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影视行业的发展转轨路径探索
2021-10-14朱荣清
朱荣清
(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时代背景与疫情带来的转轨契机
(一)当前行业宏观经济运行大背景
国内整体经济形势正面临阶段转化下的转型升级,由2010年前的两位数高速增长到正平缓落入近年来更加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中高速状态,以速度换质量,寻求稳中求质、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其后,在面临经济转轨阶段,由2018年始的中美贸易摩擦不期而至使整个经济形势造成进一步下行的态势,至2019年第四季度,GDP增速已降至6.0%。而2020年初,我国又突遇“大考”,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将整个经济形势拖入到改革开放后从未有过的负增长,代表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GDP增速在今年第一季度降为-6.8%。三重下行因素叠加,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凸显。
在此整体社会发展大背景之下,第一季度除必要生产性刚需企业外,各行业纷纷停工停业,影视等人员密集型行业更是如此。在5月22日出台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切实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展广播影视等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再次重申2015年12月,习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领,关注影视行业文化供给能力的提升发力。7月20日后,在落实防疫措施常态化硬性要求之下,影视行业逐步开始有计划的破冰重启。11月3日,新华社受权播发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展至11月,在国内疫情形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国际社会仍有众多不可控因素存在。行业发展仍须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在后疫情时代,伴随众多大形势的不确定性与行业内的种种发展掣肘,影视行业如何革故鼎新、实现高质量的转轨发展,是当下亟待积极探索的重要命题。
(二)疫情背景下影视行业发展现状
伴随整个经济自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广播电视电影行业发展迅速。至2019年底的可查数据,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8.94%,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25%。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为1526.7万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为1925万小时。相应地,广播电视总收入也由2010年的2301.87亿元上升至2018年底的6952.14亿元,从业人数由75.09万人升至97.89万人。各项数据无不表示影视行业正处于其自身的高速发展阶段。而与此同时,国家给予影视行业的关注也随之相应跟进。自2010年以来,国家层面用以扶持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保持稳步增长,年均支出占财政预算总支出的1.72%左右比重(如下图1与表1所示)。
图1 近十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图例
表1 近十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预算总支出与占比数据表
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影视行业至2018年末,广播电视总收入由2010年的2301.87亿元,业已增长至6952.14亿元,电影票房收入由2010年的157.21亿元,已增至609.76亿元。电影票房增速在2017年前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于2018年突破电影票房的600亿元关卡后,增速开始放缓,回落至9.06%。同年,影视行业经历了由“阴阳合同”爆雷后展开的“影视寒冬期”,业内税收监管趋严、天价片酬新治理等问题的进一步规范化整顿。据中国电影行业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2019年国内票房总收入增速降至5.4%,全年实现票房收入642.66亿元。
2020年初,国际国内社会又遇突发的新冠疫情,影视行业又遭重大冲击。第一,线下各影院全部关停,贺岁档影片被迫撤档。对于多投入与大制作的影视公司而言,定档影片无法如期上映随之造成投资企业资金链断裂,在不确定风险下,资本的前期投入必然无法按期收回。第二,行业停工后的银行贷款、场地租赁、员工工资等刚性成本必须兑付,带来只有支出而无进账的现金流不良。上半年期间,不时传出各影院关闭与出售固定资产以还债的各路消息,整个传统影视行业损失惨重。第三,疫情期间影视行业的“互联网+”文化新业态乘势兴起,影片《囧妈》的线上免费首映,打破电影行业传统付费模式契约,更是迫使整个影视行业直击传统电影行业所面临的网络新业态竞争与冲击。
在疫情突发的大考下,2020年第一季度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整体下降,短期的下滑趋势显著,居家带来的线上“互联网+文化”消费却逆势上行,新业态发展加速。受疫情期间“暂停或取消聚集性活动”的影响,一季度国家统计局公布,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约1.69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3.9%。其中,文娱服务业降幅59.1%,影视发行放映量下降78.5%。而依托人工智能、AI等数字经济新技术的应用,以云传播、互联网+电影、电视等新兴的线上文化消费逆势保持良好增速,同比增长达15.5%。7月后,随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影视产业加快复工复产进度,上半年抑制的文娱消费需求释放,国庆档摘得近40亿元票房。至11月15日统计,线上网络电影共计69部票房破千万,疫情带来的营收冲击得到相应缓解,国内影视市场稳步恢复。
二、影视行业现有的支持与规范性文件要领
进入21世纪以来,影视行业经历高速增长期。自2001年国务院新修《电影管理条例》以来,管理层与社会各界对影视行业持续关注,20年间多部门出台系列文件助力影视行业高速发展,历年间重点相关政策文件一览,如下表2所示。
表2 影视行业管理政策文件一览表
2001年12月遵国务院令第342号文,发布《电影管理条例》对1996年版本进行修订。条例从电影制片、审查、进出口、发行与放映等多方面补充了前序列规定。2003年10月,国务院又发布新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对1997年版广播电视行业已有规定进行补充。此后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两个条例对影视行业稳步发展起规范引领作用。
2005年,伴随影视行业进入高速发展,在应调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的内在要求与提升国家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与竞争力的背景下,国家发文《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首次正式放开并允许非公有资本,即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2018年,国办发124号文发布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通知,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2010年,为进一步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第9号公告以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持续关注影视文化产业的继续发展,“促进影视行业繁荣发展”被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中通盘优化考虑。随后,2016年11月,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出台,保障了电影行业健康可持续的繁荣发展,同时进一步落实了行业内“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
2019年,在加快文化发展改革的背景下,影视行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国家电影局制定《“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贯彻行业新发展理念,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发展的改革全序列进度。
在关注本行业发展的同时,影视行业也辅助落实多项国家部署任务,在青少儿教育、农村建设、扶贫攻坚等方面,均有业内支持与持续聚焦关注。如多年间,有影视业管理部门颁布的《公益广告促进管理办法》《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改进少儿、农村题材影片资助工作的管理办法》等多项法规与部门规章文件跟进落实。对于新兴的高新技术领域、网络剧与微电影,网络视听节目与动漫产业方面,也逐步在丰富专项资金的申请与管理,以扶持行业创新发展。
疫情背景下,中央与地方政府对需扶持的影视行业企业提供相应的帮扶政策。2020年5月,财政部与税务总局发布第25号公告,为支持电影等行业发展,在2020年全年提供电影放映所取得的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免征文化事业建设费,对于已缴纳的税费予以退还。并将本年度发生的亏损结转年限延长至8年。对影视行业,北京市电影局在8月出台一系列措施协助产业积极复工复产。在配套政策层面,积极启动落实电影类宣传文化引导基金与电影专项资金结合,增加了疫情下的特殊补贴项目。在房租减免、宣发补贴与创作制作补贴方面,均有相应的措施跟进。在因疫情而暂停制作的项目方面,国家部门积极辅助继续创作落实,加大今明两年重点影片的资助力度,做好影片储备工作以保证影视行业工作的内容生产不断线、质量不降标。
三、当前影视行业的发展困境与疫情转机新“风口”
(一)当下影视行业的发展困境
1.传统的院线放映模式发展受限,亟须开发新路径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涌现的更多方向与层次的文娱消费需求,受限于市场“看不见的手”总是先于制度更快速反应所致,影视行业传统的播放形式一直在倒逼中持续改进。2019年有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决赛,采用微电影线上付费公映模式激起热议,“一元观看”模式下仍取得不俗票房成绩。2020年,逐步有更多的影视剧采用提前“付费点映”模式。疫情突发后,影视行业拍摄形式、播出模式、影片种类均面临转轨挑战,线上消费便捷优势凸显。因防疫措施的硬性要求,在推后的影视剧挤压档期压力下,网络播放形式受到更多青睐。影视行业在“互联网+时代”下现实需求倒逼传统播放模式转型升级,如何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模式须探索协调。
2.流程长周期、多链条带来制作成本不经济
从1995年发展至今,影视作品制作周期整体呈线性上涨趋势(如下图2所示)。2018年可查的广播节目制作时间达801.76万小时,电视节目制作时间达到357.74万小时。尽管有影视行业管理部门精简要求,但与以往电视剧集数相比,现动辄可见60集以上的电视节目。影视行业的关键分支,网络综艺、电视电影等均具有参与主体繁多纷杂的特征,加之节目规模体量大、影视剧传播链条长、相应制作环节与周期时间长、后续播出受众扩散等固有掣肘一直存在。此外,投资方、制作方与各外包的衍生服务造成多方参与的长链条工作流程,在缺乏必要监管下,制作的相关进度数据可靠性必然不足。由此造成行业成本不经济,影视行业企业支出费用常年居高不下。
图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长趋势图(单位:小时)
3.流量化取向现象严重,缺乏价值导向性
影视市场定位在互联网时代,更多争议与话题引发的流量高速变现的市场“热钱”,潜在驱动了“流量为主”的市场行为。演员与影视作品生态被破坏,符合基础逻辑的“作品说话”反而在影视行业举步维艰,演技好未必可得到市场认可,被放大权重的“商业价值”使得近年来流量成为电视、电影收视保证的制胜法宝。影视行业良性循环生态破坏下,强调文化属性与价值导向属性不足,业界从业者与投资者长此以往之下也将受到反噬。2018年由口碑爆棚引发关注的《我不是药神》摘得30.75亿元票房收入,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49.34亿元刷新国产动漫纪录。流量电影在近两年高品质影视作品突起中虽初显缓和趋势,但缺乏价值导向与文化属性的流量电影仍活跃市场动辄上亿票房的现象,仍在收割群众信任度,引起对影视行业整体流量化价值导向的观感不良。
4.影视创作题材包容性、创新性尚显不足
影视行业作为文化输出前端行业,触角敏锐,可供挖掘的题材众多,现发展方面却仍显局限性。影视产业身兼重要文化建设责任,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才是文化创新的源动力。整治行业乱象自然是理所应当,但并非应提倡“一刀切”式懒政行为管制必要行业活力潜力,“管”住了各种创新自然遏制了市场创新活力。现代国家治理之所以与管理不同,正是有之内含的“善治”意义,因势利导、疏比堵好,“发展中规范”势必应放在“规范中辅助发展”之前。增强影视作品包容性与创新性,重视民族文化输出、强化核心文化软实力,影视行业更应以思想再解放来带动创作更繁茂。
(二)影视行业未来之路新“风口”
1.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快速应用,推动行业发展新格局
“互联网+”时代,各新型现代技术孕育而生,势必应以创新作为驱动影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点,将技术进步视作各行业的基础引擎再升级。国家在落实着力发展新基建部署中,区块链技术等前沿科技的接入,将对影视领域创新应用起带动发展作用,也对其长周期成本压力的固有限制起到有效缓释。2020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编制发布《区块链技术应用系列白皮书》,区块链作为国家部署的核心自主攻关重要技术,其天然去中心化、信息加密且可追溯的优势,恰契合于影视行业现实发展需求,解决多方参与、资源共享、数据可信、成本经济、安全监督等重要而迫切的发展掣肘。据现有水平估计,区块链技术在影视行业的成熟应用尚且需要五到十年窗口期。掌握转轨发展的关键期,将行业发展形势由模式粗犷、热钱流量至上转变为更良性、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是影视行业攻坚克难中的必选途径。
2.伴随新型城镇化发展释放红利需求,催生影视行业创新机会
面对未来现代化发展所相伴而生的城镇化大趋势,影视行业创新与创业机会俯拾皆是。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底公布数据,当下无水分的城镇化率为50%左右。合乎逻辑地伴随未来《十四五及二○三五远景规划》各项目标的落实,实现“追赶—赶超”战略中,国内的城镇化水平需比肩于发达国家,要随之进一步提高至80%左右水平,尚有很大空间的潜力需求。在解决进城人口“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之上,落实“五位一体”所要求的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社会各界的精神文明消费需求与不断升级的消费体验需求,也是影视行业亟须把握探索的创新机会风口方向。
3.联合各产业园区、自贸港区布局,创新文化服务与人才供给
自上海自贸港到海南自贸区的国家区域部署,各地产业园区的建设均有不同区域间倾斜政策的配套实施。连片开发等大规模片区的布局,自会产生文娱消费需求,影视行业须联合整体规划寻找统筹布局下的可为空间。在创新层面,可从内容创作、上线形式、播放渠道等多方面激发影视行业潜力活力进一步释放;关注各区域间文化交流与协调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优质产品、作品的供给能力。同时,尊重行业发展底层逻辑,注重专业人才供给。影视行业内工作环境与传统行业相比,除本专业的文化、美学与技术特性外,更为囊括社会包容性涉及多个纵横领域,更须注重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文化服务供给与专业人才供给是提升影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法宝。
四、后疫情时代下的影视行业发展要领
(一)以国内循环为主,助力国内影视消费需求可持续释放
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对国内市场更为倚重,是对内在巨大行业潜力的充分信任,更是适应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相机抉择。2018年,全年电视节目进口总额合计36.06亿元,其中,美国为10.09亿元,日本为15.97亿元,是我国影视行业两个最大进口国。到2019年,电视进口总额降至16.43亿元,美国7.33亿元、日本2.88亿元。2017年进口电视剧约1500部,2018年、2019年降为800部与500部;进口电影票房2017年为258.07亿元,2018年降为230.79亿元,2019年基本与前年持平达230.91亿元,进口票房占比连年持续下降,而国产电视电影占比增大。深入发掘时代精神,探索各类题材新类型,丰富国内影视作品门类是后疫情时代下发展内循环的必要抓手。“国风”电影《大圣归来》《哪吒》《姜子牙》等由民间神话改编的新题材广受欢迎,受众接受度极高。反映现实题材的抗疫剧《在一起》播放初即获得众多好评,播放初至10月10日间,总播放量达20.1亿、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达到107亿、话题总讨论量达437万、全站短视频播放量达45亿。各价值文化导向作品的市场反响与热议,充分证明我国国内影视市场潜力深厚,后疫情时代下影视行业的内循环中要稳步助力文娱消费需求得以可持续释放。
(二)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作品影响力
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带动的发展格局,理所当然地包含增加本土影视作品出口规模量,乃至扩大国内影视行业影响力之意。“走出去”要求更多有质量的国内作品大批量、规模化发展,加强与国际间的视听媒体交流合作,探索更多定制化、联合制片等形式。推动影视作品走出去,也须借鉴吸收不同文化成果,深化国际交流,增强文化输入输出能力从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2020年11月末最新召开的中国与东盟视听峰会,也在积极探讨区域间深化影视合作项目,创新合作交流方式。立足当下,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影视行业的追求,势必要求在做好国内影视行业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带动国际循环增强国际间合作,扩大“中国声音与中国精神”影响力。
结 语
后疫情时代,以管理部门明确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开放发展格局强力保障,叠加在由上海首发开始的多轮自贸港区建设优惠到海南自贸区的倾斜支持政策,各行业均有十足的潜力释放发挥空间。影视行业作为较典型的高增值型服务业,虽在近年一系列规范,或是行业内所说“严苛”矫正的整体形势下,有2018年起得到广泛认可的“寒冬期”说法。甚至有年初叠加突发疫情大考验造成的短期冲击,所带来的行业营收增速趋缓、企业资金流贷款时有不良等现象。但毋庸置疑,走过规范发展阵痛期的影视行业,仍有伴随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能带来的大批需求空间与广阔潜力释放空间。影视行业行稳致远应从全局部署出发,掌握好关键转轨期,以“守正创新”为重要抓手,立足当下做好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