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红色影视的研究热点与演进①
2021-10-14福建师范大学红色影视研究课题组
福建师范大学红色影视研究课题组
(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引 言
红色影视主要指以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为核心题材,通过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形式反映民族主义、时代精神和不同阶段家国理想的影视作品。红色影视孕育于新中国成立阶段,随着《闪闪的红星》《红色娘子军》在内的一大批经典作品的摄制和放映,红色影视迎来快速成长期。受“文革”冲击后,红色影视仍在20世纪90年代再度掀起“红色浪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明确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恰同学少年》《战狼》《八佰》等众多红色影视作品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广受宣传与支持,红色影视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凝聚中国力量的中流砥柱。
随着红色影视持续发展,学界围绕红色影视的研究也呈现出日升月恒之势,学者研究成果稳步增长,研究范畴由点及面,研究方法从一般理论演绎向个案与实证研究转变。在此情况下,有必要对红色影视的发展路径、研究热点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归纳。本文运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可视化地展示国内红色影视研究情况,探讨其研究演进与热点,助推红色影视研究领域理论与实践双向前进。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
CiteSpace是由陈超美教授研发的一款专门用于学术文献分析的信息可视化工具,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复杂的网络分析。该软件将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等理论和方法与传统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方法相结合,帮助研究者透过科学知识图谱观察庞大的数据网络和知识结构,把握知识前沿的最新动向。CiteSpace能够形象地展示研究领域的结构与发展,辅助信息与数据分析,可为本文提供重要参考。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学界影响度和认可度较高的中国知网(CNKI)平台。采用的检索策略为: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中进行主题词检索,发表时间选择至2019年;为了确保数据的全面性,以“红色”“革命”“政治”“社会主义”分别与“影视”“影片”“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的排列组合作为主题检索项,初步获得相关文献;为确保文献质量和数据的有效性,对所选文献摘要及具体内容进行仔细判读,滤除重复文献、无关文献以及非研究性文献等,最终筛选出1992—2019年间的2575篇期刊文献进行分析。
三、文献分析与结果
利用CiteSpace自带的数据格式转换工具对CNKI中导出的数据进行预处理,设定时间切片为“From 1992 to 2019 # Year Per Slice 1”,将阈值“c,cc,ccv(c为被引频次,cc为共被引频次,ccv为被引系数)”设置为“(1,2,20)、(3,2,20)、(3,3,20)”,其余参数保留默认设置。
(一)文献产出时间分布
通过分析某一学科或主题的研究成果在一段时期内的数量变化关系,可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特点和基本规律。对1992—2019年间的红色影视研究文献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时间分布图(图1)。从图1来看,1992—2019年间红色影视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平稳增长(1992—2006年)和快速增长(2007—2019年)两个阶段。
图1 1992—2019年红色影视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
1992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50周年,一些学者在重温《讲话》的同时开始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进行探讨;1992—2006年内,红色影视研究文献的年发文量均未突破百位数,平均每年发文44篇,15年内共发文668篇,仅占总量的25.94%。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号召,同年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阐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此后红色影视研究热度明显提高,研究成果数量迅猛增长;2011年发文最多,后续年发文量略有减少,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2019年红色影视研究文献发文量回升,相较2018年增长113篇,发文增长量最高,发文增长率也高达171.21%;2007—2019年内,平均每年刊发147篇红色影视研究期刊文献,共发文1914篇,占总量的74.33%,学者在红色影视研究领域由简单探索向积极持续迈进。
(二)红色影视研究力量
1.发文作者
作者共现图谱(图2左)节点连线E=32,网络密度Density=0.0005,说明红色影视发文作者的研究状态为“少数集中,整体分散”,以独立作者为主,作者间缺乏交流与合作。
图2 作者共现图谱和发文10篇及以上的作者
2.发文机构
机构共现图谱(图3左)节点连线E=3,网络密度Density=0.0005,说明红色影视研究机构间联系不够密切,学术交流亟待进一步加强。发文量越多的机构在图谱中的节点越大,中国传媒大学节点最大,发文量最多,达47篇,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分别以36篇、26篇的发文量位居第二和第三。
统计得发文16篇及以上的机构(图3右)共11所,发文总量占所有机构发文数量的10.21%。综合图表来看,产出能力较强的机构多位于北京、上海等影视行业发达的地区,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红色影视研究能力与当地影视行业发展水平之间的正相关性;艺术类高校和艺术研究组织对红色影视的研究较为集中,研究实力有目共睹。
图3 机构共现图谱和发文16篇及以上的机构
(三)研究演进与发展阶段
关键词时区演化图谱能够跟踪一定时期内红色影视研究的关键词。本文借助红色影视研究关键词时区演化图谱(图4),分析红色影视研究热点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趋势,并将1992—2019年间红色影视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图4 1992—2019年红色影视研究关键词时区演化图谱
1.第一阶段——革命题材解读与影视创作评析(1992—2000)
该阶段出现的高频词为“革命历史题材”“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电影工作者”“主旋律电影”等。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和完善,影视行业百废待兴,亟待规范与统一,红色影视研究也围绕着电影行业的变革及创作范式的重建展开。
一是总结影视创作的核心主题、价值观、美学风格、叙事结构与电影语言风格的优缺点,打破“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式”的框架,强调“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结合,着重研究红色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二是在1992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反映改革开放现实生活题材电影创作研讨会”等会议召开的背景下,开始对红色影视作品的题材选择与界定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与研究。三是聚焦影视艺术从业者,总结电影工作者在左翼电影时期和十七年电影时期的电影摄制经验及不足;“红色明星”在成为大众仿效对象和社会主义理想化样板的同时,也进入了学者研究视野。
2.第二阶段——行业格局建构与主流文化分析(2001—2010)
该阶段出现的高频词为“红色经典”“叙事”“大学生”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影视产业迅猛发展。2003年中国开始实施电影产业化改革,被影视工作者称为“事业”的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正发生着向“产业”转轨的嬗变。
一是在国内电影市场创作格局多样化、电影市场规模化、资本力量多元化、电影发行档期化、影院建设高档化、电影制作科技化的态势下,基于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的结构性调整,对影视行业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与研究。二是将研究重心置于叙事艺术,探寻红色影片在传递国家意志和个人意志方面的现实意义,讨论红色经典在革命话语与商业话语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况与提升路径。三是关注红色影视理论教学方面的应用,充分发挥红色影视思政教育功能。
3.第三阶段——思政价值探寻与影视形式创新(2011—2019)
该阶段出现的高频词为“《辛亥革命》”“微电影”“‘十七年’电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红色影视承担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责任,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大文化使命,其内容和形式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
一是在2011年适逢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背景下,学者开始围绕《辛亥革命》《建党伟业》等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开展深入研究,并将红色影视视为国民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文化构建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二是重视互联网和新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作用,聚焦微电影、卡通动画等新兴影视形式,试图通过创新传播方式、美学手段和电影题材,将核心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民众之心、外化于民众之行”。
(四)研究热点
1.词频与聚类分析
关键词能够提炼和概括文献的核心观点与内容。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红色影视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得到节点N=996个,节点连线E=3736条,网络密度Density=0.0075。关键词节点的大小可以反映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越大,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连线的粗细可反映关键词共现强度,连线越粗,共现强度越大。
在此前设置的基础上,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提取聚类标签,并展示较为显著的12个聚类标签,由此绘制出1992—2019年国内红色影视研究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图5)。聚类模块值Q=0.7342,聚类平均轮廓值S=0.7121,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标准为Q>0.3、S>0.5)。聚类标签包括:#0电影艺术;#1电影事业;#2红色经典;#3重大革命历史题材;#4知识分子会议;#5电视剧创作;#6左翼电影运动;#7广播影视;#8意识形态;#9上海市;#10社会主义;#11电影发行放映。标签编号越小,聚类规模越大。本文通过进一步梳理与分析,将1992—2019年国内红色影视研究热点总结归纳为:改编创作与价值传达研究、教育功能与实现路径研究、发展历程与行业动态研究。
图5 1992—2019年国内红色影视研究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
(1)改编创作与价值传达研究
红色影视既是艺术品,也是需要顺应市场经济和时代环境的商品,因而在创作和表现过程中须平衡各方因素,使其在具有文化艺术本真性的同时被大众接受。盖琪以《建党伟业》《青春雷锋》等红色影视作品为例,提出当前“红色青春叙事”存在商业化、消费化倾向和简单化、情绪化的民族主义倾向。仲呈祥、周月亮认为红色经典改编者应遵循艺术本身,以现实主义反映革命精神,遵循“洞察历史,发挥优势,高于原著”的改编之道。任志明、黄淑敏对红色经典在影视作品中的改编进行了客观评价,一方面肯定了建构式改编和重构式改编在加强传播效果和深化创新意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构式改编背离或颠覆原作的错误。陈先义对电视纪录片《永远的长征》的题材选取、语言打磨、画面细节等进行分析,并称赞其是娱乐化洪流中难得的好作品。
(2)教育功能与实现路径研究
红色影视具有鲜明的政治和文化属性,在弘扬先进精神和引导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曹京燕等对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概念与特点进行了界定,指出应从价值导向、思想教育、文明构建方面实现其德育功能。鲍佳楠深入分析红色影视的内容、特点及思政教育价值,从课程设置、互联网传播、活动组织三方面探究其应用于思政教育的创新途径。傅以君等提出大学生在观看红色影视作品过程中存在渠道不畅、动力不足、效果不佳的问题,围绕红色影视作品及其施教过程探讨优化对策。
(3)发展历程与行业动态研究
红色影视历经长久发展,随时代进步和主流思想演变而不断展现新面貌。陈山在横向划分“十七年”电影类型后,纵向梳理了“十七年”电影的发展历程。胡智锋等以改革开放为节点将新中国70年电影艺术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分析了各阶段中国电影的创作背景、行业趋势、内容特点、传播形式,并提出前瞻性思考。彭程放眼于新中国70年影视媒介,讨论女性形象在其中的演变过程以及影视作品中性别文化的差异化、模糊化、多元化趋势。刘雪松以《人民的名义》《红海行动》等作品为例,客观反映近年主旋律电影的创新性探索成果,并将其成功归因于作品价值上的人性化和表达上的艺术性。
2.热点词突现分析
突发性探测可用来分析一个变量的值在短期内的变化程度。为了清晰直观地观测CNKI数据库中红色影视的研究特点及趋势,本文对1992—2019年红色影视研究文献中的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进行“突变检测计算”,调节参数得到突发性最强的23个热点词,并将其按照出现年份进行排序(图6)。图中加粗横线部分表示其对应年限内的热点词相关文献数量激增。
图6 1992—2019年国内红色影视研究中突发性排名前23的关键词时序列表
其中,突发性最强的关键词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该关键词的突现起始于1999年,直至2004年出现下降趋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是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物,其创作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研究人员已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即这类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应是“担任过或曾经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丁亚平等认为解决重大历史题材及其包含的革命话语的转型问题,还须融入现代性的建构与反思,汲取有益于历史理性与普适存在的信心和信念。陈播提出应在尊重主要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运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方法对重大革命历史进行艺术再创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红色影视研究领域的最新热点词,该关键词的突现于2014年,直至2019年仍是研究热点。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李映秋结合大众传媒理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哲学等理论,采用“结构—过程—功能”的分析框架,讨论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与提升路径。朱晓阳等围绕红色影视作品《恰同学少年》展开分析,强调当代影视作品应通过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江虹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条件进行深入探讨,认为纪录片具有具体化、视觉化、可感化等优势,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观载体。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综合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国内红色影视研究热度高,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2)从机构看,参与红色影视研究的机构众多,但总体看来,影视行业发达地区的艺术机构产出能力较强,为红色影视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从作者看,仲呈祥等核心作者在红色影视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但大部分著者仅在红色影视研究领域“浅尝辄止”。(3)机构之间、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待加强,各研究团队间的互引关系较弱。(4)国内对红色旅游研究的演化路径经历了革命题材解读与影视创作评析(1992—2000年)、行业格局建构与主流文化分析(2001—2010年)、思政价值探寻与影视形式创新(2011—2019年)三个阶段。(5)红色影视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改编创作与价值传达研究、教育功能与实现路径研究、发展历程与行业动态研究。展望红色影视研究未来,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推动其持续发展。
一是挖掘红色影视在形式、内容、功能方面的多样性。首先,随着VR、AR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及广泛应用,红色影视的表现形式也应不断更新,探索红色影视在动画、动漫、微电影、短视频等领域的新应用能够更大程度上拓宽红色影视受众面。其次,红色影视研究领域涉及新闻传播学、艺术学、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如何进行多学科协同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最后,当前学者对于红色影视在思政教育、价值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多聚焦于大学生群体,未来应拓宽研究对象范围,针对公务员、儿童、青少年等具有不同特质的群体进行有关研究。
二是推进红色影视研究多地区发展。我国红色影视研究的区域差异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影视产业发展程度和经济水平,因此北京、上海的艺术类高校、艺术研究院、高校艺术学院等专业机构红色影视研究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条件虽相对逊色,但湖南、陕西、贵州等省市的红色革命历史悠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应积极重视红色影视研究。国家、政府、企业和组织都应提供相应支持,帮扶中西部省市发展影视产业,创造具有中西部特色的红色影视内容,推动各区域、各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促使红色影视研究取得长足发展。
自2011年,艺术由一级学科升格为门类,以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为骨干整合成戏剧与影视学,中国高等电影教育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学者对红色影视的研究力度加大。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无疑为红色影视研究领域发展提供了良好时机。除围绕创作手法、艺术价值、行业动态等开展理论研究外,学者更将红色影视研究上升至“实践—认识—实践”的高度,对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育人价值的实现与提升路径做出了创新性探讨,催生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红色影视以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便在于梳理红色影视研究的发文合作网络、研究演进、研究热点与趋势,为未来红色影视的研究抛砖引玉。不言而喻的是,在受多元文化冲击的当下,红色影视研究价值不断凸显,红色影视作为表现民族精神、记录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仍将得到学者的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有理由相信现在已是红色影视研究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