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研究
2021-10-13张爱菊
张爱菊
摘 要:经济法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经济法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法学专业经济法的利益协调是课堂思政的内在必然,体现了个体发展与国家伟大复兴的内在统一。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的实践中,要注意多种手段与方法的综合选用,强化经济法课程教材的马工程建设,注重经济法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突出学生在经济法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经济法;利益协调;课堂思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66
1 经济法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方法。随即“课堂思政”在全国高校教师的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中掀起了一股新热潮。作为高校一线专业教师,有义务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重要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地将个人对理想的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的伟大事业之中。因此,经济法课程思政要求在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经济法知识的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德行与素养,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努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2 经济法课程思政是利益协调的内在必然
课堂思政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通过价值导向使学生在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达成利益的平衡,把个体发展与整个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起来。法学专业经济法的社会本位价值定位突出体现了利益协调的内在要求,并使得经济法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成为经济法课程思政的内在必然。
法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育人,塑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法学教育概莫如是,其应承载着培养具有大局观,追求正义、廉洁自律的法律人的任务,而非培养出只会机械性地适应法律的“工匠”。经济法作为我国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之一,在法学体系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存在,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多种经济法学说理论。时至今日,虽然在经济法的一些基本理论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同的见解与分歧,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经济法是通过协调国家整体的经济运行来实现其基本功能,进而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利益保护方面,经济法通过协调各经济法主体之间的利益以达到综合保护各类主体利益,尤其是社会公共利益之目的。其中关涉到的各方主体利益,从学者论著中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概括中可见一斑。“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物质利益原则”;“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个体经营者和涉外经济组织合法权益的原则”;“统筹兼顾中央、地方、企业、职工权益的原则”;“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坚持国家整体利益、兼顾各方经济利益的原则”;“经济法主体利益协调原则,应当包括各种经济法主体,根据其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地位和功能不同,可划分为协调主体与协调受体。”
3 经济法课程思政是多种路径综合选择的实践
3.1 强化经济法课程教材的马工程建设
法学专业经济法教材对于学生而言是知识的源泉与标准,具有其他专题研究书籍与资料不可替代的功能,对于教师而言,一本通行的经济法教材意味着该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是教师赖以传道授业的基础。因此,进一步强化马工程教材的建设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显得更加尤为重要。
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作为党的十六大以来实施的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工程的重要任务,如何认真领会与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下简称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意义非凡。经济法教材作为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项目,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法学教材,是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载体。及时准确地体现与反映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央赋予包括经济法教材在内的诸多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的重大使命。马工程教材自2004年启动以来,虽然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多的成绩,保证了教材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精品工程地位,但要实现及时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写进马工程重点教材,作为统领教材的灵魂与主线则面临较大的挑战。法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经济法学尤是如此,在经济法马工程教材中,通过反应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案例导读切入理论问题,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推进马工程教程的普及与推广,亦对马工程教材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经济法马工程教材建设中,要进一步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具体实践,深入学习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作出努力与贡献。
3.2 注重经济法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
从经济法课程体系上来看,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各部分都蕴含着众多的思政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所有内容在经济法学课程中都有所体现,需要任课教师用心深入挖掘,娴熟自如运用。这也是课程思政得以在经济法课程中顺利展开的前提与基础,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学生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和守法规则意识,并实现对学生价值的引领,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形成。
3.2.1 经济法基本理论部分的思政元素
梳理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史发现,我国的经济法充分体现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全国人民的意志,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基础,更加注重事实上的平等,追求达到共同的经济富裕。经济法上所规定的平等权利既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但更加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注重事实上的平等。但基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现实,我国还存在着贫富差距,经济法强调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在规范的制定中更加注重实质上的公平正义,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协调贫富差距,以期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