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湖围垦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

2021-10-13联合课题组

武汉广播影视 2021年9期
关键词:精神发展

联合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1],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的科学阐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宣导。

在百年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挺立潮头、奋勇当先、淬炼党性而形成的精神谱系内容博大,彪炳史册。东西湖围垦是党带领湖区人民战天斗地、改善民生的伟大创举,也是东西湖从荒滩泽国迈向现代都市的起点。在东西湖围垦工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崇实拓新、团结协作、乐观勇毅的精神,承袭荆楚文化历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是武汉精神的东西湖版本,更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时代印痕。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唯有继续奋斗;砥砺前行,需要精神指引。记录、传播和讲好东西湖围垦故事,总结、提炼和阐释围垦精神,对东西湖加快临空港建设、打造“中国网谷”,助力武汉扛起“一主引领”责任、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具有重要意义。

一、战天斗地:东西湖围垦精神的实践源头

东西湖全境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22.5公里,土地面积499.71平方公里。围垦前,这里是四县交界的荒滩泽国;围垦后,这里从大型农场蝶变为现代都市。

(一)功败垂成:苦难辛酸的早期围垦

东西湖属古云梦泽的一部分。马投潭、张家墩等11处古文化遗址表明,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聚居,从事渔猎和耕耘。后因长江、汉水带来的泥沙沉积,古云梦泽湖泊群逐渐消褪为独立的小湖,东湖和西湖就是其中较大的两个。

位于汉江、府河和澴河下游的东西湖境域内,湖泊星罗棋布,水道沟渠纵横。洪水一来,即成泽国,只余少数丘陵、岗地露出水面。洪水退后,满目疮夷、芦苇丛生、钉螺遍布,成为十年九不收、血吸虫病流行的荒湖疫区,湖区人口一直零落萎缩,人民苦于水灾之祸日久,早有筑堤治水的迫切愿望。

围垦勘察与设计

为御水患,不屈的湖区人民常年与自然抗争。历经磨难之下,民间屡有围垸造田之举,先后修建了长乐垸、中墩堤垸、长安垸、义和同兴垸、三堡垸、自新垸等堤垸,湖区人民靠着这些零散垸田勉强延续着生存。但这些堤垸规模小,保护的田地少,且经常在洪水来袭时被水浸袭或冲毁,难以形成护佑民生的稳定安全的屏障。历史上,为解决这些问题,从清乾隆年间到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先后十多次组织围堤修垸,虽有成绩,但或因资金困扰,或因决心不坚,或因漠视民生,终归失败。

可以说,东西湖早期历史,就是一部饱受洪水瘟疫之害的血泪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不懈斗争的苦难史。苦难与辛酸的经历给东西湖人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激发起他们屡败屡战的勇气。

(二)深谋远虑:多方论证的科学围垦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湖区人民生活,迅速将治理水患和消灭血吸虫病提上议事日程。

围垦工程,科学先行。1950年8月,中南军政委员会责成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江委”)查勘东西湖地区。正是在勘测、调查往来文件里,“东西湖”这一地理名称开始出现,并最终定名[2]。1952到1956年间,长江委等单位先后多次组队查勘,建立基础数据系统,先后编制出《东西湖蓄洪垦殖意见书》(1952)、《东西湖蓄洪垦殖计划任务书》(1953)、《东西湖蓄洪排渍工程查勘报告》(1955)等,为围垦奠定了科学基础。1956年3月,武汉市水利局会同长江委、省水利厅等单位,对东西湖进行了详细查勘,一致认为湖区围垦后,有无限发展前途,建议将“东西湖蓄洪垦殖工程”改为“东西湖垦殖区防洪排渍工程”,去掉“蓄洪”,代之以“防洪排渍”,表述微调的背后是围垦功能定位的巨大变化。

1956年10月,东西湖围垦工程获国务院批准,并被列入国家“二五”计划。11月,湖北省东西湖围垦工程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围垦筹委会”)成立。12月,围垦筹委会办公室抽调干部、工程技术人员160余人,组成地形测量队和综合勘查组,深入荒湖,进行踏勘和测量,完成各类规划设计,向中央和省报送了《东西湖垦殖区防洪排灌工程设计任务书》《东西湖农场建设计划任务书》等报告,同时,对围垦大堤堤顶标高、东西湖大堤堤线设计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论证。至此,勘测论证全部完成,围垦施工蓄势待发。

(三)披星戴月:激情燃烧的围垦施工

1957年10月8日,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召开第三十次全体(扩大)会议,讨论并决定东西湖围垦工程有关问题,明确“勤俭建场、边围堤、边开荒、边建场、边生产”的围垦方针。随后,省市相继成立围垦指挥机构。为保证在洪水到来之前按计划完成围垦工程建设任务,省委、省人委决定调集孝感及黄冈两地区18县民工,并动员组织武汉市机关干部、学生、部队官兵参加义务劳动。

1957年11月14日,3000名义务劳动者请求提前开工,总部研究决定将原定12月1日开工时间,提前到11月15日。11月15日天刚亮,义务劳动者在三金潭两公里长的堤基线上,挖下第一锄,举行奠基礼。随后,各地、县民工迅速开赴工地,施工全面展开。截至11月24日,工地劳动力达6.25万余人。12月中旬,河南开封、商丘7万多民工先后来到工地支援[3],工地人数达12万。1958年春节间,7万多民工打破上级两天半假期的规定,正常出工[4]。春节后,12万大军顶风冒雪,艰苦奋斗,东西湖防洪围堤“于四月上旬基本建成,取得了围堤工程决定性的胜利”[5]。正当围垦工程指挥部筹备举行庆功大会时,部分围堤却发生了沉陷坍塌险情。险工险段达19处之多,总长计2700余米,占新筑围堤的5.3%左右[6]。围垦工程指挥部党委紧急调研,武汉市委和市人委先后调集工人、农民1.2万余人上堤参战,还组织大批拖拉机、抽水泵等施工机械和物资器材支援抢险。“经过两个月的苦战,沉陷情况不再发生。5月底,东西湖围堤工程基本宣告完成”[7]。7月中旬,终于在洪水到来之前,稳定了堤脚,加固了堤身,东西湖大堤全面竣工。在建设堤坝的同时,建设者开展垦荒、建场工作,适时播种粮食和蔬菜,养殖奶牛,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建场、当年收获。8月3日,东西湖围垦工程通过验收[8]。至此,围垦基础工程全部竣工,东西湖和全市人民千百年来的夙愿得以实现。

二、烛照汗青:东西湖围垦精神的丰富内涵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东西湖围垦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顺应民心、纾解民困之举,不仅造就了大片良田沃土,拓展了武汉城市发展空间,而且直接催生了东西湖行政区划,为今天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围垦实践中诞生的艰苦奋斗、崇实拓新、团结协作、乐观勇毅的东西湖围垦精神,进一步丰富了武汉城市精神的内涵,成为东西湖精神最为核心的内容。

(一)艰苦奋斗:东西湖围垦精神的实干底色

吃苦耐劳是东西湖围垦精神的原真,是渡尽劫波的朴素;拼搏奋进是东西湖围垦精神的气质,是绝不低头的担当。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东西湖人不惧困难、奋力拼搏、创造美好生活的底气。

从历史维度来看,东西湖围垦精神记录了历代湖区人民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东西湖围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围垦,而是千百年东西湖人前仆后继艰苦努力的结果。早在五千年前,东西湖就有人类居住。然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只是其美好的一面,洪灾频繁、虫病泛滥则体现了生存之艰。湖区人民曾多次筑堤围垸,但均功亏一篑。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多次勘测谋划,精心组织施工,围垦才取得成功。

从实践维度来看,东西湖围垦精神记录了党领导人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光辉成就,展示了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革命建设豪情。东西湖围垦工程历经勘测设计、围堤施工、排渍灌溉和垦荒建场等4个阶段,从1950年到1958年历时8年,八年风雨,最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荒湖变良田。围堤大会战从1957年11月15日开始[9]到1958年8月3日东西湖围垦工程顺利验收,历时九个半月,施工人员达12万之众,建成53.57公里防洪大堤、两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型排水闸,开挖7.6公里排水总干渠,修筑一道拦河坝和20米宽、44.34公里长的防浪林带,植防浪柳11万株,完成土方1575.7万立方米、混凝土4800多立方米,石料2.45万立方米。工程围垦总面积451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50余万亩(333平方公里),湖泊、水面14万余亩(93平方公里)[10]。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之际,东西湖围垦工程的顺利完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西湖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用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

(二)崇实拓新:东西湖围垦精神的创新特质

脚踏实地是东西湖围垦精神的实践根据,是尊重科学的态度;开拓创新是东西湖围垦精神的价值导向,是拓荒致远的追求。崇实拓新的精神,是东西湖人从荒原中找生机,从绝望中寻希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求变的特质。

从精神谱系来看,东西湖围垦精神体现了武汉精神中的崇实之风。历史上,东西湖围垦多次动议,几度组织施工,但最终难见成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彻底贯彻科学求实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的东西湖围垦工程,虽然具体施工只有9个多月,但是前期准备工作却长达近8年。从1950年开始直至1957年底,武汉市人民政府、长江水利委员会、省市水利部门等多次组织对东西湖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踏勘,全面了解该地域的水文、水利、地貌、气候、土壤、民垸、耕地、农作物、渔业、人口、劳力、病害等情况,结合国家农垦部和湖北省农垦厅提供的有关东西湖的资料和基本情况,先后编制完成《东西湖蓄洪垦殖意见书》《东西湖蓄洪垦殖计划任务书》《汉江下游北岸地区水利综合开发工程轮廓规划书》《东西湖蓄洪排渍工程查勘报告》《东西湖垦殖区防洪排渍工程设计任务书》《湖北省东西湖围垦防洪排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东西湖农场建场计划任务书》等文本。正是由于坚持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围堤施工、排渍灌溉、垦荒建场才能够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东西湖围垦才能取得改天换地的伟大成功,创造出史无前例的人间奇迹。

从精神动力来看,东西湖围垦精神体现了武汉精神中的创新内核。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综观整个围垦,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贯穿全过程,围垦建设者的创新创造贯穿全过程。围垦之初,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就明确“勤俭建场、边围堤、边开荒、边建场、边生产”的围垦方针,用理论创新引领围垦工程。围垦工程总指挥部从组织架构、制度措施、资源调配、施工安排、后勤保障、应急处置等方面统筹谋划,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稳步推进围垦工程建设,采取投资经费包干、定额管理等办法加强激励,最终毕其功于一役,没有再重蹈历代围垦功败垂成的覆辙,这是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东西湖围垦还体现出了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在总结历代围垦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党和政府高举科技大旗,从科学勘测入手,在围垦工程施工前就已经将东西湖的各项数据掌握在手,保证了围垦的成功。此外,在围垦过程中,广大建设者克服工具不足、天气恶劣等各种困难,自己动手创造劳动工具,研究探索科学施工方法,提高了劳动效率,保证了工程进度。指挥部因势利导,对在劳动实践中证明有效的创新创造,在各个工地进行推广,并开展劳动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创新创造热情和劳动干劲。

(三)团结协作:东西湖围垦精神的大局观念

团结一心是东西湖围垦精神的英雄群像,是顾全大局的协奏;相互协作是东西湖围垦精神的力量密码,是集体主义的壮举。团结协作的精神,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相互支援、改天换地豪情壮志的集中表达。

从围堤建场来看,东西湖围垦是多个省区县及社会各阶层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典范。在围堤施工过程中,来自四面八方的干部群众齐聚东西湖,团结协作,共同战斗,相互帮助,书写了一部改天换地的英雄凯歌,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先后参加这一巨大工程的有来自河南省开封、商丘两个专区10多个县的民工7万余人,有湖北孝感、黄冈两专区18个县民工3万余人及武汉地区工人、农民、机关干部、驻军和学生1万余人。围堤结束后,有3万名支援围垦工程的河南等省区县民工落户东西湖转为农场职工,继续参加垦荒建场,成为东西湖建区后的第一代建设者。在垦荒建场之初,东西湖得到了其他省市的大力支援,先后接收北京支援的荷兰种公牛10头和从其他农场调来的苏联C-100拖拉机10台,保证了农牧场生产需要和当年建场、当年收获的目标实现。

(四)乐观勇毅:东西湖围垦精神的人文禀赋

乐观是东西湖围垦精神的底色,是历尽千帆的豁达;勇毅是东西湖围垦精神的基调,是迎难而上的勇气。乐观勇毅的精神,是千百年来东西湖人在与洪水、虫害的搏斗中逐渐沉淀的性格禀赋。

从个体禀赋来看,乐观勇毅精神自围垦而快速凝练并最终成型。历史上,湖区人民逐水草而居,水进我退,水退我垦,收入不稳,苦乐自甘。由于常年遭受水患和血吸虫病困扰,湖区人民形成了乐观豁达、顽强生存的性格特质。实施东西湖围垦后,湖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兄弟省市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战斗精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革命激情和劳动干劲。围垦工地就像一座大熔炉,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岗位的劳动者十万多人汇聚于此,同湖区人民一道围堤造田,“不修好围堤不回家”“夜班赛白班”,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豪情洋溢在每个角落,工地成了展现个体生命光华的试验场,乐观勇毅的精神正是在围垦中相互激荡、淬火成型,从个体描摹上升为集体群像,从散乱个性融合为统一禀赋,最终成为围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社会民风来看,乐观勇毅自围垦而涵育社会并不断丰富。东西湖的得名来自于围垦,围垦给东西湖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东西湖社会民风提供了涵育定型的契机。围垦使东西湖在疆域上定型,在生产上转换,在生活上转型。在围垦施工中,长期以来潜藏于湖区民风中豁达乐观、通达随变的个性被激发出来,并转化为围垦施工中自己动手、建设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和巨大的劳动热情。在共同的劳动中,东西湖人和来自河南省开封、商丘两专区和湖北省孝感、黄冈两专区的民工相互学习,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相互影响。围垦后部分河南和省内黄冈、孝感民工留在了东西湖,他们的移民文化逐渐浸润到东西湖文化之中,进一步丰富了围垦精神的内涵。东西湖是新中国围垦的一面旗帜,是新中国发展的缩影。东西湖因围垦而区域定型后,一路爬坡过坎,不断再攀高峰,逐渐从分散无序的渔业和农业个体生产,发展到集中统一的农牧渔业集体生产,改革开放后又从农场发展到台商经济开发区再到国家级临空港经济开发区。乐观勇毅精神的内涵,伴随着东西湖区的转型发展不断丰富拓展,同时又持续引领着东西湖区域发展不断跃升。

三、发展引领:东西湖围垦精神的当代价值

艰苦奋斗、崇实拓新、团结协作、乐观勇毅的东西湖围垦精神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东西湖精神文明建设高度浓缩的内核,反映了东西湖的发展沿革和演进逻辑,是引领东西湖建设临空港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履行临空发展使命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物质力量的强大,也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东西湖围垦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发展和特定的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种社会因素相互激荡的产物。东西湖围垦精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诞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成熟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随时代发展不断展现出自身所具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东西湖围垦精神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传承,是武汉精神的东西湖宣示,是东西湖人民共同的精神标识,承载着东西湖人民高度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也是东西湖履行临空发展使命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

正是因为东西湖人积极弘扬围垦精神,敢想敢干敢闯,不断追求卓越,东西湖区的发展才能不断跃升,成为武汉全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全国转型发展的试验田。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东西湖建设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崇高使命,成为全国唯一以“临空港”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2016年,中央网信办支持武汉开展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建设,临空港区开始打造国内唯一的“网络安全学院+创新产业谷”基地,“中国网谷”宏伟蓝图浮出地表。建设临空港区和“中国网谷”,是东西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机遇,是助力武汉扛起“一主引领”的政治担当,是推动“大武汉”迈向“强武汉”的全新探索。

不忘历史,重启新征。从农垦起步到倚台商积累,到临空腾飞网谷转型再度创业,从国有农场到工业新区再到现代都市,一次又一次勇攀高峰,东西湖屡创发展奇迹,成为新中国围垦事业发展的缩影和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篇章。伟大实践是围垦精神的源头活水,不断开拓是围垦精神的日新篇章。

12月7日,浙江省自然资源系统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演讲比赛在杭州举行。本次比赛以“颂改革辉煌立使命担当”为主题,围绕改革开放40年、“八八战略”实施15年以来,亲历、亲见、亲闻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成功实践和经验启示,生动形象地讲述自然资源改革发展的新变化新成就,反映浙江省自然资源部门勇当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为实现 “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黄志平,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马奇,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巡视员潘俊国出席活动。

国家赋予东西湖区建设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使命,这是东西湖人的无上光荣。要全力争创全国一流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种好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试验田,组织实施好新时代“围垦”工程,就必须依托临空产业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优势,着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大临空工业板块,就必须继续发扬围垦精神,艰苦奋斗,敢于创造,在新时代大潮中努力拓荒致远,在攻坚克难中创造更多属于东西湖人的围垦故事,并不断创造和丰富围垦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架客机从东西湖区的金银湖上空掠过

(二)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迫切需要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区同样需要有城区精神,城区精神彰显着城区的特色风貌。结合自身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区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围垦是东西湖诞生的初始基点。东西湖从农垦起步,勤俭建场;倚台商积累,产业转型;凭临空腾飞,高速发展。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期,承载建设临空港区和中国网谷的历史使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在围垦实践中淬炼、在建场建区后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东西湖围垦精神,无疑将继续在推进东西湖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提供重要价值引领。

从“围垦造田”到“临空发展”,东西湖发展模式正成为武汉新城区发展的样板。总结围垦精神,就是不忘来路不忘根,也是塑造形象塑造人。铭记围垦历史,以东西湖围垦精神为支撑力量,激发干部群众抢抓历史机遇,坚持艰苦创业与崇实拓新相结合,发扬团结协作的干劲,亮出乐观勇毅的秉性,切实扛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给全国立标杆、做示范。

围垦精神是东西湖发展的逻辑起点,体现了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和荣誉感,包含了大气量、深度量和正能量。东西湖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塑造对外窗口形象,争创武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国家临空经济发展的范例,必须将围垦精神转化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东西湖围垦精神要与时俱进兼容并包,成为把握时代脉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成为向世界展示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武汉窗口,成为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武汉标志。立样板而不固守,做示范而不保守,打破思想痼疾,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治理水平,只有这样,东西湖才能打好“临空发展”牌,用好“中国网谷”牌,成为最能代表武汉扩大开放形象的首善之区,成为最能体现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活力新区。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1]。东西湖围垦精神是东西湖辉煌发展史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继承和发展了党的革命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是东西湖高质量发展的精神钙片。

东西湖围垦精神是开展“四史”教育的鲜活教材。东西湖围垦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怕困难、团结协作、改造自然的成功范例,围垦精神是在这一伟大实践中产生的精神文明成果。众所周知,东西湖境域有很长的围垦史,但多以失败告终。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的力量,东西湖围垦才能取得完全的成功。东西湖围垦的成功再次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围垦后东西湖区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再次表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东西湖围垦精神的形成、丰富与发展,与东西湖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是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生动地方教材。

东西湖围垦精神是学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生动素材。围垦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划人与自然的边界,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围垦,使东西湖人民解除了千百年来的洪水威胁和血吸虫病害,极大改善了民生,也为武汉这座特大城市建设了一个稳定的重要副食品基地,适应了城市发展需要。改革开放以后,东西湖人民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手抓,建设了金银湖湿地公园等生态设施,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进入新时代,东西湖人民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治理,建设园博园,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围垦建区60多年来,东西湖从荒湖到良田、从国营农场到开发园区,从台商投资区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再到全国唯一以“临空港”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如今又迈上建设“中国网谷”的辉煌历程。从食品、机电、物流三大产业引领,到芯、屏、智、网、新“五朵金花”争相绽放,临空港奋力托举武汉的“芯”希望,撬动全国的“数据心脏”,打造世界级的产业基地。东西湖区华丽蝶变的历史,就是新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武汉现代化的鲜活乡土教材。

(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东西湖围垦精神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反过来又将推动东西湖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区域发展的伟大实践。60多年来,东西湖人弘扬艰苦奋斗、崇实拓新、团结协作、乐观勇毅的精神,从围垦建场起步,不断探索创新,闯出了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获得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这些经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延展了内陆城区扩大开放闯新路的空间。

过去的60多年,东西湖从荒湖坦露到繁华美丽,从民生凋敝到安居乐业,从乡野古板到现代时尚,迅速从一个阡陌纵横的农场,发展成武汉西部地区最具现代化气息的新城。从建成新中国最大城市近郊农场,到建设享有“楚天第一路”美誉的金山大道,到跻身首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名单,到全国唯一以“临空港”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再到未来的“中国网谷”,东西湖不断创新求变,不断创造发展奇迹。全区户籍人口从1958年建场初期仅有6.88万人,增加到2019年末的35.50万人,常住人口则达到60.13万人;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70.1704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是1995年19.1亿元的70多倍,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市前列;全区工业总产值从1970年的762万元,迅速增加到2020年的162517万元,增加210多倍,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入学率达100%,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0%以上,等等。一系列鲜亮数据的背后,是东西湖人弘扬践行围垦精神,以实际行动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区,变成为先进的新城区,努力创造经济社会发展“东西湖样本”的壮志豪情。

东西湖围垦精神进一步丰富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的内涵,其所蕴含的艰苦奋斗、崇实拓新、团结协作、乐观勇毅的精神要素,与今天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主题高度契合,是东西湖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力量源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东西湖进入第二个百年和“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仍要趟深水涉险滩,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改进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质量,进一步满足老百姓美好生活需要,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发扬围垦精神,强化忧患意识,以敢闯敢试敢干的劲头闯关夺隘。

“十四五”时期是东西湖区高标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网谷”的关键时期。要构建“一谷引领、两轴驱动、三带协同”空间发展格局,以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为核心,实现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发展;以临空港大道和金山大道城市发展“黄金十字轴”为支撑,打造产业、服务、品质协同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引擎;以滨江风貌示范带、产城融合示范带、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功能清晰、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全力争创全国一流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当湖北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争做武汉产城融合样板区,为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作出东西湖贡献,就必须大力弘扬东西湖围垦精神,以围垦精神链接历史、观照现在、引领未来,不断丰富围垦精神的时代内涵,使围垦精神成为全区干部群众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铆定发展之志的源头活水,成为促进东西湖生产、生活、生态高质量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

注释:

[1]《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闭幕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中国人大网,2018年3月21日,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syxw/2018-03/21/content_2052254.htm。

[2]有关“东西湖”的得名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说法,毕拙在《东西湖地名的由来与沿革》(见武汉市东西湖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东西湖文史资料》(第一辑),政协武汉市东西湖区文史委1989年10月)一文中提到,东湖(又名绿野湖)、西湖(又名桑台湖)这两个分布东西的大湖之间有一条长约6公里的径河相通,才命名为“东西湖”。

[3]据1957年12月24日《围垦生活》转载长江日报社论《加强团结,战胜困难,保证在明年三月底以前完成围垦工作》一文披露,“这次河南党、政领导上动员组织了十多万农民兄弟来支援本省的农业建设,而直接支援东、西湖围垦的便达七万多人。”

[4]姚家晃:《在愉快的劳动中度过春节 堤上七万民工已全部出工》,《围垦生活》1958年2月25日,第1版。

[5]《庆祝围堤工程顺利完工》,湖北省东西湖围垦工程政治部编辑室编:《庆祝围垦工程竣工专刊》1958年5月7日,第01版。

[6]武汉市东西湖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西湖区简志》,武汉出版社2012年8月,第39页。

[7]贾正群:《难忘的东西湖围垦工程》,《武汉文史资料》2012年第1期。关于竣工时间,因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略有不同,刘惠农在《中央领导关心东西湖围垦》(《武汉文史资料》2008年第2期)一文中说,“从1957年11月15日破土动工, 到1958年4月10日基本建成, 历时4个多月,克服了严冬与荒原上的种种困难, 胜利完成了中央批准兴建的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任务。”

[8]武汉市东西湖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西湖区简志》,武汉出版社,2012年8月,第40页。

[9]有关开工的时间,贾正群在《难忘的东西湖围垦工程》(见《武汉文史资料》2012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1957年11月20日后,民工开始上堤,至12月12日全面开工”。武汉市东西湖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东西湖区简志》(武汉出版社2012年8月)中则明确提到11月15日开工。蒋方淮在《难忘的东西湖围垦生活》(《武汉文史资料》2010年第8期)中也提及11月15日开工。

[10]武汉市东西湖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西湖区简志》,武汉出版社,2012年8月,第40、41页。

[11]公方彬:《把精神大厦建设突出出来——习近平强调思想建设的几层内涵》,《人民论坛》2014年01上。

猜你喜欢

精神发展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拿出精神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