扶贫工作要点》。(1)全面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高质量推进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县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以及开展5G+卫生健康扶贫专项行动;(2)全面排查整改各类问题,抓好反馈问题整改、扎实开展健康扶贫问题排查整改以及认真做好脱贫攻坚普查;(3)切实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完善制度化的分类救治机制和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机制以及严格落实“四个不摘”;(4)建立健康扶贫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与县域综合医改融合推进、与健康中国建设融合推进;(5)做好健康扶贫总结宣传,建立健康扶贫宣传素材库,全面系统开展总结宣传工作[5]。虽然重庆市在健康扶贫工作中成效显著,但还存在着落实巡视整改主体责任压力传导不够到位、诊疗服务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上有待加强等问题[6]。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选取重庆市国家贫困县彭水县、重庆市级贫困县黔江区作为调查区域,2019年12月采用调研走访、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重庆市黔江区、彭水县5个乡镇、10个村庄、184户贫困户439名贫困户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情况(基本情况、收入来源、医疗行为、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健康状况等)、家庭情况及再生产能力(家庭成员、收入支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回收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为95.7%;走访重庆市卫健委、两区县卫健委健康扶贫相关科室以及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机构,了解健康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实施成效。

2.2 研究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就重庆市健康扶贫实施有效经验、健康扶贫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采用5个维度15个指标构建贫困人口健康状况自评体系(表1),91~100分评为健康,71~90分评为一般,0~70分评为不健康。

表1 贫困人口健康状况自评体系Table 1 Health self assessment system for poor people

3 研究结果

3.1 调查区域概况

黔江区是重庆市级贫困县(2016年摘帽),彭水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20年2月摘帽),两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在重庆市较为落后,贫困人口数量较多,健康扶贫工作任务艰巨。黔江区、彭水县采取了面向贫困人口健康改善的保障措施和支持机制,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发展的“医联体建设”改革措施,契合分级诊疗的医保制度改革,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等一系列健康扶贫措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实施精准扶贫后,绝大多数贫困户均已实现脱贫(表2);收入差距较大,其中53.1%的家庭年收入为2万~8万元,17.7%的家庭收入≤1万元(表3)。

表2 2018耀2019年黔江区、彭水县因病致贫返贫人数变动情况Table 2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people returning to poverty due to illness in Qianjiang District and Pengshui County from 2018 to 2019

表3 181户贫困户年均家庭收入水平Table 3 Average annual household income level of 181 poor households

3.2 重庆农村贫困居民健康现状

3.2.1 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明显,因病致贫是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调研数据显示,大多数调查样本家庭户籍人数为4~6人,平均户籍人口数为4.38人,现常住人口平均人数为2.60人,农村家庭规模呈小型化,有14.9%的家庭既是贫困户也是低保户,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就“家庭致贫的主要原因”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52.5%的家庭是由于疾病丧失劳动能力致贫,45.3%是由于治疗疾病花费大量医药费致贫(表4)。

表4 对181户农户就“家庭致贫的主要原因”问题的调研结果Table 4 Survey results of 181 households on main causes of household poverty

3.2.2 贫困户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整体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对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进行调研,结果显示,35.0%的贫困人口有慢性疾病,其中68.7%患有高血压,31.3%患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或其他;27.4%的贫困人口行动不便,2.9%的贫困人口生活不能自理,4.0%无法进行日常活动,55.7%有极度、中度疼痛或不舒服,19.5%有中度、极度焦虑或抑郁。自评健康状况打分结果显示,2018、2019年被访者自评健康状况平均分分别为72.63、72.57分,其中16.9%的贫困人口认为健康状况得到改善,19.8%认为健康状况恶化,63.3%认为健康状况不变(表5)。数据显示,调查区域的贫困人口健康处于中等水平,且呈下降趋势。

表5 420位被访者自评健康变化程度情况Table 5 Self assessment of health change of 420 respondents

3.3 医疗保障现状

3.3.1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偿和医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调研数据显示,97.9%贫困人口购买了基本医疗保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分析发现,基本医保参与补偿的疾病种类有限,无法满足农村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加之我国农村医疗水平整体偏低,重大疾病的贫困农户需要到省市级医院救治,自费比重大幅增加,因病致贫人口就医得不到根本改善[7]。

3.3.2 健康扶贫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对研究区域贫困人口近2周、近1 a的就医行为进行调研,结果(表6)显示,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是贫困人口主要就医机构;进一步调研分析发现,绝大多数贫困人口都有长期服药的习惯,而健康扶贫政策更加倾向于住院治疗的贫困人口,未患有重大疾病而需长期服药的贫困人口,没有有效的医疗保障。

表6 患病贫困人口医疗行为情况Table 6 Medical behaviors of sick poor people

综上所述,截止2019年底,调研区域绝大部分贫困户已脱贫,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缓解,贫困人口健康处于中等水平,且呈下降趋势;基本医疗保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病致贫人口的看病负担,但是由于报销金额少、报销疾病种类有限,并未从实质上解决因病致贫人口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

4 措施与建议

4.1 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继续强化“七道保障线”建设,通过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贫济困医疗基金、健康扶贫医疗基金、疾病应急救助、商业补充保险等措施强化对贫困人口就诊的补助[8]。进一步强化信息比对,深入落实贫困人口资助参保政策,做好贫困人口三重保障制度覆盖和衔接,确保100%因保尽保。实现贫困人口在区域内区县级医院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提高10%,起付线降低50%。

4.2 探索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体系

完善现行的医后救助方式,畅通和优化急救医疗救助基金的申报与报账渠道,实行“一站式”服务。建立贫困对象溯源医疗救治机制,增加政策的灵活性,将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前期治疗费用纳入参保范围。

4.3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完善医疗服务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把有限的资源向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倾斜,向偏远山区基层倾斜[9]。提升基层健康服务能力,健全医联体建设,将三级医院、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紧密联系起来,龙头医院派出专业人员派驻到基层医院,确保“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得以实现[7]。

4.4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

健康服务过程中应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对常见疾病的预防与保健[9]。一方面要加强健康知识科普宣传,例如播放健康教育宣传片、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另一方面通过管理慢性病以及筛查重大疾病实现对疾病的早预防、早干预和早治疗,避免农村居民病情恶化,使其在病情较轻时就能得到有效医治,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健康状况[10]。

猜你喜欢

黔江区健康状况重庆市
重庆市科技特派员黔江工作站揭牌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我的“闪电”猫
体适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验研究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黔江区科协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