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共同富裕之路 打造省域示范样本

2021-10-15

观察与思考 2021年9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发展

蓝 蔚 青

提 要: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和实现全面小康之后的强烈愿望,是我们党的重大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重大使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着重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积极探索、创新通过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体制机制,并优化政策手段。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和实现全面小康之后的强烈愿望,是我们党的重大历史使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归根结底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我们党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继续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定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浙江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核心任务。要承担好这一光荣使命,率先探索通过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途径和方法手段,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示范样本,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亟待进一步深化我们的认识和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主张的历史回顾

人类的生存发展,就是一个为了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源而不断努力的过程。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人们为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而残酷争斗。私有制尽管通过保护财富积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只是保障了少数人拥有相对充裕的生活资料,导致阶级矛盾的产生和激化,期盼摆脱这种状态的“大同”理想只是千年美梦。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增强了产品转化为生产资料的动力,加快了财富积累的速度,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6 页。。但它也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665 页。在批判资本主义的思考中产生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都主张消灭这种极度的社会不公现象,实现共同富裕。

经过几百年艰辛曲折的探索,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曾设想: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00 页。。恩格斯也曾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814、364、363、364、364、364 页。。

同时,他们也清醒地看到,这个理想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814、364、363、364、364、364 页。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814、364、363、364、364、364 页。。“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但是,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814、364、363、364、364、364 页。因此,“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814、364、363、364、364、364 页。,“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814、364、363、364、364、364 页。。如何解决“形式上的平等”与“实质上的不平等”的矛盾,就成为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曲折探索反复证明,依靠国家权力用强制手段“均贫富”,尽管能迅速产生许多“平等”的表象,但也助长了“吃大锅饭”甚至不劳而获的社会心理,严重挫伤了劳动致富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而且在生存资料尚未充裕,发展和享受资料更为匮乏的情况下,这种表面的“平等”是以制度化的种种“待遇”不平等作为补充的,城乡之间、干群之间、不同级别之间存在着明确并细致规定的待遇鸿沟,通过“农转非”“工转干”“干升级”跨越鸿沟,成为很多人不惜代价的追求。这种固化的等级制尽管有助于社会管控,但也遏制了社会活力,积累了不满情绪,成为苏联和某些东欧国家社会动荡和剧变的重要社会根源。

改革首先是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邓小平在第一个解放思想的宣言书中提议:“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152 页。这个大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影响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使我国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发生了难以想象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我们不仅整体上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而且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社会成员在能力禀赋和实际掌控资源上的巨大差距,使市场机制这把双刃剑,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又会产生马太效应,导致结果的不平等,甚至固化为起点的不平等。如果收入和财富差距的扩大成为长期趋势,不仅违背了共产党的初心和根本宗旨,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会使经济社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乃至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因此,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10-111、111 页。“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10-111、111 页。他设想在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共同富裕问题。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说,“全体人民比较富裕”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后实施了解决温饱问题、实现总体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几大战略步骤。我们党在庄严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又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下一阶段的行动目标提上了议事日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的阶段性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指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为此,建议稿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④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0 年11 月4 日。这就告诉我们,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已经纳入现阶段具体议事日程的行动目标。它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既具有当下性,又具有渐进性。

二、率先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正如党中央、国务院《意见》所指出的,“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 年6 月11 日。。浙江经济社会活力和内生动力强劲,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走在前列,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程度和营商环境、政府效能均领先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20年和36年居全国省区第一位,发展的成长性、均衡性、稳定性和共享性都较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1.96,设区市人均收入高低倍差1.64,是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1997年)和贫困乡镇(2007年)和第一个较高水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5年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户)的省份,是目前全国唯一所有设区市居民收入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浙江社会发展、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也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浙江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9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国第3位,慈善基金会数量约占全国1/10,2020年社会各界为疫情防控捐资捐物总量仅次于湖北,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全国领先,确实具备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基础和优势。所以,《意见》要求到2025年,浙江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浙江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比全国人民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提早15年左右。浙江也按照“每年有新突破、5年有大进展、15年基本建成”的安排,滚动制定五年实施方案,迭代深化目标任务,不断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阶段性标志性成果,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带来的益处,使之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这是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题中应有之义。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这一任务既光荣,又艰巨。

从供给侧看,既然是为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作示范,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就不能“吃小灶”“搞盆景”,指望中央财政给予特殊照顾。而且为了推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浙江必定还要为全国、为对口帮扶地区作出更大贡献。发达地区在“土地财政”上的区位优势难以持续,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也主要体现在事权和财权相统一,地方财政因为给企业减负和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带来的减收增支因素不少,政府负债率也不能大幅度提高,所以必须量入为出。同时,在逆全球化潮流的挑战面前,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外向度高的浙江面临的压力更大,畅通国内大循环也需要在中央的领导和推动下,与兄弟省市完善竞合关系,共同改善营商环境,反对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浙江原有的产业结构特点,造成“卡脖子领域”的国家项目布点不多。这些都是浙江进一步“做大蛋糕”的制约因素。

从需求侧看,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美好前景会进一步增强对省外人口的吸引力。21世纪头10年,浙江省外流入但未落户的常住人口增加了813.51万人,在全国遥遥领先。尽管有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减增量提质量的努力,但第二个10年浙江常住人口又增加了1014.07万人,其中省外流入人口比前10年又增加了506.25万人,正好占这10年常住人口增量的一半,总量已达1618.65万人,占全省流动人口的63.3%、全省常住人口的25.0%。这自然是浙江对促进共同富裕所作的重大贡献。人口总量的剧增扩大了“分母”,要提高各项人均值,优化公共服务,提高生活品质,都得作出更大努力。这其中,不但要一视同仁地向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还需要引导就业结构与经济社会的多样化需求相匹配,使新居民都能顺利参与共建来支撑共享。

鉴于这些不容忽视的变量制约,浙江推进共同富裕必须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吊高胃口、不搞“过头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防范和化解风险,把富日子当紧日子过。更加注重投入的绩效,更侧重于生活品质的提高和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更加重视创新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更加自觉地摒弃劳民伤财的表面文章,为全国带好头。

三、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特征是生活品质的全面提高

共同富裕是在摆脱贫穷的奋斗中提出的目标,最初的语境决定了对“富裕”的理解曾经局限于物质财富的充裕。解决温饱问题满足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同时开启了不断提升需求层次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包含了经济、政治、科教文化、社会民生等广泛内容。随着全面小康的实现,共同富裕的内涵已远远超出收入和财产的范围,也超出物质生活的领域。尽管收入和财产是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财力支撑,但两者不能划等号。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感不一定来自收入和物质财富,精神上的充实感和愉悦感愈来愈受到重视。有钱不一定能买来幸福,幸福也不一定要花钱购买。特别是良好的公共服务日益成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它为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和基本尊严提供支持,直接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需求和公共消费,普遍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素质能力,帮助社会成员克服或减轻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的历史性变化,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我们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根本目的。《意见》把它概括为全体人民“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 年6 月11 日。。这就是浙江的努力方向。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丰富多变并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各种差异性的需求只能通过市场来满足。因此,不断提高全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收入水平差距,使个人和家庭财产普遍增加,支付能力和自我解困能力普遍提高,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韧性增强,是共同富裕的基础性要求。在满足享受需求和自我实现方面,也应鼓励多元主体通过市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高质量服务,满足不同的消费水平和兴趣爱好,做到各得其所。

共同富裕还需要全面保障公民权利,更加公平地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社会交往和安全保障提供服务和支持。因此在教育幼托、医疗卫生、健身养老、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文化娱乐等领域,需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相关政策精准对接、同步调整,迭代升级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服务水平。公共服务不仅要实现全民共享,而且要力促公平正义,从“同城同待遇”做起,缩小区域、城乡和行业之间的“待遇”落差,逐步提高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实现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绝不让群体差距固化。此外,这些基本需求应按实际需求或规定标准提供,确保全体服务对象平等享有,通过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有效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方便可及程度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大力普及普惠便捷的线上公共服务,切实帮助“数字困难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千方百计提高城市和城乡社区各种公共空间的公众利用率,把“形像工程”变成真正的“惠民工程”。

总之,要通过各种恰当途径,全方位满足全体人民多样化品质化的生活需求,使每个人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四、浙江要着重在发挥制度优势上作出示范

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社会结构更优化、体制机制更完善的社会形态。浙江要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必须着重在发挥制度优势上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路径示范。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经验,具有更强的普遍意义和可推广性。对典型经验的宣传不要过度渲染他们“获得了什么”,而是要突出他们是“靠什么、如何做到的”。因为前者往往包含一些不可比的自然历史条件和外部因素,“故事”讲得不好容易引发攀比和失落感,而后者体现了先行者的主观努力和创新探索,是真正值得学习的。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11 页。因此,共同富裕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共同富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多管齐下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浙江经验的精髓,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群众路线,打“人民战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致力于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多轮驱动”,给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发展机会,鼓励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经营、创新创业实现增收致富,创造美好生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实现共建共享,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65 页。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必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继续发扬浙江人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率先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强化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善于在利益博弈中落实政策。健全以创新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和引导创新要素投入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领域,大幅度提高各种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富有活力、创新力、竞争力。以数字化、智能化改革集聚创新要素,推动绿色低碳低耗发展,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不能靠社会存量财富重新“洗牌”,也不能对社会增量财富平均分配,以免使财富创造者“躺平”。只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鼓励各种生产要素的拥有者、支配者为创造更多新的社会财富共同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才能在稳定可靠的经济增长基础上持续推进共同富裕。为此,浙江不仅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来保护和强化创造创新动力,而且要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引导和培训更多劳动力进入中高收入的稳定就业岗位,壮大共同富裕根基。既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创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又要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进入和发展的种种壁垒,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和创业光荣的社会氛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使之成为高质量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强有力支柱。同时,纠正把平台企业妖魔化的偏颇认识,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平台企业广泛便捷联系生产者、服务者和消费者并能给予引导的优势,完善平台企业的监督职能,通过反垄断推动平台企业更好集聚和服务广大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社会广泛提供能满足各方需求的服务,促进共同富裕。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浙江需要继续鼓励收入转化为投资,把积累的社会财富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在摆脱匮乏的过程中,投资基本能自发适应社会需求。但全面小康后,资本平均利润率下降,扩大再生产往往需要开发新的消费领域。如果让资本放任自流,资本的逐利本性会导致它不顾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真实需求,为了更易获利和更高利润而刺激各种非理性消费,人为制造焦虑和“内卷”,放大金融市场波动谋取暴利,导致资源错配浪费,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必须完善疏导和约束资本流向的制度和相应的依法奖惩机制,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合力引导规制,保证宏观调控见效,保障高质量协调持续发展。

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离不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体制机制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97 页。。浙江在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实行自我服务、公众参与、协商共治、民主监督、矛盾化解等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志愿者和社会组织数量较多,十分活跃。全面小康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因此,要充分相信人民群众的公德精神和能力智慧,培育团结、互助、友善的社会风气,提倡相互服务、共建共享美好生活。要广建参与平台,完善参与机制,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引导不断增长的民间财富用于公益事业,支持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发挥更大作用。大力推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成功探索,使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尽其才、人人有服务他人的成就感成为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同时也避免超出财政承受能力的政府大包大揽助长依赖思想、一旦难以为继又引发社会不满情绪情况的发生。

五、在多样化背景下实现有差别的共同富裕

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一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社会变革。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文化积淀、生活习俗差别巨大,年龄、性别、职业、身体素质等因素也造成需求差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可能完全趋同。人均收入差距最容易量化比较,往往被作为三大差距的最主要标志,但收入差距并不等同于生活水平差距,后者还受到物价水平、支出范围、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促进共同富裕应着力在决定生活质量、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共性需求的满足程度上缩小区域、城乡和人际差距。需要全面梳理这些基本的共性需求,为缩小差距指明方向途径。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畅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完善民情民意通达机制,建立以居民满意度为导向的目标体系、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立足本地实际,尽力及时解决广大群众所忧所急所盼的民生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这是当下各地都能有所作为,而且受益面广、见效较快的领域。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并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消极产物;它反过来也影响生产和交换”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527 页。。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最引人注目、最复杂、解决难度最大的问题,是既要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又要使新增财富的分配有利于逐步缩小收入和财产差距,切实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而其他要素是创造价值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首先要适应劳动力资源稀缺性提高和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大趋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发挥按劳分配的激励作用,尊重劳动收入的市场定价,同时探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行业特点的各种职业发展通道和台阶,稳定高质量发展的骨干队伍。充分认识科研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价值,提高复杂劳动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并真正落实到分配制度和财务制度上。切实支持新就业形态和多渠道灵活就业,适时规范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消除就业障碍和就业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优化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提高劳动者学习能力,畅通再就业渠道。完善权益保护,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和低技能劳动者也都能享受有尊严的生活。属于社会保障的养老金收入应逐步缩小差距,更多地与养老需求、照护需要、物价水平和地区生活成本挂钩。原来包含在养老金中的对劳动者以往贡献的补偿,转由年金制度解决。同时,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长期趋势,支持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老年人继续从事力所能及特别是能够发挥专长的工作,保护他们的劳动收入。

全面小康带来的重大变化是产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中很多人开始有了财产积累。因此,需要积极鼓励他们把不断积累的收入转化为投资,用于支撑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需要提供安全的投资渠道,依法保护投资收入。拓宽并规范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鼓励更多企业实行员工持股和分红,大力发展安全性和风险度更加透明并得到有效监控的多样化、大众化的金融产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普遍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包括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和土地、农宅的经营性收益。同时通过税收调节和城市拆迁补偿合理化,避免财产性收入的逐步积累不断拉大收入差距的情况。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和自定过高职务收入,严禁罚没收入以任何形式转化为执法者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治某些行业畸形发展带来的畸高收入。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收入群体出资支持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引导私人财富通过三次分配用于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或扶贫等公益事业。

让创业创新失败者、最低收入阶层、遭遇重大不幸冲击的家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们都能过上殷实而有尊严的生活,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尽量帮在人生关键环节,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保证低收入和贫困家庭的子女从生命周期开始阶段就能获得良好的营养水平和认知能力,为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以均衡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促进起点平等,缩小个体素质之间的差距。对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也要在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当地资源禀赋特点的基础上,瞄准短板,选准帮扶领域和帮扶责任主体,促进特色发展,并尽可能使帮扶双方相得益彰,互利共赢。

六、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做好“加法”又要做好“减法”

实现共同富裕应该开源节流并重,既要做好鼓励创造财富、普遍增加收入的“加法”,又要做好减少社会财富损失浪费、减轻社会成员特别是低收入群体负担的“减法”。

小康社会有实力办一些过去无力兴办的大事,但也有可能造成远超过去的损失浪费。必须大力提高规划和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前瞻性,实行终身追责,尽量避免低效、无效、负效投入。坚持城乡有机更新,避免对公私建筑过于频繁的推倒重建和改造装修,从各地实际出发全面优化城乡布局,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切实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同时,更需要注意的是住房、教育和医疗占了居民支出的大部分,超出很多家庭的承受能力,成为共同富裕的巨大障碍,被群众称为“新三座大山”。中央正陆续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促使这三大领域大幅度减负,这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各地应积极探索配套改革的治本之策,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使减负政策彰显成效、服务质量群众满意。

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也大大增加。大城市遭遇一次洪灾就可能打乱几百万人的工作生活,使大批商户倾家荡产,重灾户朝夕返贫,光汽车被淹就可能造成上百亿元之巨的损失,各种高端科研生产服务设施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这就需要充分估计新的发展高度上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破坏力,全面提高基础设施的抗风险能力,完善社会应急安全体系,确保其在抗灾救灾中顺畅运行,特别是完善各尽其责有效应对的决策机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指挥系统、快速反应执行力强的救援系统,并加强实战演练;支持社会力量搭建灾害救助渠道;鼓励政府和居民共同购买巨灾保险,完善各类保险特别是大病保险防范个人家庭重大风险的功能和社会救助的兜底功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随着中等收入群体金融资产的增加,金融市场的异常下跌会造成大批家庭的金融资产快速缩水,引发广大人群的焦虑和挫折感。为此,需要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进出、运行、管理、调控机制,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政策出台和舆论反响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相关部门和主流媒体发布有关信息要字斟句酌,尽量在第一时间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解读,增强民众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避免引发情绪恐慌和羊群效应,降低给投机资本“割韭菜”的机会,避免扩大投资者的两极分化。同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纠正对政策的错误解读和不负责任的情绪宣泄,使投资群众懂得自己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

收入增加也会带来非理性消费的泛起。大力引导消费者摆脱“有钱就可以任性”的心态,切实扭转社会不良习俗,减轻人情开支、炫耀消费、攀比心理带来的压力;克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内卷”现象,大幅度降低家庭养育成本。坚持不懈地治理成瘾性行业,堵上损耗家庭财产的无底洞;及时揭穿无良商家和媒体人为制造和贩卖焦虑、煽动狂热消费以牟取暴利的行为;广泛倡导绿色消费、珍惜资源的理念,支持爱心超市、“跳蚤市场”等的发展,使数量巨大的闲置物品得到利用,鼓励生鲜超市限时降价促销,减轻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

生命、健康、安全都是无价之宝,收入提高后这些方面的支出迅速增加。因此,需大力倡导“治未病”理念,完善广泛领域的健康服务,从源头上减少医保和个人的医疗开支;提高智能安防实效,降低社会安防成本,减轻群众安防负担;纠正管理依赖罚款的错误观念,推广首违不罚,通过教育从根本上加强安全保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在社会领域“治未病”,从源头上防范矛盾激化,同时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发展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