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变迁、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

2021-10-14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苏宇桐

区域治理 2021年30期
关键词:进程城市化劳动力

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苏宇桐

一、前言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名列前茅,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远超于其城市化进程,2019年全球城市化的水平预计在55.5%左右,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约为60.6%虽然已经超过全球的平均值,但是分地区来看城市化水平,北美洲约为82%,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约为81%,欧洲约为74%,大洋洲约为68%,亚洲约为50%,非洲约为43%。从大洲来看,我国城市化水平仅高于亚洲和非洲,距离发达国家较多的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据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且东西部差异显著。发展经济学认为,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乡村人口流向城市这一动态过程。在早期的研究中,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联系并不紧密,城市化只作为工业化进程的一种表现形式。20世纪中期所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人口流动模型都原本较为独立的城市化现象抽象掉,重点研究讨论劳动力在部门间的转移问题,但并未对劳动力流动的内因进行研究,因此本文认为劳动力流动会受劳动力结构影响进而影响城市化。

二、理论分析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的基本思想可以浓缩为以下几点:(1)理性的经济和心理考虑比较收益与成本心理因素是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2)预期收入差距直接影响人们是否流入城市。预期收入差距,主要包括两部分:①收入水平,即农村人口的工资收入②就业概率。若满足上述两条,即收入增加一倍,失业率不足50%,农村劳动力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向城市。(3)工作机遇(1/城市失业率)。工作机遇的增加,也会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流动(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在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必然是如此。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高失业率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机会不均等的必然结果。我们认为,在劳动力从农村流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主要面对的两难冲突是高收入与高失业率的两难冲突。一方面,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是为了获取高收入,但是由于知识技能等的匮乏,进入城市中之后智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失业的可能性极高,而在农村,从事简单的农牧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工作性质较为稳定,流向大城市的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共同作用下,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就会受阻。同时由于无法获得城市户口,农村劳动力对城市的认同感极低,导致在城市消费较低,收入流入农村,消费主体仍在农村区域,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经济收益。随着我国对农村群体的关注,政府对农村的投资也在加大,修建学校,降低农村学生入学门槛等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素质、技能教育程度,形成农村人口多元的技能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村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个人是购买住宅等方面的主力,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个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机会,90年代更大程度的发展了私营及个体经济跨地区的投资,个体经营者的收入有了极大的提高。有学者认为,非集镇人口无法取得集镇上的居住权(经商者除外)对中国农村的城市化速度滞后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政策支持下,若购买住宅的门槛降低,各镇区房地产开发会对农村居民集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所以各市镇也通过镇区的人口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国家对农村户口的减税免税及创业补助等方面的政策,会刺激更多的农村人口从事个体经营。个体经济户可以获得高的收入,出于教育水平、通讯能力、社会福利、医疗水平等各方面的考虑,更多的个体经营者会选择在城镇买房,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我国区域发展失衡问题由来已久,上世纪末西部土地资源较为匮乏,但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发展重工业,而南方自然条件优渥,第一、三产业发展迅速。根据国内学者研究显示,城市化进程会受重工业发展有所滞后,所以西部的城市化进程低于东部。随着东西部生活成本、收入差异、发展程度等的拉大及交通条件的优化便利,西部地区的人更多选择去东部打工最后在东部定居,基于此会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圈的扩大,部分农村居民由于政府征地及房屋分配,获得城市户口,但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及政策的倾斜,东部的更多农村劳动力并不热衷于在城市购房,反而选择在农村从事农牧及旅游方面的工作,两者相互作用,东部的城市化进程放缓。但是东部整体的城镇化进程仍高于西部。由于劳动力向东部集聚,降低东部交易成本,产生“虹吸效应”东部大城市越来越大,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形成一系列连锁效应,因此会推动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流动、集聚进程,推动城市化进程,同时由于人口集聚,地区分工网络形成,也加速城市的产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三个假说:

假说1.劳动力中人力资本占比越大,劳动力流动越快,城市化水平越高。

假说2.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个体经营者占比越大,劳动力流动越快,城市化水平越高。

假说3.劳动力中东部城市人口占比越高,劳动力流动越快,城市化水平越高。

三、实证分析

基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度量指标及前文所述,本文拟构建统计指标如下:

X1:人力资本占比(高中及以上学历在总人口中的占比);

X2:农村个体户经营占比(个体乡村就业人员在农村就业总人数所占比重);

X3:东部人口占比(东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

Y: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

本文建立基础回归模型,分析相互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情况,回归方程如下:

回归结果参见表1-表3:

表1 人力资本回归结果

表2 农村个体户经营占比回归结果

表3 东部人口占比回归结果

由于各地区城镇人口占比数缺失,对东部城镇人口数据的统计仅限于2011-2018年,所以对城市化进程的数据也选取2011-2018进行回归分析。

至此,实证分析验证理论部分三个假说成立。我们可以得到,劳动力结构变化的确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并且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我国城镇化影响程度最大,个体经营户与东部城镇人口占比影响程度基本相差较小,但是远低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四、结论

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之后情况的研究,本文从劳动力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对劳动力结构通过人口流动对城市化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了2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劳动力结构变化与城市化联系较为紧密,即高等教育人群基数越大,城市化进程也会加快,农村就业人口中个体户的占比和东部城镇人口的占比也会对城市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加大对教育水平的投资

加大对农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拓宽他们职业选择范围及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规划。另一方面,城市人口素质教育的提高也会增加他们对农村人口的包容度,尊重平等的态度会让农村人口在心理层面更好地融入城市,更全身心的投入城市的建设中去。

(二)继续对农村地区政策投入

在农村地区加大实施。减税、降税,创业补贴等应加大力度。农村居民创业,一方面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外来投资,提高地区生产力,形成自身专业化生产,促进农村地区向城市发展,争取将由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城市化发展成为农村地区本身城市化。

(三)加强对东部城市落户政策的放开

部分学者以“城市病”、资源优先等原因阻碍农村人口流入城市,阻碍城市规模扩大,但是吸引劳动力落户东部城市,既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也可以发展东部城市,减少区域差距,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猜你喜欢

进程城市化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阻碍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