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1-10-13毕海燕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科技农业

摘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然途径,是促进“三农”发展的关键。针对我区科研成果转化动力不足、技术对接市场有效性不够、成果转化的通道不畅、转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现象,提出了构建多元主体联合合作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持续增强农业专业技术力量、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 新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近年来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重大决策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技术示范、成果转化等工作推进力度,形成了一大批适应新疆農业生产实际的先进科技成果,这些成果的转化应用在助力我区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棉、番茄酱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果品、畜产品、甜菜糖生产基地。粮食生产连续跨越再上新台阶,六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现代设施农业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制酱番茄、酿酒葡萄、红辣椒、甜菜、打瓜、啤酒花、枸杞、红花、油葵、亚麻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设施农业、高效节水、农产品加工等初显跨越发展态势,形成并示范推广了一批具有新疆特色的技术成果,部分达国内领先水平。全区现建成农业科技园区37个(其中国家级10个,自治区级27个),新疆现代农业科技城1个,自治区级星创天地42家,各级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已实现14个地州(市)全覆盖。立足科研传统优势,在草食家畜领域建有国内一流专业团队,研究成果始终处于国内外先进行列。面向中亚拓展技术转移新链路,与中亚国家合作建立畜牧种质资源创新中心、畜牧科技合作促进中心等5个联合研究中心,进一步建立了国际合作研发新途径。自治区的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主要家畜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林果良种使用率95%以上,新疆综合农机化水平处于全国第4位,特色作物育种(马、玉米、奶牛等)、农林种植、收获机械、节水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等的科技创新能力处于全国第一的阵列。虽然我区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上取得突出成绩,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面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2 存在的问题

2.1科研成果转化内生动力不足

科研单位在项目实施中“重研发、轻转化”,“重基础、轻应用”,“重论文、轻专利”等现象仍然存在。尽管新疆已出台一系列科技成果激励机制和办法,一些单位对政策的理解、把握不到位,观念转变不足,缺乏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氛围,出台的相关管理办法可操作性不强,政策落实不足,导致科技成果的产出数量和质量不足,难以有效支撑产业的发展,科技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另外,由于没有长期稳定的科研资金支持,科研人员为了申请项目经常变换研究方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写本子、找项目,无法全身心聚焦自治区重大科技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研究。

2.2 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不健全

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衔接不够紧密,科研与推广、生产两张皮问题依然长期得不到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整体合力的发挥。由于单位、部门、地域界限等因素,制约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创客等各类创新主体协作融通和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和深度融合。现有农业科技创新队伍较分散,大多具有研发能力的科研团队为争取科研项目,受市场变化和政府导向的影响较为明显,有时不得不改变研究方向,导致围绕一个产业开展科技创新的队伍不稳定。

2.3 成果转化的通道不畅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依托。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步伐加快,传统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出现了基层农技人员老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技服务水平偏低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供需对接不畅等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难以适应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4转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既要懂专业知识又要推广策略的专业人才,目前在我区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缺乏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和高素质基层推广技术人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3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支撑和引领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定要“补短板”、“强弱项”、打破僵局,大幅度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数量质量和转移转化效能,使科技成果成为转化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3.1提高思想认识,加快推进我区科技成果转化

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紧紧围绕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要求,落实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从战略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对于我区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3.2 坚持问题导向,构建多元主体联合合作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面向中国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全区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推动科研方向的转变,注重开发优质高效、市场欢迎的农产品品种,引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破一批、研究一批农业科技关键核心充分利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合作关系,突技术和实用新技术,探索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市场化农业产业链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地方政府、龙头企业资源优势,构建起农业科研机构、高校、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的联合合作机制。

3.3 激发创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一是各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着自治区政策导向,结合目前本单位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台实施细则,通过落实各项措施,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构建起高效的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主体双方充分沟通,全面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机制保障。同时还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為科技人员“松绑减负”,让他们潜心向学、创新突破,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科技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政府部门发挥好引导作用,强化科技创新意识,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氛围,不断增强和激发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和活力,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数量和质量,为重要科技转化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3.4 优化队伍建设,持续增强农业专业技术力量

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等选派政策,鼓励法人科技特派员牵头组建多学科融合的技术团队和平台,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全产业链创业和技术服务,实现全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行政村全覆盖。

二是进一步落实自治区科研人员转化和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吸引拔尖人才优惠政策,稳定支持重点领域科研拔尖人才潜心研究,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落实好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稳定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同时,支持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在农业生产关键节点,选派农、林、牧科技专家组成科技服务组,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培训。

三是全面实施“特聘计划”,从当地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高素质农民中培育优秀毕业生中招募一批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系统培训后吸收为特聘农技员,围绕农业生产全过程开展技术服务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培育一支源自本土、服务本地、稳得住、留得住的村级农业技术服务队伍,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3.5提升市场化力量,拓宽服务供给渠道

加大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科技服务人员特别是核心人员、技术骨干的指导培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支持帮助有基础、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开展深度合作,共研共推新技术。鼓励专业技术协会、学会及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团体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参考文献

[1]裴翠娟,董志强,贾秀领,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5):83-85.

[2]许海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9(5):74-76.

作者简介:毕海燕(1987.10-),女,民族:回族,籍贯:甘肃省天水市,研究生学历,农艺师,研究方向:植物保护、植物检疫、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基层农技推广。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科技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在线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