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文化上的传统村落民族建筑濒危等级评价方法研究
2021-10-15邱秀丽封声凤潘德武刘彩云
蔡 军,邱秀丽,苏 莹,封声凤,潘德武,刘彩云
(贺州学院 建筑与电气工程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由于城镇化发展,部分村落的传统民族建筑数量不断锐减,民族建筑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所以近年来住建部等相关部门陆续评审和公布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2],传统村落的评审目的旨在保护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村落,评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申报的村落是否具有典型的民族建筑[3-4]。不同传统村落的民族建筑幸存数量、受损程度、保护力度不统一,此外民族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并未进行大规模推广,无法对传统村落较为分散的民族建筑进行快速、有效的保护,所以需要对传统村落中民族建筑的濒危等级[5]进行评价,对于处于濒危状态的民族建筑应优先采取保护措施。
相关研究人员已开始对民族文化濒危状态方面进行研究,何学娟[6]等提出通过收集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的比例、地理分布、年轻人接受的比例等影响因素进行判定民族文化的濒危等级;濒危等级评价分析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AHP层次分析法,谢崇娇等[7]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民族文化濒危等级进行判定;其他相关方法包括:模糊可拓综合评价法[8]、集对分析理论等理论[9]。然而相关研究人员在研究民族文化濒危等级更多的倾向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而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研究较少,而对于民族建筑文化濒危等级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更少。
为能够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的民族建筑,依据民族建筑的分布情况、健康状况、建筑价值等方面建立适合民族建筑濒危等级的评价体系。
以潇贺古道线性文化[10]沿线某一传统村落中民族建筑核心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归类和统计民族建筑的数量、健康状况、建筑价值等相关信息确定民族建筑的濒危等级。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传统村落的民族建筑濒危等级评价和确定民族建筑采取保护措施的先后顺序。
1 模糊可拓综合评价方法
1.1 建立物元模型
(1)民族建筑濒危等级评价的经典域物元。根据传统村落民族建筑濒危的评价标准将民族建筑濒危的等级评价指标划分为4个等级,评价指标相对应的经典域物元[11-12]表示为
式中:Rj为经典域物元;其中Nj为第j个民族建筑濒危等级;ci表示濒危等级的评价指标;vji评价指标的经典域取值范围为
(2)民族建筑濒危等级评价的节域物元。根据经典域物元下的评价指标测量评价对象的实际值,从而建立评价对象的节域物元。民族建筑的濒危等级评价节域物元可表示为
(2)
式中:N0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的濒危等级状况;vi表示评价值ci实际值。
1.2 确定关联函数
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的濒危等级评价指标的关联函数为
(3)
(4)
(5)
依据评价指标的关联度计算公式为
(6)
式中的ω为民族建筑濒危评价指标相对应的权重,传统村落民族建筑濒危评价指标权重可根据层次分析法进行确定。
依据评价对象的关联度计算公式为
(7)
根据评价对象濒危等级的评价方法是确定隶属度最大值,即
(8)
通过计算等级变量特征值j*分析评价结果的其他等级的偏向程度,计算公式为
(9)
1.3 传统村落民族建筑濒危等级模糊可拓评价
传统村落濒危民族建筑现状如图1~2。其特点是部分构件具有民族特色,但建设时间过长,墙柱表面风化严重,甚至部分受力构件出现结构性裂纹。为确定传统村落濒危民族建筑保护的先后顺序,将1.2小节得到的传统村落中民族建筑濒危等级及其数量制定传统村落民族建筑濒危等级评价准则。根据线性文化线路上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的实际情况,将民族建筑濒危等级划分为四个级别:低危(0~0.25)、易危(0.25~0.50)、濒危(0.50~0.75)、极危(0.75~1.00)。
图1 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现状整体图
图2 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现状局部图
2 民族建筑濒危等级评价
民族建筑濒危等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民族建筑的种类与数量;民族建筑健康(结构安全)状况;民族建筑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及其保护范围。由于线性文化线路上每一个传统村落的建筑样式均有所不同,而同个传统村落民族建筑是统一的。根据民族建筑濒危等级评价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细化,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其中定性指标包括民族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保护等级等;定量价值主要是参照现有的建筑结构安全评价相关规范确定的指标,主要包括主要构件的裂缝、变形以及地基的承载力等。根据评价体系和相应的权重系数对民族建筑濒危等级进行模糊可拓综合评价。
2.1 民族建筑濒危等级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民族建筑的建设时间久远,结构类型大部分为砖混结构、砖木结构与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等均不一致,现有的建筑健康状况评价方法不适合民族建筑健康状况的评价。为建立一套适合民族建筑健康状况的评价体系,结合《古建筑木结构维护和加固规范》以及民族建筑现场勘察的结果,将影响民族建筑健康状况的结构组成部分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包括地基基础、砖(木)柱结构、横梁结构、围护结构等,将一级指标的影响因素作为二级指标进行进一步分析,包括构件的变形、裂缝、腐朽、风化等方面,具体评价体系见表1。
表1 民族建筑濒危等级评价指标
为消除量纲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对各个指标进行模糊化处理,通过模糊隶属度描述民族建筑濒危等级评价指标在各自评价集合中的隶属程度。其中定性指标用语言对指标进行定性描述并对其划分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赋值,其值分别为0.25、0.50、0.75、1.00),定量指标根据相关规范对指标进行测量和归档,具体见表2,l为砖柱或者墙体的高度,d为横梁的跨度,h为横梁的高度,α=d2/10h。
表2 定量指标隶属度模糊量化表
定性指标根据现场调查、相关建筑结构安全评价规范确定定性指标的模糊隶属度量化范围。定性指标隶属度模糊量化表见表3。
表3 定性指标隶属度模糊量化表
2.2 AHP法确定评价模型各个因素的权重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相关理论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具体做法省略),指标权重系数见表4。
表4 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续表4 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3 实例分析
以潇贺古道沿线上某传统村落的核心区域三个典型建筑为例,根据上述描述的民族建筑濒危评价体系和相应的指标隶属度模糊量表进行濒危等级评价计算分析。将三座民族建筑分别标号为A、B、C,分别对三座民族建筑的濒危等级定量指标进行现场勘测,勘测结果如见表5。并对三座民族建筑的定性指标进行评定,评定结果见表6。根据评价指标的实际值和濒危等级计算公式(3)~(9)进行濒危等级评价。
表5 定量指标现场监测值
表6 定性指标现场评定结果表
各种指标及计算结果见表7~9。
表7 民族建筑濒危等级评价指标划分范围和实际取值
表8 隶属度的计算
表9 被评价民族建筑的评价结果
从表中可得,评价对象A、B、C三座民族建筑的濒危等级为易危,并且根据最后的评价结果是慢慢向濒危等级转变,其中偏向程度的大小顺序为C、A、B,在后续的工作中应优先加强对C座民族建筑的保护。
在进行计算濒危等级过程中,若民族建筑处于完全倒塌的状态或者已经是被列为遗址,则默认该建筑处于极危状态。根据上述办法进行统计本传统村落在民族建筑中的各个濒危等级的数量如图3。从而确定本村落的民族建筑濒危等级。
图3 传统村落民族建筑濒危等级分布情况图
该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的民族建筑数量为23座,其中6座民族建筑处于低危状态,占比26.09%;9座民族建筑处于易危状态,占比39.13%;5座民族建筑处于濒危状态,占比21.74%;3座民族建筑处于极危状态,占比13.04%。根据民族建筑濒危等级分为低危、易危、濒危、极危四个等级赋值为0.25、0.50、0.75、1.00计算该传统村落民族建筑濒危等级值为0.55,处于濒危状态,需要对其采取数字保护和工程支护措施,从而达到对该传统村落的民族建筑进行传承和保护的目的。
4 结 论
为确定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的濒危等级,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传统村落民族建筑建立评价体系和相应的权重,根据模糊可拓法可将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的濒危等级划分成:低危、易危、濒危、极危四个等级。以潇贺古道线性文化线路上的某传统村落民族建筑为研究对象,可确定该传统村落的民族建筑的濒危等级属于第三个层次(濒危级别)。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可为其他传统村落判定民族建筑濒危等级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