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
2021-10-14许慧敏
【摘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心脏一节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学生的活动和评价,其中渗透生命观念中心脏的结构功能观,通过体验、观察、读图、分析、归纳、绘图,培养学生正确的学科思维和科学探究等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心脏 血液循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7-0150-02
1.教材及学情分析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具体内容要求为描述人体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1]。《课标》中知识性目标动词水平的要求中行为动词“描述”属于了解水平、“概述”属于理解水平。本节涉及到50个重要概念中的“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在此基础上人体才能生活在生物圈中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本节内容在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占据核心位置。
本节教材显示学生学习目标: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血液是怎样循环流动的[2]?“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在学生学习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的基础之后学习。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是循环系统的“泵”,没有“泵”,就无法进行血液循环,人体其他的生理活动就会停止。其特殊性是心脏能够有节律地收缩舒张,推动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教材中设有两个问题: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分别对应设计两个观察与思考,六幅图片,达到本节教学目的。有两个边框小问题,分别解决瓣膜、血管和血液成分关系两个难点问题。一个技能训练和本节教材开始的想一想,议一议呼应。“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凸显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
笔者在依据《课标》处理教材时,没有按照教材想一想,议一议安排设置情景引入,而是根据七年级学生对心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并且好奇心强的认知规律,采用猜谜语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行情景引入,把技能训练中的把脉作为学生感知心脏“泵”的结果让其体验。把想一想,议一议和技能训练中相关问题与教材课后习题3结合在一起,使运动和参加劳动对心脏的影响归类在一起,这样处理更能渗透社会责任感素养的培养。在激趣后,通过听、摸、看、触,引发学生深度求知、思考和探究活动,达到深度体验进而到深度学习。
结合《课标》要求、学生实际和平時教学经验确定本课题的重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2)概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2.教学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依据《课标》要求结合学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摸、看、剖、画、模仿,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出心脏结构和功能即“泵”的功能。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进行科学理性的思维,建立心脏的结构、功能观。(2)通过学生猜想、推测、读图、思考、合作探究、文本对话、绘图,体悟心脏“泵”出血液,收回血液的途径,体会心脏与血液循环在人体生命中的意义,逐渐养成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必备品格。(3)通过自主学习,和同伴、老师的交流以及练习检测评价,深层次理解高血压、冠心病的病因,自觉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劳动,也为以后从事相关职业奠定一定的基础,形成相关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过程
3.1谜语激趣,设疑深思
引导学生一起回忆血液各成分和血管的功能,巧妙点出血液和血管离不开人体的一个器官。媒体显示谜语:胸中有个大桃子,拳头大小差不离;劳逸结合巧安排,任劳任怨干到底。(打一人体器官)学生即刻情绪高涨,对自己的身体器官极感兴趣,争先恐后举手抢答。当自己的答案被老师肯定后,情绪更加愉悦,教师适时抛出问题:(1)用手按住胸部左侧,用心体会自己心脏的存在感;(2)同性别同学两人一组,把耳朵贴在同学胸部左侧听心脏的存在;(3)回忆自己紧张时心跳的感觉。学生全员参与,情绪激动,都想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1分钟,再一起观看“不同角度真实心脏跳动”视频,感受心脏的奇妙,加深感受、体悟心脏的存在。再引导学生为自己把脉,进一步感受心脏导致脉搏的存在及意义。自然想到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引出课题。结合人体心脏橡胶模型和学生自己身体,启发描述心脏的大小和位置。教师引导:心脏怎么会与脉搏联系呢?这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关,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体中小心脏的秘密呢?过渡到心脏结构和功能。
设计意图: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的认知特点,设置情境,以谜语、自己切实体验和影像资料为契机,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让其产生了解自己身体器官的强烈欲望。
3.1.1释疑一:建构心脏结构功能观
利用猪的心脏和人的心脏模型,通过摸、剖、看、画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1,突破重点1和难点1。
强调实验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性,解释新鲜猪心脏的人文价值观,然后分组探究讨论。引导学生戴上一次性医用手套,观察带有部分血管的新鲜猪心脏,分清心脏在活体和解剖学上的左右,间接了解人心脏的位置、左右和结构。先观察外形,再用戴手套的手捏2心房2心室壁,感受、比较其厚薄,分析、思考原因。老师引导学生在恰当位置解剖心脏,按照媒体给出的问题,仔细观察,区分心脏四腔的位置、关系、构成壁的厚薄及产生此结构的原因,四腔连接血管名称、粗细等,在组内探讨、交流,再和教材对比,各小组内分享、统一观点。各组间选代表分享各自组的观点,其他组或个人评价,教师据实际情况就焦点问题释疑,特别关注瓣膜的结构和功能。再引到“泵”,思考心脏的“泵”之作用。师生思考达成共识后,共同观看心脏工作动画视频。再结合课本图4-39,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手模仿心脏跳动过程。师生用自己两只手模仿心脏一次心跳过程,阅读教材62页第二段文本,“悟”心脏工作过程,并在教材文本关键词句下做出重点标记以便于以后复习。启发学生用铅笔画出心脏结构简图,并标出心脏四腔连接的血管名称,画出心脏内血液的流向及思考产生原理,体会如果心脏中有血液,血液出心脏的流向和作用,引入血液循环的途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并通过画心脏简图达到自我评价和巩固心脏结构的作用,使学生通过科学思维获得生命观念。
3.1.2释疑二:体悟生命真谛
联系自己身体,通过猜想、读图、思考、绘图等活动,达成目标2,能准确概述重点2和难点2。
媒体展示思考问题:(1)血液离开心脏后经过哪些路线?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意义?(2)血液如何流回心脏?有何意义?要求结合自己身体,如果自己是血液中的血浆,会走过哪些路线,去干什么?给学生思考、讨论的足够时间。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等大多数学生讨论结束后,一起观看血液循环途径模型动画,要求学生和自己思考、讨论的结果对照,二次思考、分析、讨论,保证达到正确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路径和意义。自主阅读教材63页血液循环途径的示意图和64页文本,第三次讨论、分析、思考,解决疑惑,力求达到能概述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情况,灵活把控解决学生实际困惑。启发学生用不同色彩的铅笔在之前画出的心脏简图基础上,画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再尝试在画出的图中用另外的色彩标出动脉血和静脉血,能明白各个血管中血液的成分。理解血液循环的根本目的是提供给细胞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运走细胞排出的废物,保证细胞具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进而保证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比如我们此时此刻进行的学习活动。同时使学生构建起心脏、血管是完整封闭的系统,其内部血液由于心脏的不断收缩和舒张即“泵”的作用,使得血液永不停止地循环流动,保证细胞源源不断地得到能量,使得人体这个统一的整体能够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深度思考,并具有和同伴合作探究解决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自己边绘图边思考,突破重点和难点,养成图文、文图信息转换的能力和素养。利用人体大脑生理结构和心理认知特点,手、眼、脑和耳并用,增加器官的参与度,提升素养获得的深度。同时悟透谜语中的“劳逸结合巧安排,任劳任怨干到底”。
3.1.3释疑三:培养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理解相关疾病,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达成目标3。
自主学习教材最后两段文本,了解高血压、冠心病等与心脏和血管有关的疾病,并和同学交流周围人相关疾病的情况,确定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明确加强劳动和体育锻炼的目的。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通过对心脏的工作原理的理解,能够正确看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从内心深处理解这些疾病对身体的伤害,自觉注意生活细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3.2检验、收获、分享
当堂完成教材66页1、2题,请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评价、纠正。教师提示3题结合教材60页想一想,议一议和教材65页技能训练,要求课后完成,体会劳动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最后将结果汇报给各小组长,小组长将结果整理给老师。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请学生在黑板前,将自己的收获分享给大家,其他学生补充、纠正。也可提出疑问,同学帮助解答,如有解答不清的教师释疑。
设计意图:检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分享收获和提出自己的疑问求助同伴的学习习惯,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必备品格。
3.3拓展延伸
课余自主设计“心脏灌流实验”,看哪组同学做得好。
提示有兴趣的小组课后自主设计并实施实验。
设计意图: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培养学生持续的学科学习兴趣、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探究素养。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学科核心素养和《课标》的要求设计,力图通过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自主产生探究的内驱力。尽可能通过身体多个器官参與,亲历过程、调动大脑皮层多个神经中枢参与,使脑细胞高度活跃,启迪思维,力求达到学生深度参与、深度思考,使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每一学生学习环节。每一项活动都按照学习目标进行,达到教、学、评一体。经过一定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养成学科思维的素养,掌握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方法,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养成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习惯,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达到立德树人之根本。
本节课课堂组织要求较高,教师要具备相当的素养和智慧,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应有的学科核心素养,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8.
[2]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0-68.
作者简介:
许慧敏(1968年9月-),女,汉族,甘肃省兰州市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生物学教研员。研究方向:生物学课堂教学和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