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借助“画中有话”铸造语言思维品质

2021-10-14沈晓燕

教育界·下旬 2021年9期

沈晓燕

【摘要】语文教学之所以长期处于尴尬和低效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语文学习总是习惯性地止步于表层化的认知体验,无法向深处漫溯。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直观性思维、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充分运用鲜活的画面,激发学生内在的想象力,从而为学生深度学习尤其是历练思维品质奠定基础。

【关键词】理解感知;关注顺序;绘画浸润;实践调整

当下,语文教学之所以长期处于尴尬和低效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语文学习总是习惯性地止步于表层化的认知体验,无法向所要学习的深处漫溯。尤其是在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会机械生硬地灌输写作方法以及所谓的创作技巧。殊不知,这些方法和技巧如果没有深度思维的考量和支撑,只能成为死的价值和信息,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并没有半点好处和价值。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直观性思维、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充分运用鲜活的画面,激发学生内在的想象力,从而为学生深度学习尤其是历练思维品质奠定基础。

一、借助画面,在理解感知中注重语言积累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观察图片就是理解语言文字、主动探究积累的过程。词语是写话的基础,更是发展学生认知思维的基础。这些语言的理解、悦纳和储备,绝不能强行灌输给学生,需要借助画面,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再现的方式,充分发挥语言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

比如教学《四季》时,教师要求学生想想每个季节都有怎样的画面。先扣住春季中“花红柳绿”这个典型的词语进行感知,从插图中了解花朵艳红、柳叶草绿的特点,然后衍生出具体的语句进行形象化描述。有的学生从颜色的对比中展现春天烂漫的景色,有的学生从花朵、柳树方面展开想象,对春天的勃勃生机进行想象再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其他季节进行写话训练。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是秋天,柿子在树头高高挂起,裂开了嘴巴大笑了起来;我是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好像在炫耀着自己的威力……”

学生在阅读诗歌后,要求其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进行理解。教师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实践,巧妙地将教材中的语言文字与图片有机融合,运用图画拓宽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路径,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

二、依托画面,在绘画浸润中铸造思维品质

绘画一直以来都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活动。借助绘画来强化学生的写话,不仅可以使写话训练摆脱机械生硬的境地,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有效发展。

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想象描写时,教师设置了“未来的(  )”这一话题。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写话直接进行指导,而是让学生先通过绘画的方式将想象的内容再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一边画一边想的过程中丰富了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绘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更是活跃的。很多在当下社會难以出现的情况,在儿童的想象和绘画中都得到了呈现,有效地启发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推动了学生发展。在后续的交流分享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比如未来的家是怎样的,未来的车是怎样的,未来上学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因为经历了绘画过程的思维浸润,再加上交流分享过程中言语、思维的碰撞,学生的写话内容显得更加灵动。

借助绘画的方式来组织学生进行写话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形象直观地表现事物,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和大胆表达的好习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有力推动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三、借助画面,在实践调整中引领深度学习

何为深度学习?国内学者何玲、黎加厚在研究中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就低年级语文学习而言,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思维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此时,如果“画中有话”的训练还停留在单纯的画面中,就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活动与自我需求有着紧密的关联。只有将学生内在的需求转化为愿望,才能使学生形成浓郁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一些图片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加工,如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贴一贴等方式,对原本已经完整的画作进行调整和组合,再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如落叶、常见图形等,丰富学生的绘画类型。

比如,在秋天,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落叶拼图的游戏活动。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浓郁而高涨的热情,一起动手,完成了想要表达的画面,并将这一画面运用文字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你看,这只孔雀真是太美丽了!披着一身五彩的衣服,头上戴着一顶小皇冠,撑着一把五彩的衣服……”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利用简单的工具,创作出想象的画面,再写出画面的整体内容,实现了从改编图画到写作的思维过渡,将形象性思维转化为鲜活的文字,在经历一场深度思维转换的过程中提升了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借用插画,突破提升补白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课文的一部分,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色彩鲜明、绘声绘色的插图不仅补充了课文内容,而且有辅助教学的作用。低年级学生喜欢绘画,因此,教师在低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材中插图的作用,使语文教学图文并茂,可以丰富课堂内容,突破文本提升学生的补白能力。

例如课文《司马光》的重难点是感悟司马光的勇敢机智,课文中的插画直接提供了文本的空白点。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插画显示的情境: “图中画有哪些小朋友?他们脸上的神情都一样吗?都在干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讲述每个小朋友的不同表现,发现司马光没有像别的小朋友一样慌慌张张,没有吓哭,没有叫着喊着,没有跑去找大人,而是镇定自若,沉着机智地把小伙伴救了出来,在破洞口接应小伙伴。通过插画,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掌握了课文。

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神态或故事情节有时会出现“空白点”。为了弥补文中的这一空缺,就可以充分借用插图来进行“画中有话”训练,从而突破提升学生的补白能力。

五、借助图片,在关注顺序中夯实逻辑思维

针对当下教学实际可以发现,借助插图进行“画中有话”的训练时,学生存在的最大障碍不是缺乏描写的内容,而是缺乏对插图观察的有序性和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从教学实践层面来审视,要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表达素养,就要利用图片这一载体对学生的整体性认知和观察进行指导和实践,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从顺序角度来看,写话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借助图片中人物的关系进行对话,可以借助观察图片后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关注学生的表达逻辑,也可以在依托图片编创故事的过程中展开描写。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图片类型的不同以及语言思维能力的不同,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按照从远近、高低、内外、难易等不同维度观察图片和进行表达,真正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这样的顺序并不是教师直接规定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图片的特点入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观察顺序,并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分享,洞察对比,感受不同的观察顺序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依循着不同的顺序,不断细化观察和描写的聚焦点,让学生从更深入的细节出发,深化观察程度,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借助图片,在理解感知体验中深化认知思维

在“画中有话”训练中,学生首先要准确理解图片的意思。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循循善诱中培养学生的看图理解能力。教材中所配的插图很贴合课文内容,有人,有物,有景。有的图片中,人、物、景交融在一起,很多学生只能从表面观察这些画面中有什么,而对于其所展现出来的画面难以形成深刻的认知。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立体化、多层次地感知图片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在一次教师节前,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先从图片中的表面信息出发,如图片中有哪些人,这天是什么节日,再从综合角度对图片中的内容进行统整,比如画面上的人在干些什么,从而引出“教师节孩子们向老师表达节日祝福”的内容。这时候,学生对于图片的感知不再停留在固定的层面,而是有效地激活了内在的认知体验。教师可以趁机启发学生:“他们都带来了哪些礼物呢?”让学生尝试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深入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图片所呈现的内容,同时深入洞察了图片中所蕴藏的教学内容,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服务,提升了学生借助图片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写话训练要契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借助图片方式,在“画中有话”的有机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素养,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缓解了学生对写话的畏难心理,为学生架设从阅读到写话最后到习作表达的桥梁,真正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李广.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价值取向、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9):60-66.

许红琴.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1):40-43.

芮琼.清晰目标 丰富路径 强化联系——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7(02):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