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乘想象之舟游古诗词之海

2021-10-14张娟

教育界·下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想象力小学生

张娟

【摘要】古诗词大多精练简约,意境深远,方寸之间展现风云变幻。诗词作者惜墨如金,因此思维往往是跳跃性的,会省去很多内容。离开想象,便无法真正走进诗歌的意境中,自然就觉得“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了。古诗词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对古诗词中的形象进行再现加工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离不开有趣鲜活的想象的。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小学生;想象力

古诗词大多精练简约,意境深远,方寸之间要展现风云变幻。诗词作者惜墨如金,因此思维往往是跳跃性的,会省去很多内容。离开想象,诗歌就不能呈现画面;离开想象,诗歌就不能传递精髓。因此,教师教学古诗词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触摸诗情,悟得诗理。古诗词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对古诗词中的形象进行再现加工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离不开小学生有趣鲜活的想象的。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因而,在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借助想象教授古诗词是尤为重要的。

一、携想象入诗境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古诗词大多是一些写景状物的,也有一些叙事或抒情的作品。这些诗词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祖国大好山河的旖旎风光,或一年四季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景色,绝大多数都是经过遴选的名篇佳作。这些诗篇中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有咏怀美景的,有思乡怀人的,有怀才不遇的,有建功立业的,有忧国忧民的等等。学生要想真正地领略到诗词的神韵和意蕴,就必须从字里行间走进诗词所呈现的情境。不同的古诗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借助学生的想象走进古诗词的情境。

(一)结合画面,想象情景

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借助图画,这样特别直观形象,容易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深入浅出,深化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贺知章《咏柳》中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碧”“绿”这两种鲜丽的色彩,将诗词呈现的画面点缀得错落有致,描绘了春柳的生机勃勃,青翠婀娜。在这幅画面中,从柳树到柳条再到柳叶,尽显春天的色彩和美好,洋溢出无限的美感。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配图,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直观形象美,再由静态的画面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春柳婀娜多姿的情景。如此,学生进行遐想和想象,就能生发出独特的美感。如此,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色彩的感触力和想象力进一步提高。

又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饱含友谊的送别诗,尤其是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景色、呈现的意境是十分深远的。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配图想象诗中的情形:“李白正伫立在黄鹤楼上,凝视着忘年之交孟夫子坐着的一叶白帆,在茫茫的长江之上,顺着一江春水,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远方。诗人却依然在凝望远方,许久不愿离去。”如此,呈现诗歌外在形象的画面和蕴含诗歌内在意义的意境,定然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碰撞,从而得到进一步再现和延伸。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才能让学生领悟到此中的意蕴。

(二)联系生活,想象情境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在学习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时,由于学生对瀑布不太熟悉,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若是去过,海水拍打岩石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一生回答:“波浪撞击岩石时浪花飞溅,发出了‘哗——哗——哗的声音。”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自然而然想象出瀑布从天而降时水花四溅、发出巨大声响的壮观场面。学生带着自身的生活体验去想象,由于有深刻的感受,因此明白得更为透彻。一位学生讲述大概诗意:“灿烂的阳光照在山峰上,峰顶烟雾缭绕,阳光透过迷迷蒙蒙的雾气,好像升腾起了一缕缕紫色的烟雾。远远望去,瀑布多像是悬挂在山前的一条河道啊,那白色的瀑布从山岳上倾注而下,发出‘哗哗的声响,有三千多尺长啊!诗人在想,大概是天上的银河一泻千里了。”如此这般,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想象古诗呈现的画面,深入品味诗词,走进诗词,领悟诗词带来的独特体会,激发了想象力,发展了创新思维。

(三)感悟文字,想象意境

如杜牧的《山行》一诗描绘了作者在暮秋时节去山上行走时所饱览到的风景,呈现了一幅风光旖旎的山林图。寒山、石径、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提问:“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 ”教师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假若此时此刻,你也跟随诗人的脚步来到了山脚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你有什么感想?”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和感悟的基础上,将诗中描绘的风景经过想象组合成一幅真实的场景;或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教师的吟诵,边听边想象画面。这样,学生通过感悟文字,有效地锻炼了想象能力,透过表面的文字深入到诗歌所呈现的意境中。

二、借想象触诗情

诗词是诗人用来倾泻自己内心深处情感、表现个人志趣的一种文学体裁,正所谓“诗言志”。不同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境遇不同,因此表达出的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不论是写景诗,还是叙事诗、咏物诗、离别诗等,诗人特定的情感和态度都饱含其中。由于古诗词篇幅字数的限制,以及古诗词咬文嚼字的特点,诗人惜字如金,在表情达意时都十分婉约含蓄,对于理解能力还很弱的小学生来说,一下子是很难感悟的,必须加以想象,才能领略到其内在含义。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描写了诗人因获罪被朝廷流放至苦寒之地,不料流放中途又被赦免,可以说一波三折。诗人虽异常惊喜,但经历坎坷的他此时已经不再放纵情感了。我们需要细细揣摩,方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诗人出发时晴空萬里,朝霞满天,行船时轻快,途经三峡时,两岸的猿猴啼叫声在诗人听来也十分动听,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一生答道:“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愉悦的心情。”教师再问:“‘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除了写行船速度之快,你还能感受到什么?”学生细细地想象、体会过后,回答:“这两句诗表面是写行船速度之快,实际是写诗人的心情之欢快。”

如此这般,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走进诗词中去,才能使学生触摸诗词中所流露的情感,使他们感同身受,领略到诗词内在含义。

三、依联想悟诗理

不少古诗中有一些千古传唱的名言佳句,这些句子虽然短小精炼,但包含着一些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蕴含着一定的哲理。学生需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细细地咀嚼,才能领悟到此中的真理。

如李绅的《悯农》一诗教育学生要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从而培养学生养成从小勤俭节约的品德。诗的后两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便带有劝诫的意味,极易使学生联想到自身。在教学时,教师提问:“我们学校把这两句古诗贴在食堂的墙壁上,大家知道原因吗?”一位学生回答:“为了让同学们懂得粮食得来不易,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在田里劳作换来的,告诉我们不能浪费粮食。”“那么大家做得怎样呢?”接着呈现一些学生浪费粮食的图片。教师继续追问:“现在你想到些什么?当你再碰到这样的状况时,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回答道:“吃饭不能随便浪费饭菜。”“是呀,粮食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珍惜粮食。”通过反复引导,学生最终能由诗句联想到自身,从而理解诗人的良苦用心,明白诗中蕴含的道理。

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可谓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它之所以如此负有盛名,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首描绘景色的诗,而是包含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如果说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观看描述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是写诗人与众不同的感触。这时候教师可以发问:“这两句诗有怎样的意思呢?”一生答道:“人们之所以不能看到庐山全面的样子,是因为本身身在庐山当中,视线为庐山的峰峦所限制,看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教师继续提问:“那能想象一下,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在这个环节,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而且要让他们想想这两句还可以用来比喻其他哪些相似的现象,让学生探讨,发散、拓展思维。学生自然会想到生活、学习中许多其他相似或相关的事物,并获得一个深刻的道理。最终学生通过想象悟得诗理:只有跳出狭隘的视野范围,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其他如《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观书有感》中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诗句都包含引人深思的道理。

总之,古诗词教学过程必须借助学生的想象来完成,因为小学生必然要借助想象去入诗境、触诗情、悟诗理。可以说,想象是悟透古诗词的动力源泉。在想象的基础上讲授古诗词,能穿越到作者生活的年代,与他们对话、交流,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细细品味古诗词带给我们的独特的体验。

【参考文献】

刘磊.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J].青海教育,2017(03):24-25.

孙丽平.浅议小学语文古诗审美教学[J].金色年华,2012(08):33.

刘海艳.带领孩子走进诗歌王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17(12):105.

单升欢.让学生的想象在古詩中飞扬[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24):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6.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想象力小学生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