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 天 短 讯

2021-10-15赵迎龙,赵宏校

航天器工程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载人空间站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开舱仪式在京举行

2021年9月27日,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办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开舱仪式隆重举行。外交部亚洲司、非洲司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代表,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代表,巴基斯坦、纳米比亚驻华使馆代表,相关物品搭载单位代表和媒体记者共约100人参加了开舱仪式活动,共同见证搭载物品出舱。北京方圆公证处对开舱仪式进行了现场公证。开舱仪式由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小津主持。开舱仪式现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我国首飞航天员、航天英雄、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方旭来等,分别向巴基斯坦驻华代表移交搭载的中巴旗帜和证书,向纳米比亚驻华代表移交搭载的纳米比亚国旗和证书,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移交青少年科普试验物品,向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华润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移交搭载的特色作物种子。此次由研究院抓总研制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了航天育种、空间生物实验等项目10余个,还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行了有关搭载。自神舟一号飞行任务开始,在历次任务中都搭载了具有科研价值或社会效益的公益项目,在服务带动科学研究、农业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飞船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在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了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了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了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经过90天的太空之旅,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成功执行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成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的永久见证。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舟三号货运飞船

对接示意图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1年9月20日报道,20日15时10分,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搭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22时08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整个过程历时约6.5 h。天舟货运飞船是我国空间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作用是为空间站运输物资、补给燃料并下行运回废弃物。天舟三号飞船承担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应用货运任务,发射质量约12 t,运送物资约5.6 t。携带航天员乘组正常驻留和应急驻留消耗品、1套舱外航天服及出舱消耗品、平台物资、推进剂和部分试验载荷等,其中正常驻留生活物资为3人180天量、应急储备物资为3人10天量。停靠期间,飞船将为空间站提供姿态和轨道控制能力,具备双向并网供电和信息并网能力,可为空间站提供姿轨控制支持、电能支持、信息交互支持。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为了满足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的需求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的中型运载火箭,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总长约53.1 m,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 t。

《航天器工程》主办单位问鼎中国质量奖

获奖证书

2021年9月16—17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大会,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致辞。贺信中指出,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中国致力于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强质量国际合作,共同促进质量变革创新、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贡献。开幕式上,第四届中国质量奖名单正式揭晓,9家组织和1名个人获得第四届中国质量奖,80家组织和9名个人获得提名奖。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简称总体设计部,《航天器工程》主办单位)作为国防工业及武器装备领域唯一单位,一举摘得中国质量最高奖。中国质量奖是质量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总体设计部获此殊荣,代表着国家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质量管理能力的高度认可。总体设计部党委书记曾曜上台领奖并出席大会分论坛作经验交流报告,分享总体设计部“一次做对,追求卓越”的复杂系统质量管理模式先进经验。后续,总体设计部将以此次获奖为鼓舞,以新时代装备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为牵引,以产品保证为核心,以数字质量为手段,持续推动复杂系统质量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保障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圆满成功,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全面支撑航天强国建设。

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舱精准着陆,航天员平安归来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9月17日报道,17日13点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状态良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空间站工程使用的空间站各舱段、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中继卫星及其发射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统也有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相关单位参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七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6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航天员乘组于当晚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开始了太空生活。在轨运行期间,航天员在空间站组合体中完成了长期驻留试验,考验了空间站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健康的保障能力、相关技术,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与此同时,航天员组织实施了两次出舱活动,在机械臂支持下,开展了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组装等作业。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返回之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成功验证了径向交会技术,为后续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中星9B卫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1年9月9日报道,当天,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中星9B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随后,卫星太阳翼顺利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星9B卫星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卫星平台,是一颗满足我国电视直播传输要求,确保广电直播业务安全播出的高质量卫星。相比于中星9A卫星,中星9B卫星覆盖范围更大,覆盖区域能力更强。卫星特别设计了专门的转发器,可以用于开展直播业务,支持4K、8K高清视频节目传输,具备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等大型活动或体育赛事提供高质量直播传输服务的能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在轨运营管理中星9B卫星,该星在轨交付后,中国卫通运营管理的在轨民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达到15颗,覆盖中国全境、澳大利亚、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欧洲、非洲等地区。

高光谱观测卫星成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1年9月7日报道,当天,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高光谱观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高光谱观测卫星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用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的光学遥感卫星,可大幅提升我国对生态、水体和大气环境的监测能力。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也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执行一箭多星发射任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次工作会议隆重召开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8月30日报道,2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次工作会议隆重召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代表集团公司党组作题为《立足新阶段 勇担新使命 全面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大会主报告。大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传达中央领导同志和上级部门领导的重要批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总结第七次工作会议以来的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决战决胜未来三年发展改革任务,发布《集团公司“十四五”综合发展规划》,推动全面形成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新局面,为航天强国建设战略目标实现奠定坚实基础。会上,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徐强首先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和上级部门领导的重要批示。中央领导和上级部门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发展和集团公司建设,对集团公司在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航天强国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表示肯定,对集团公司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牢记强军首责、推动科技创新等提出更加殷切的期望。大会回顾了集团公司第七次工作会以来的工作。三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8·26”重要批示,集团公司党组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全面完成三年发展改革任务和“十三五”目标任务,有力支撑了国防和军队建设,进一步巩固了航天大国地位,夯实了航天强国建设基础,全面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具体表现为——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为代表的航天重大工程圆满完成,取得了多项世界领先成果,不断刷新中国航天新高度;航天装备体系日趋完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加速构建,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运载火箭年发射次数稳居世界前列,我国进入空间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业实现转型升级,重点领域优势突出,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部分重点航天技术领域实现世界领先,近半数核心技术与产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航天技术开始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迈进;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产品交付能力成倍增长,体系效能型能力建设初见成效;集团公司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现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3+1”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精细化经营管理不断加强,支撑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建设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传承弘扬航天精神,为航天强国建设打造了强大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与此同时,财金管控、审计监督、依法经营和风险管理持续完善,安全生产、保卫保密、情报档案、机要通信、节能环保、后勤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集团公司科研生产和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吴燕生指出,三年来,集团公司全体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奋力拼搏,确保了“十三五”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成功实现从“保成功、保交付、保增长”向“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的转型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建设初见成效。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集团公司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航天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认识:必须始终坚持党对航天事业的绝对领导;必须始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始终坚持传承践行航天精神。大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航天强国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面临新的挑战,集团公司必须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全面提升装备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升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必须全面增强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大会明确了集团公司未来三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安排。吴燕生指出,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胸怀伟大的航天强国梦想,奋发图强、接续奋斗,不断创造航天事业的新辉煌,到2025年推动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到2030年推动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前列,到2045年推动我国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未来三年,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8·26”重要批示和建设航天强国重要论述,锚定航天强国战略目标,面向2030年中远期目标,紧紧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强化战略性布局和系统性推进,加快研制好用管用的航天装备,不断创造中国航天发展新的里程碑,着力打造世界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大力培育发展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数字航天建设,在装备发展、重大工程、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就,全面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大会提出圆满完成后续任务的举措。要加强系统顶层谋划,大幅提升航天产品交付能力;要加快完善创新体系,迈向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统筹能力优化布局,全面支持科研生产任务完成;要实施调结构强管控,加快推动产业发展质量提升;要持续推动开放合作,构建内外联动发展的战略布局;要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加快管理体系管理能力现代化;要打造航天人才高地,汇聚航天事业发展磅礴力量;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筑牢航天强国建设根本保证。吴燕生强调,航天强国建设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集团公司全体干部职工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始终牢记强军首责,把握好“惟有成功才能专注发展,惟有奋斗才能实现发展,惟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只争朝夕的劲头、锐意进取的精神,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矢志追求工作一流、过程一流、结果一流,不断提升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的能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有效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全面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会上,党组副书记方向明方向明宣布《关于授予包为民等20名同志首届航天功勋荣誉称号的决定》,吴燕生向航天功勋荣誉奖获得者颁奖,褒奖在建设航天强国事业中建立卓越功勋、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员。

神舟十三号载人将搭载第二批航天员入驻空间站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

按照航天文昌科普基地发布的详细时间表,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预计于10月3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届时,飞船将搭载第二批三位航天员飞上太空,而在此之前,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已于9月下旬携带物资和空间站进行对接。第二批航天员的在轨时间是183天,比第一批多出3个月的时间,这意味着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需要运送更多的物资,而三位航天员也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七号发射成功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1年8月24日报道,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七号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卫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主要用于开展通信技术试验任务。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属于“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采用统一构型设计思路,火箭长度超过56 m,起飞质量约456 t。

3颗通信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发射

发射现场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1年8月24日报道,当天,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三星方式,将3颗通信技术试验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3颗卫星均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主要用于开展通信技术试验任务。执行发射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常温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低轨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此次火箭首次采用直径4.2 m整流罩,给予天线多、规模大的通信卫星更大的空间,并首次使用中心承力筒,让卫星侧挂在中心承力筒周围,减少卫星分离风险。

中国祝融号火星车行驶超1000米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8月23日报道,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已满1年零1个月、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已满100天,祝融号火星车行驶里程已突破1000 m。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实现火星着陆,截至8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已圆满完成既定巡视探测任务。后续,火星车将继续向乌托邦平原南部的古海陆交界地带行驶,实施拓展任务。在巡视探测期间,火星车导航地形相机、表面成分探测仪、次表层探测雷达、气象测量仪,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甚低频模式)、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等7台科学载荷获取的数据已经完成相关处理和质量验证工作,并形成标准的数据产品。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网日前已面向国内科学研究团队开放数据申请,后续将以月为周期组批发布科学数据。目前,环绕器运行在中继通信轨道,主要为火星车进行中继通信。2021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火星、地球将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即出现日凌现象,由于受太阳电磁辐射干扰的影响,器地通信将中断约50天,环绕器和火星车将转入安全模式,停止探测工作。日凌结束后,环绕器将择机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获取火星形貌与地质结构、表面物质成分与土壤类型分布、大气电离层、火星空间环境等科学数据,同时兼顾火星车拓展任务阶段的中继通信。

SpaceX公司成功将4名普通人宇航员送入太空

据报道,9月15日,美国SpaceX公司成功发射了载人龙飞船任务-Inspiration4,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将4名完全由普通人组成的宇航员机组送入太空,尽管此次任务不再对接“国际空间站”,但这仍然是一次跨时代的发射。作为首次完全民间的私人太空任务,SpaceX公司改装了经过一次太空任务的“龙”飞船-C207,由于4名宇航员并不是专业的宇航员,此次任务没有出舱活动,全景玻璃的改造将给4名成员非凡的体验。这项任务的目标是为美国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和他们的儿科癌症研究和治疗项目筹集资金。纵观整个发射过程,Space X在直播界面公开了各种参数,包括一二级火箭的速度回传,以及事实高度等;根据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此次任务的整个升空过程仅仅在9 min内完成,首先是猎鹰九号一级火箭连续2.5 min的燃烧,紧接着一二级分离后经过几秒钟的无推力飞行,二级火箭点火并持续推进了6 min,最终飞船达到了高度约200 km的升空轨道。其后,“龙”飞船将使用自身推进器将轨道峰值提高到575 km。此次任务中宇航员Haley Arceneaux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使用义肢装置的人,并且也是第一个到达地球轨道的癌症幸存者。除此之外,另一名宇航员Sian Proctor博士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乘坐太空飞船进入轨道的黑人女性。该次任务向人类证实了,未来作为普通人进入太空已经不再是幻想,并且将有数十万乃是百万人踏上太空之旅,人类将成为太阳系乃至宇宙中稀有甚至仅有的跨行星物种。

龙”飞船-C207

萤火虫航天公司的首枚火箭发射失败

火箭发射失败现场

据《洛杉矶每日新闻报》2021年9月2日报道,当天,美国萤火虫航天公司的首枚“阿尔法”火箭从美国加州范登堡基地点火升空,火箭在发射升空约2分30秒后,开始在空中翻滚,随后在空中炸成一团巨大火球,火箭发射随之失败。据悉,美国萤火虫航天公司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是一家研发中小型火箭的航天创业公司。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射推迟到12月

近日,ESA和NASA宣布,预计10月底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射再次被推迟,此次被推迟到12月18日发射。这台望远镜已经历了多年的大规模延迟,因此在发射前再推迟几周的时间对这个项目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NASA表示,截至8月底,望远镜已完成了测试,正在进入包装和运输阶段。该望远镜在设计上极其复杂,其必须折叠起来才能发射,如果能够安全进入太空,望远镜会自动打开,但成功到达预定轨道一直是个挑战。在开发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早期,NASA曾希望2007年就发射。作为下一代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替代已服役多年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并时常与严重的技术故障作斗争。

(赵迎龙 赵宏校 摘编)

猜你喜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载人空间站
天壤之别的空间站内行走和太空行走
空间站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著名的载人深潜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五一四所真空事业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五一四所真空事业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携约170余项高新科技成果亮相珠海航展
推动太空领域军民融合先行先试——《中国军转民》杂志专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研究院院长薛惠锋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载人大戏再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