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
2021-10-14张晶晶
张晶晶
摘 要:大学化学和高中化学在知识层面上存在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递进关系。本文以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分析现象产生原因,論述了进行衔接教学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教材知识内容,提出了进行衔接教学研究的实施策略,旨在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好的过渡到大学化学的学习中,培养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化学 高中化学 衔接教学 实施策略
1 进行衔接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或离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始终处于基础和先导的地位[1]。我们可以利用化学中所蕴含的化学思维、化学知识及化学方法来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所涉及到的化学问题。因此,对于本科教育中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大学化学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涨,对于化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对于具体知识的理解不够,不求甚解;对于学习得过且过,只求及格的现象较为普遍。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从教师本身来说,没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状况,并且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这就决定着我们不能采用一锅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从化学知识的传授来说,比较偏重于理论,在实践应用上涉及的较少,这可能导致学生觉得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从教学手段来说,没有充分利用教育教学方面比较成熟的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来有效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针对以上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大学化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怎样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就成了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衔接教学是指基于学生在高中化学所学习的知识为基础,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实际水平出发,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及手段,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来更好的衔接过渡到大学化学知识的学习,从而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2]。因此,衔接教学对于大学化学的教学尤为重要。
2 大学化学和高中化学教材知识内容
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教材的不同,本文主要以使用范围较广的人教版教材为例来进行说明。高中化学部分共分为8个教学模块,包括必修2个模块、选修6个模块,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化学1》和《化学2》,选修课程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及《实验化学》六个模块。
大学化学教材,以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学化学》为例来进行说明,主要包括三篇内容,其中第一篇为物质结构,第二篇为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第三篇为化学的现代应用。物质结构篇主要是无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介绍了物质的状态、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主要是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介绍了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平衡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的相关知识。化学的现代应用篇介绍了化学与能源、材料、信息和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具体应用。
3 衔接教学研究的实施策略
3.1 了解教学对象,因材施教
由于教学对象所学专业均为非化学专业,这也就是说大学化学这门课是其本科教育阶段所接触化学的唯一途径,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此外,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地域来源比较广泛,所学的教材版本各有不同,其中以人教版教材使用最为广泛;对于选修部分,不同学校不同地域选修的模块也各有不同;对于实验部分,不同学校开设情况各有不同,有的学生实操能力强,有的学生只停留在理论部分,最多观看过教师演示,而有的学生甚至是没有走进实验室接触过实验,实操能力较差;由于学生文理分科,造成文科生仅学过必修部分,并且对于高中化学知识基本遗忘,基础比较薄弱等。这些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在备课前都要充分了解知悉,以方便我们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全面备课,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会事半功倍,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2 课前充分研究教材,找准衔接点
通过分析高中和大学的教材内容发现,相同的知识在教育不同阶段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要求是不同的,存在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关系,这也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比如,在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中介绍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掌握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运用;知道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够判断其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研究教材内容发现这部分知识实际上是学生学习大学化学中第一篇“物质结构”的知识基础,又再此基础上扩展了知识的长宽度及纵深度。比如引入了四个量子数来描述电子运动状态,会深入学习化学键的相关理论等。我们可以以此为衔接点来开展教学,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激发其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进行知识的过渡,可以方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原理。因此,备课时充分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3.3 设置问题情境,注重核心概念原理的建构
学生在高中所学习的知识,随着学习的深入,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在看待一些新问题时不一定适用,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这点,巧妙的设置问题情境在教授新课时有目的地导入,引发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认知冲突,从而顺利的开展我们的教学。比如,在酸碱平衡教学时,一开始,我们在介绍酸碱理论的发展简史时,就可以体现这一点。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各种酸碱理论在每一时期也有不同的回答,科学是不断在前进的。在高中的时候,我们主要学习了酸碱电离理论,认为: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离子的为碱。这一理论,从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但它也有局限性,只局限于水溶液。我们可以抛出问题“不能电离出,但是它却显碱性”,这时候我们用酸碱电离理论便无法回答了,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候可以引入酸碱质子理论,会使学生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建构关于酸碱核心概念的认识。
3.4 转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在高中的時候学生由于学业比较繁忙,课业压力比较大,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此外,学校里教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也加重了这一现象,使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主流。这一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受限,学习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不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从而给教育带来了很多弊端。但是,进入大学阶段后,大学的学习方式、管理模式和高中有所不同,课堂的知识容量大且课时短,也没有人催促着学习,学生或多或少会难以适应这种转变,这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这也就促使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其有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那么,如何设计,就需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多想多琢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将学生分组,在每次课前布置一些任务、抛出问题,让学生去主动搜资料、寻找解决方案、优化设计方案。组内分工明确,让不同学生发挥专长,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去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教学当中去,锻炼了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发挥其主观创造性。
3.5 多种评价方式并存
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往往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这极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走向一种极端,从而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去学习知识。学生也不容易从中发现学习的快乐,而把学习知识当做是一种任务去完成它,这显然限制了其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主动发挥创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到了大学以后,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有时候依然存在。大学不同于高中,学习环境、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的开放,单一的评价方式显然不适用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形成性评价和考核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方式更加的多元化一些,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更全面的发展。比如,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在考核评价时,可以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更加具有开放性,让学生自主设计或改良某个实验,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分组合作,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其创新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此外,可以增加形成性考核的形式以及比重,不单单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可以将课堂表现、课后开放式的作业、课程小论文等作为评价方式的一种,并占有一定比重。这样可以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炜.大学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石丰.大学无机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研究[G].2014.
[3] 梁爱琴,宋祖伟,曲宝涵.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以原子结构知识为例.化学教育[J].2018,39(2):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