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和平外交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2021-10-15袁伟华尉晓甜

观察与思考 2021年9期
关键词:外交和平中国共产党

袁伟华 尉晓甜

提 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为了寻求民族独立、推翻“三座大山”,积极争取革命援助,为中国革命事业打下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外来干涉,积极支持广大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扩大中国外交空间,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和平环境;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全方位外交,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环境;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回顾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百年历程,不仅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成就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未来制定新的和平外交政策提供借鉴。

百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遵循对外交往基本规律,坚持立足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拓创新、接续奋斗,取得了伟大成就。全面审视、深入研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可以基于不同视角、不同方法、不同主题,进而形成不同判断。①本文所指的和平外交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以及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有关对外政策的制定与阐释。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独立自主始终是外交政策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对外交往政策、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原则。但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独立自主原则的认识和理解,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其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梳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百年历程,不仅对理解历史,而且对启示未来具有重要价值。

一、积极争取革命援助:为中国革命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将争取民族独立、推翻“三座大山”作为其奋斗目标,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奋斗。经过28年的积极探索,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了一条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外交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彻底改变了过去积贫积弱的状态,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去浴血奋战的历史不能被遗忘,面向未来仍然要不忘初心。总结革命和战争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外交之道往往是独立自主的积极探索的成功经验,是我们党更好地开拓对外交往新未来的重要基础。

中国共产党从刚成立起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用革命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这与当时软弱的、与帝国主义关系密切的资产阶级政党不同,有了鲜明的目的。这也划清了两者的原则界限。1921年党的一大决议当中“对现有政党的态度”中指出:“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6、133、276-277 页。党的二大宣言指出,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奋斗目标是“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6、133、276-277 页。。党的三大宣言指出,国民革命中国民党的错误观念“希望帝国主义的列强援助中国国民革命,这种求救于敌的办法,不但失了国民革命领袖的面目,而且引导国民依赖外力,减杀国民独立自信之精神”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6、133、276-277 页。。党的四大宣言坚持独立自主,号召被压迫的民众组织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指出:“我们惟有在民众的组织中,在召集国民会议的要求中,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奋斗中,才能找得一条出路,才能避免现在资本帝国主义世界的危险。”④《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274 页。党的五大宣言中指出:“要歼灭军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建立新的自由的中国。”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224 页。这些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在相对弱小时期,仍然坚持探索党的对外交往之路,追求民族独立的奋斗目标。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面临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另一方面急需解决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在莫斯科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指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性质没有变化,确立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但是受莫斯科的影响,党在选拔干部时片面强调工人成分的影响,仍把城市工作放在中心地位,继续把民族资产阶级看作革命的敌人。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力量弱小时,在探索独立自主道路上,相对依赖共产国际的既有经验。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对日抗战,寻求民族独立。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陆海空军!自动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八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549、567 页。的主张。随后,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提出:“党在这次事变中的中心任务是:加紧的组织领导发展群众的反帝国主义运动,大胆地警醒群众的民族自觉,而引导他们到坚决的无情的革命争斗上来。”⑦《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八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549、567 页。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坚持“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彻底争得中华民族真正的独立与解放”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245 页。。但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罔顾中华民族危机,坚持顽固的反动立场,叫嚣“攘外必先安内”,顽固坚持打内战,逼迫红军走上了万里长征。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建设于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卖国贼的胜利的基础之上,同一切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卖国贼相反对的国家,党派,甚至个人,进行必要的谅解,妥协,建立国交,订立同盟条约等等的交涉”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46 页。。当然,面对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其中以王明为主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照搬共产国际关于日本侵略中国是反苏序幕的判断,片面地要求中国革命适应苏联的外交战略。这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虽然认识到了开展抗日外交的重要性,但在当时党仍未完全摆脱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

1937年7月,日本侵略步伐加剧,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国际反日统一战线,主张在国际上联合一切可能的抗日力量,在国内联合一切抗日的党派、阶层和个人。但无论是国际统一战线还是国内统一战线,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毛泽东呼吁:“立刻和苏联订立军事政治同盟,紧密地联合这个最可靠最有力量最能够帮助中国抗日的国家。争取英、美、法同情我们抗日,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条件下争取他们的援助。”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 页。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任务是坚持敌后抗战,牵制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在国共两党关系上既要坚持统一战线,又要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主要任务是制定夺取抗战胜利的政治路线;确定党在抗战胜利以后的任务和斗争策略等。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标志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预示着中国革命光明前景即将到来。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明确阐述了党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互相尊重国家的独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谊这些基础之上,同各国建立并巩固邦交。”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4-1085 页。这就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行动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就是得到全国的解放,全国人民的解放,建立一个新中国,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98、534 页。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外任务是:“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及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为解除外国帝国主义对于中国民族的侵略,为肃清本国封建主义对于中国人民大众的压迫,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各革命阶级联盟与各民族自由联合的新民主主义联邦共和国而奋斗,为实现世界的和平与进步而奋斗。”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98、534 页。从党的一大到七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的弱小时期,到不断成长、壮大乃至成熟,在坚持依靠本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同时,积极争取革命援助,发展对外交往,为取得革命胜利和民族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独立自主: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和平环境

新中国成立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但当时国内外环境依然非常复杂,特别是外部势力干涉始终威胁着中国的和平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运用“冷战”思维,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对抗的政策,企图将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争夺世界主导地位,美苏在全球大搞对抗,也恶化了中国的外部环境。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发展经济、医治战争创伤的重要任务,采取“一边倒”的政策,积极争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援助,不断巩固新生政权。

在新中国正式宣告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多个场合回答了新中国的对外政策。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有关外交政策的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768 页。《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指明了方向。鉴于冷战体系初步形成、国内解放战争尚未全面结束的特殊背景,中国共产党以反对帝国主义干涉、维护主权独立完整、保卫新生政权生存、争取国际社会承认为目标,开展对外交往。

其中,清理旧政府与外国的外交关系,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是中国共产党外交的主要任务之一。早在1949年春,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一个重要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为了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和势力,中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毛泽东在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65 页。周恩来在阐述中国外交方针时提出,我们在建立外交关系以前,要把“屋子”打扫一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年版,第50 页。。

中国共产党愿意与任何对我友好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是对于西方国家的对华政策,中国共产党并不抱有幻想。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了“一边倒”政策,宣布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中。但是“一边倒”不是依附、从属,而是坚持独立自主的“一边倒”。1956年毛泽东指出:“和苏联靠在一起,这种一边倒是平等的。我们信仰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我们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是硬搬苏联的经验。硬搬苏联经验是错误的。”④《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年版,第279 页。在“一边倒”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很快与苏联以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迅速打开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这一时期,美国悍然发动朝鲜战争,严重危害我国主权与领土安全。为了坚决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安全,巩固新生政权,中国共产党毅然作出抗美援朝的重大决定。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敢于战斗、敢于胜利,打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气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巩固了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

在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积极与印度、缅甸、锡兰、巴基斯坦等各个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中国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①《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年版,第63、264 页。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进《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及有关换文。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整体首次出现在国际文件中,并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它最初用于处理与邻国的关系,随后扩展到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强调中国的独立自主,也尊重他国的独立自主,为当时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指导方针。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大国关系的调整和领导人的更迭,苏联在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严重危害了中国的独立与安全。1958年,苏联对中国提出合资建设长波电台和建立共同舰队的要求,充分暴露了其侵犯中国主权的大国沙文主义野心。中国共产党拒绝这两个非分提议,显示了中国反对外来干涉,坚持独立自主的决心。1959年苏联塔斯社声明公开苏中重大分歧,片面指责中国“好战”。中国共产党发表文章予以反驳。就此,双方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这场大辩论实质是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20世纪60年代,中苏矛盾不断升级,两党两国关系全面恶化。除了在外交、宣传领域的针锋相对,在相对宁静的边界线上,双方冲突不断。直至1969年3月,中苏两国在珍宝岛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程度急剧上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没有改变,竭力在其对外政策和联合国的活动中扶持蒋介石政权作为中国的代表。尤其是,美国政府武力威胁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的努力。美国对中国的战争挑衅,严重威胁了中国安全。针对当时一些国家酝酿所谓的共同声明,1958年10月,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认为这份声明应该将“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准外国干涉,美国应当撤离台湾海峡地区,不许制造‘两个中国’,中美应当继续谈判等”②《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年版,第63、264 页。包括在内。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反对外来干涉的决心没有变,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没有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声援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积极支持它们坚持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探索,努力发展同他们的友好关系,不断扩大反帝反修的国际联合阵线。

20世纪70年代,中国共产党根据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制定外交战略,推动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缓和。由于深陷“越南战争”泥潭难以自拔,为了尽早摆脱越南战争带来的不利影响,美国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改善中美关系上。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尤其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和敌对,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对外政策。党的九大后,党中央对国际形势进行研究,判定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这一战略判断为中国下一步外交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中美关系改善提供了依据。随着我国的乒乓外交的顺利开展,小球推动了大球。1972年2月,尼克松正式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共同发布《中美建交公报》,宣布两国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的缓和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的国际舞台,为反对霸权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夯实了国际联合阵线。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与欧洲、北美、大洋洲,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服务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改变了新中国建设时期关于“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论断,作出了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的新判断。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代表团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05、240-241、3 页。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世界局势相对缓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增强,世界各国经济利益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度增大,促使各国积极寻求国家间的合作而不是对抗。这为改革开放打开了广阔的外交空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积极把握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壮大世界和平力量。邓小平强调,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都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当然,其他许多事情都要搞好,但是主要是必须把经济建设搞好”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05、240-241、3 页。。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就是要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明确中国外交政策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之相应,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历史使命也转向为国内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与世界形成了更为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中国对海外市场、商品和技术依存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中国始终坚持自主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作为最基本的条件。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05、240-241、3 页。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总的来说,这一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保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指导思想,不屈服于外来压力,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追求,积极参与多边活动,在经济、军事、政治、社会等领域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取得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

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创新时代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众多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也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念、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彰显了中国勇于担当的大国形象。

(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国际社会进入格局调整、秩序转型、体系变革的关键节点。“国际体系何去何从”是摆在世界面前的一个重大命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引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努力推动人类文明拥抱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前提。习近平主席提出:“主权平等,真谛在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539、490 页。中国曾饱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之害,非常理解发展中国家的担忧。在发展中非关系中,习近平主席庄严承诺:“始终尊重非洲、热爱非洲、支持非洲,坚持做到‘五不’,即: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②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2018 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3 页。中国不仅坚持独立自主,而且承诺尊重其他国家的独立自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对外友好关系。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独立自主原则的深入理解和进一步阐释。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准则。一个公平正义的外部环境,才能有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呼吁金砖国家领导人,共同“倡导国际公平正义,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衷共济,共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539、490 页。。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目标。在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利益攸关,必须同舟共济、携手发展。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变局,群策群力、合作共赢是各方的正确选择。放眼世界,可持续发展是各方的最大利益契合点和最佳合作切入点。”④习近平:《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创繁荣美好世界——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9 年6 月8 日。

(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和社会理想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建成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68 页。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这一伟大的愿景,不断推动美好世界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在21世纪的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目标。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向世界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5年9月,他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路径和布局的构想。2017年1月,他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倡议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写入党章。2018年3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的序言部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为国际社会未来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坚持中国的独立自主,而且维护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精神,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旨在维护和追求本国安全和利益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推动各国共同发展。

(三)倡议“一带一路”合作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先后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也被纳入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中。2017年、2019年中国先后主办了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为了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沿线国家的资金融通提供新的平台。中国设立的“丝路基金”和中国与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等,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金融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发展中的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同舟共济、共享发展成果的责任使命和道义关怀。同时,它也是一个开放的合作平台,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大洋洲的国家和组织都可以自愿加入。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基于中国的独立自主原则,而且尊重沿线各国的独立自主,尊重沿线各国的差异性,决不是一个强加于人的合作框架。从社会制度看,“一带一路”沿线有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还有前资本主义国家;从文化文明看,“一带一路”沿线涵盖了多种宗教和文明,以及各民族国家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从利益诉求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于大小、强弱、文化、发展程度等差异,对于利益的敏感性、认知、分配存在不同。习近平主席承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514 页。

(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全球化无论从速度、规模、体系等诸多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一些新兴国家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前所未有地融入了全球化进程,但既有的全球治理规则并未反映其权力、利益和观念,缺乏推进全球治理的有效平台。全球治理应该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施开放性原则,鼓励各国平等参与和融入,不搞封闭式排他性的小圈子,防止治理机制的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寻求利益共享、实现目标共赢。对此,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7、459 页。

中国共产党倡导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是指以开放为导向,世界各国就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进行充分协商,达成共识,共同书写国际规则。习近平主席指出:“规则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而不是谁的胳膊粗、气力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搞实用主义、双重标准,合则用、不合则弃。”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7、459 页。共建就是国际社会共同行动,在全球治理中加强沟通和协调,实现相互合作。但是,对于全球性挑战和问题的形成原因、责任各不相同,各国的发展阶段、治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习近平主席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该得到遵守。”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529、540 页。共享就是各国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共同分享世界发展的成果。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529、540 页。

结 语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在国际国内局势风云变幻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为新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与共产国际以及其他对外关系中,不断走向成熟,经过曲折的过程最终走上独立自主之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和成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外来干涉、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屈从于大国压力,既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反华反共势力对中国的侵犯和干涉,也反对苏联的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对中国的威胁,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发展对外友好,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中推动世界发展,在发展中巩固世界和平。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倡导新型全球治理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尊重世界各国的独立自主,积极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彰显了中国强起来的大国责任。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进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正是坚持了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才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才能够坚决反对外来干涉、拓展中国外交空间,才能够做出和平与发展的战略决策,才能够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回顾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百年历程,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战略决策密切相关。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百年来对外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所在。

第二,坚持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基本目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是影响对外政策和行为的出发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民族蒙难,国家受辱。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追求民族复兴是一个长期、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坚决抵制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和平外交仍会面对西方的战略打压、意识形态的对抗、涉华主权争端的挑战,依然要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核心利益,推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

第三,坚持审时度势正确判断国际形势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重要依据。中国共产党善于根据不断变幻的国际局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时制定和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大国力量对比和大国关系快速调整,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战略抉择。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构建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为战胜日本侵略者、维护民族独立赢得了外部支持;先后提出“一边倒”“三个世界”“一条线”等战略思想,有力地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准确判断并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推进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抓住战略机遇期,全方位扩大开放,提升综合国力;及时回应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之问,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构想。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中国共产党善于聆听时代声音,抓住关键问题,不断推进和平外交,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不懈追求。内政和外交始终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中国的前途和人类命运相连,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自决,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坚决反对武力威胁和军事干涉;坚持合作共赢发展,坚决反对新殖民主义和保护主义;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坚决反对文明冲突和文明优越论;坚持生态清洁美丽,坚决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只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为中国的民族复兴提供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为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指明发展方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外交和平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