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师同文馆与中国近代化教育

2021-10-13王曰美

黑龙江史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京师学堂教育

刘 萌 王曰美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数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动荡变局,开明的官僚人士为解决内外交困的局面,掀起了洋务运动。1862年,为洋务派培养大量翻译人才、外交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创建,开启了创办新式学校的先河,“和其他几个新式组织一起,启动了晚清组织专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并构成了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促进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一、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英先后进行了两次鸦片战争,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国内诸多先进人士纷纷提出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清政府也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及培养外交人才的重要性,加之当时西方列强急于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京师同文馆得以建立。

(一)舆论压力

清朝后期,社会动荡,统治者专制,加之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经历了1840年和1856年两次重大战役,使得清政府变得不堪一击。中国应该怎样维持昔日的独立自主,成为其面对的重要问题。不少士大夫开始主张团结一致,抵御外辱,学习西方,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早期,便有诸多先进人士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林则徐被称作中国首位开始认识世界的先进人士,他最早认识到对外交往的重要性和中西在经济、军事实力方面的差异,并成立机构,了解西方大事,翻译西方书籍。在此之后,魏源整理编写《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了解西方国家的国情。姚莹在考察西藏后写成《康輶纪行》,该著作也要求当时的人们及时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技术。

经历了中英鸦片战争后,士大夫们更加坚定了学习西方知识的想法。其中较为出名的为郭嵩焘,他曾建议清政府培养翻译人才,认为“人才国势关系本原大计”,并建议“宜先就通商口岸开设学馆,求为征实之用”。1860年,恭亲王奕䜣等人,也向朝廷提出学习西方国家语言的主张。除此之外,王韬、郑观应等人也纷纷提出诸多主张,“师所长,夺所恃,消桀骜于无形,著振兴之有象”,要求学习西方,重视西方语言。正是由于诸多先进人士的主张,使清政府面临巨大舆论压力,京师同文馆便由此产生。

(二)现实需求

1856年爆发鸦片战争,皇帝将外交事宜交予奕䜣处理。在谈判期间,因当时国内外交人才的缺失以及对国际交往认识的局限性,所以具体的翻译事宜主要由西方国家负责,这样便使得中国的外交受到较多的牵制。这次的谈判经历,使奕䜣深深地意识到专业翻译人才在外交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故上《奏设同文馆折》:“臣等伏思欲悉各国情况,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资聘请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奏折内容中,可以看出大臣们希望学习西方知识,认清他国形势,培养外交翻译人才。

1858年,由于英法两国的逼迫,中国签署了《天津条约》。在条约中明确标明:在条约签订的三年期间,中英或中法之间的条款着重使用英语或法文,中文仅起辅助功能,3年以后,要求只使用英语和法语,不再用中文,“自今以后,凡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为正义”。而在当时,中国的大多要员并不会英语和法语。所以,为了适应外交局面,挽救清政府的统治,挽救民族的危机,培养外交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三)列强渗入

在1840年之后,清政府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一步一步丧失。不仅在政治方面不再独立自主,在经济方面,能够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小农经济也逐渐趋于瓦解。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后,也想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宣传西方理念,这时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同文馆,这对西方各国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契机。而当时,朝廷统治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创办京师同文馆所需的巨额费用清廷根本无力承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动用海关部分开支予以支持,其他国家通过贷款援助进行渗入。

京师同文馆需要诸多精通西学的人士传授西方知识,翻译西方著作,以此来培育一大批中国自己的翻译人才、外交人才、科技人才,当时西方各国为了文化渗入,纷纷派遣洋教习任教,在客观上促使京师同文馆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

二、京师同文馆的教育举措

京师同文馆贯穿着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教育内容,打破了当时落后腐朽的教育制度,开启了近代教育的先河。

(一)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

1.教育思想。京师同文馆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以国学为主,西学为辅。这一思想开始是由张之洞提及的,其实质是为清廷服务。京师同文馆后来专门设置了研究天体和算数的机构,这样能够使学员更好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馆里的学员多是八旗子弟,从小便接受儒家传统思想,他们的文学底蕴已经很高了,但是同文馆仍要求学员继续深究汉语,精通之后再掌握其他语言,而且中文课的安排远比英文课多很多。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里,京师同文馆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着国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教育理念,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培养为清朝服务的官员。

2.培养目标。同文馆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出能够学以致用,真正有真才实学、为社会服务的人,而不是只会背诵四书五经和纸上谈兵的文人。京师同文馆培养出了诸多这样的人才,毕业后首次任职中,91人里其中有27人从事行政和军事工作,4人任职教育部门,其他部门20人。1898年的学员任职情况,也多是教育领域和军械部门居多。由以上材料可以体现出,先进的青年人士主要从事行政教育以及军械武备方面的工作,从而说明同文馆的洋务教育有了相当大的成效。也正因为同文馆的培养目标是培育有真才实学的人,故而使清政府的新式教学领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和手段

1.教学内容。就教学的各个方面而言,在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思想指引下,同文馆中要求学习西方知识的内容比国学要多,这充分体现了西方知识的学习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因此西学理念已经在学生们的心中形成了一定的知识框架和逻辑体系,这就使学生们逐渐摒弃固有的落后思想,接受新的知识,可以说是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快速转变。

京师同文馆作为第一个教育机构和翻译机构,它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从而使西学得以流传至中国。西方文化最初输入的渠道主要来自官方、教会、民间。从同文馆的八年和五年的课程规划中,便可以看出其学习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体现了其真正的实用价值。

八年制课程规划与五年制课程规划表格[6]

2.教学手段。就教学手段而言,京师同文馆以班级授课制度而闻名,这种授课制度和之前的个别授课制有很大的不同,并且会锻炼学员的实际训练能力。通过班级授课制度不仅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而且可以使班集体更加团结一心,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这种制度使学生们积极配合,改变了以前独自学习和钻研的情况,培养了以前所缺少的团结精神。

除此之外,“查日本同洲临近,交涉日频,亟应添设东文学馆,以备异日翻译之选”,京师同文馆还专门组织人员组成翻译机构,成员们主要负责翻译各种不同类别的公报和一些书籍,其间学员们的水平有了飞速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了与西方国家的交往。诚如毕乃德所言:“同文馆重要活动之一,即在中译西书。……各种应用书籍都有译本,有万国公法与外交、富国、地理、化学、解剖、生理等门。多数译本,都系馆中印局自行印刷,免费编送国内官员。上面说过,八年毕业诸生,最末两年都须译书,而留馆学生也讲求翻译书籍。无论教习学生,译书有成的,均有奖励;1885年11月有两位教习升授官职,一半就是译书甚多之故。”另外,京师同文馆还要求学员们成立翻译口译机构,如果总理衙门有需要,随时听候差遣。在中国与外国交涉时,学员们要求在现场进行翻译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员们的学习西方语言的能力。

(三)教师资源和学生来源

1.教师资源。同文馆在学习西方知识和技术领域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离不开良好的师资。同文馆老师有正副之分,相当于现在的讲师和助教。教师的来源有三个途径。

聘请外国人。如美国人丁韪良,他主要担任关于国际间事务的职务,后来又从事有关数学方面的讲授;法国人毕利干为化学教习。诸如此类的外国人士都相继担任教习,以便中国人更好地了解西方知识和科学技术。

聘请国内学者。请学术界中的知名人士李善兰担任重要职务,后来又派其到京师同文馆担任数学方面的讲师。由优秀教师担任职务,向学员传授先进理念。

留用优秀毕业者。京师同文馆会把每次上学期间表现突出的学者,留在学堂从事相关学习职务。比如首批算学表现突出的学者杜法孟、席淦等人,在毕业后都留在学堂担任数学讲师,为我国的数学培养了诸多优秀人才。胡玉麟、陈寿田也因为表现卓越,毕业后在学堂担任助教。

2.学生来源。学员初期主要来自满汉人士,而且要求是13-14岁的青少年。“并于八旗中挑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岁以下者各四五人,俾资学习”。后来稍有改动,要求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也不再要求必须是八旗子弟。“应由满、蒙、汉闲散内,择其资质聪慧、现习清文、年在十五岁上下者,每旗各保送二三名,由臣等酌情录取”。除此之外,也有来自其他著名学堂里的杰出人士。之后因为要学习西方多种语言,对考生的年龄,身份要求也被放宽,所以来京师同文馆学习的人数相比之前多很多。

(四)学科安排和考试制度

1.学科安排。学校设立的初衷便是为清廷培育精通西方语言的人,因此在学科安排上充分围绕西方知识和技术展开。

化学学科的设置。1866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推荐法国人毕利干教授化学学科,他于1866年来华任同文馆化学以及天文教习,并在同文馆教化学二十五年,编写了《化学指南》,对中国化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867年,毕利干设立了研究化学的场地,以便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

算学、天文课。1869年中国学者李善兰担任算学馆的第一个教习。他“撰《则古昔斋算学》十三种二十四卷;《考学根法》一卷。创尖锥术,对三角函数与对数的幂级数展开式、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等的研究,达到很高的标准。翻译《几何原本》十三卷……”。入馆后,他将外国天文、算学教科书翻译过来,用来教学。此后,他又将数学这一学科分成几门连贯的科目,并根据内容难易程度,分年分期讲授。这种以数学为基础教材,循序渐进,分阶段授课,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第一次。馆内设有观测天体场地和试验场所,新的宿舍也逐渐建成。

翻译学科的特色是注重实际应用,难度适当、安排恰当。翻译学科主要是第二学年学习,一直到最后一个学期为止。在开始学习期间主要是重译部分字词,随后的学期是重译语句,接下来主要负责的是公函,最后便是着重通译书籍,这一课程安排得十分合理,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在京师同文馆中,成立了专门的译书、印刷机构,使学员们真正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京师同文馆的优秀毕业生,从事翻译官、教习,按要求完成朝廷的任务。从事翻译不仅需要学员拥有较好的文学素养,而且需要他们有渊博的文化体系。因此从一开始京师同文馆就对学员的中西语言进行训练。学堂还成立了相关的地理以及相关的社会学科来丰富学员的知识体系。

此后,馆内又陆续增开医术研究、生物、地理、物化、历史等课程,学员研究科学实验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且丰富了业余生活。

2.考试制度。为了进一步培养人才,京师同文馆有具体的考试典章条例,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京师同文馆的招生考试。同文馆的学员大概有以下类别:第一点是在朝廷要员的后代里挑取年纪大概在15-20岁的青少年,他们需要有丰富的学识和聪明的头脑。其次是在考试中成绩突出的门生,比如在1867年,便在考试中选拔出30名,最终留下10名。在后来的招收学员中,一些界限逐渐模糊化,“招取满汉举人及恩、拔、副、岁、优贡,汉文业已通顺,年在二十岁以外者……赴臣衙门考试,并准令前项正途出身五品以下的满汉各官”。最后是由其他学堂里直接推举来的表现突出的学员。此外,也会招收朝廷要员、讲师推荐或者其他馆中举荐的优秀成员。从中可以得出,对学员的要求正在不断改进,比如不再有种族歧视,满汉皆可,对学员的年纪界定也越来越放松。

(2)同文馆的考试类别。“京师同文馆的考试分月课、季考、岁试和大考。月课于每月初一举行,教习出题,批卷,然后将学生成绩‘分别等第注册备考’。季考于二、五、八、十一月初一举行,试卷需‘呈堂裁定,始行注册’。月课、季考各两天,由提调、总教习监场。岁试每年十月举行,共三天,堂宪监场。大考每三年举行一次,由总理衙门执行。考试后,‘优者保升官阶,次则记优留馆,劣者除名’”。同文馆的考试类别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每月初试,即在每个月刚开始的第一天安排考试;二是按月考察,会每隔几个月安排一次;三是岁试,十月份的时候会有面试;四是期考,平均3年期限考试一场,考试后优秀者,可以做七八九品等官,其他人可以继续在馆内学习。从出题安排上看,侧重对学员掌握的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考查。后来由于科目和教程安排的不断改进,期考又补充了其他相关科目的考查。例如在1886年考试中,数学推算、逻辑推理、地理历史每门分别会有相应的问答题,其中语言知识有7道问答,条例有5道问答,医术知识12道问答,题目的类别分别包含简答、阐述、推理,并偏重于对外交、国家大事以及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体现了清政府培育真才实学、经世致用人才的这一理念,要求学员真正为社会谋实事。

(3)京师同文馆的考查内容。因为同文馆最初的目的主要就是培育诸多能够积极与外国人沟通、平等相处,并且有丰富的社交能力、精通西方先进知识的人士,所以,考查应采取多种角度进行。有初试、复试。有关西方科学知识方面的科目,如天体、地理、机械、算术等等。在初试、复试的同时,还会考察动手实践能力。

(4)京师同文馆的考试制度。同文馆的规章制度特别严格,学校把对门生的考查结果与赏罚制度捆绑在一起。对期中考试表现突出的学员进行公开嘉奖,但是不合格的学员结合日常的行为举止,会依据制定的标准进行惩罚,如果情节严重者可能会退学。“今拟岁、季考均酌定奖赏数目,以资鼓励。岁考一等,每馆二名,每名四两;二等三名,每名二两。季考一等二名,每名三两;二等三名,每名一两五钱。岁、季考等第,由臣等阅定月课等第,由提调官酌定,分别注册存查”。这种制度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制度,可以更好地鼓励学员努力学习,保持进步。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曾纪泽在负责同文馆具体事宜时,便在给清廷的上奏章程里,对岁考和期考的赏罚制度做了明确的规定,也赞同用赏银的办法来鼓励学员勤奋学习,当时他还将在同文馆中的天资平庸、好吃懒做的十多个学员予以劝退。

三、京师同文馆对近代教育的影响

京师同文馆在成立期间,不仅培养了大量翻译人才、外交专业人才、技术人员,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而且掀起了创办学校的浪潮,因此它的建立对近代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培养人才

1.翻译人才。一开始在成立同文馆时就有明确的条款,学员不仅应该完成平时的上课安排,而且也应该负责阐述西方的部分小报和书籍,如有需要则出国任职。在当时使节出使外国,都会有同文馆学生在侧,担任翻译。“各国会晤,应派熟悉该国语言之同文馆翻译官及学生等一二人,在旁静听,以免洋员翻译当差”,同治五年总税务司赫德请假回国,走时建议中国派使臣到欧洲去考察各国的情况。总理衙门派斌椿考察,还派了学堂的几个表现突出的学员,这是第一次有学员出国。1869年蒲安臣代表中国前往考察,其中有学员六人担任翻译。后来崇厚前往法国,有两名学员参与其中。1876年郭嵩焘被任命为国内首位驻英外交的代表。之后,中国相继在其他国家设立使馆,并由相应的学员充当翻译,他们由于经常从事翻译工作,后来成为著名的翻译家。可以说,京师同文馆在成立期间,培养了大量翻译人才。

2.外交官。1888年,同文馆便安排学员担任国外各领事馆的秘书。1896年,有从事外总领事及代办人员。从京师同文馆毕业后,便可以充当翻译驻国公使。“据统计,同文馆早期毕业生中,从当翻译到驻外公使,其后闻名于世的外交官员共有28人。如周自齐、胡维德、陆微祥、汪荣宝、庆常、荫昌、萨荫图、齐如山、左秉隆等名人,都曾经就读于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派遣使者的情况中,1907年出使日本一人,出使英国一人,出使法国一人,出使德国一人。

3.技术人员。较为出色的有蔡锡勇以及肖开泰。四川学员肖开泰潜心钻研机械制作,甲午战争失败后,他制造各种机械,比如制镜,可以在十丈之远焚烧小物件,烧烤鸡鸭猪肉,并且广为流传。制造的木器,也是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制造盐井起水机,被后人广泛借鉴,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诸多技术,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福建学员蔡锡勇因为跟随陈兰彬出使美国,被当时美国的速记法深深吸引,后来潜心钻研,完成史学界首部迅速识字的作品——《传音快字》。“以授儿辈,数日悉能通晓,即以此法传信往来,幼子八龄,亦能以言自达。以此推之,欲习此者,不过旬月之功。贯通之后,得以其余力暇日,习诸要务”,所以他所创制的速记法后来得以推广。蔡锡勇不但在速记上有所成就,同时还帮助张之洞在湖北兴办许多新式企业,如汉阳机械局,证明他是同文馆毕业生中著名的实业救国家之一。

(二)传播西方文化

近代中国最早的译书机构,是1839年由林则徐成立的,最开始只是重译西方的一些小报。随后是1843年由英国人麦都思等人成立的墨海书馆。然后是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下属的通译期刊书籍的机构。这些机构主要负责阐释西方书籍。 1888年强学书局成立,当时我国大部分先进人士多是依靠翻译的书籍来认识和了解西方的。京师同文馆着重培育学员阐释西方书籍的水平,其中讲师和学员一起开展译书方面的工作。作为主要培育外交官和翻译官的第一所学堂,同文馆不但为清政府处理与他国事务信件等材料,而且也会负责阐释一些西方的小报和书刊,负责相关事宜。“据统计,京师同文馆师生翻译的西书共有数十种,重要的译书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的《万国公法》和《格致入门》,法国人毕利干译的《法国律例》和《化学指南》《化学阐原》,汪风藻译的《新加坡律例》《英文举隅》和《富国策》,联芳与庆常译的《公法会通》,德贞译的《全体通考》,卫三畏和学生译的《天学发轫》,俄文馆学生译的《俄国史略》等”。馆内要求学员日常上课完成后,也应该从事翻译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员学习西方语言和知识的兴趣更加浓厚,而且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了上课活动的正常运作。除此之外,同文馆中有不少学生曾担任江南制造局等处的翻译委员,以及各地洋学堂教习总办,为我国培育了诸多杰出人士,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传播。

(三)创办新型学校

“无论是其教学理念、培养课程、学生出路,京师同文馆是国人第一次真正抱着向西方学习的态度所建立的洋务新式学堂。它对近代教育发展所起到的示范性效果而言具有标志性意义”,京师同文馆从成立开始便注重学习西方的各国语言,可以说我国成立的大部分的学习西方语言的学堂,都是在京师同文馆的基础上产生的。清政府刚开始并没有攻读外国语言的学校,在当时也没有主要攻读的外国优秀知识和先进技术的主要书院。后来在同文馆的动员下,诸多的省份先后创立了一批以西方语言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武备学堂和技术院所,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天津军医学堂、湖北的武备学堂。较为突出的有上海江南制造局的机器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和上海电报学堂等等。这些学堂的创立,不仅有助于学习外国科学知识,而且为我国培育了诸多杰出的人才。

(四)促进新型教育

同文馆是我国新型教育的第一步,是我国教育革新的开始。在鸦片战争之前,就有学习西方的课程,但是都没有显著效果,直到京师同文馆成立。所以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是对我国封建教育的重大革新。“是中国新教育的胚胎,是中国新教育的先锋队。有了同文馆,中国的学生才正式接受西洋的语言文字和各种的新科学。此后中国的教育,一步一步地走向新的途径了”。它是最早设立的近代教育机构,对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先进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且在培养优秀实业家方面,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同文馆是中国近代首所翻译学堂和培育外交官的学校,它是中国学生正式接受西方知识和先进技术的肇始,无论其创建之初的动机是怎样的,它在成立之后,进行了诸多的教育举措,这是对落后的旧式教育的一次重大革新,是在积极倡导和推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举措,是对旧式的教育理论的推翻和更新。它使得我国旧式教育理念得以破产,蕴含着我国新型教育的产生。正是因为同文馆的创立,使中国的教学由固守传统儒家思想,到学习外国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转变。同文馆的创建冲破了传统的旧式教育体系,学习了外国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培育了实用型人士,进一步为我国的教学开辟了新道路,促进了我国新型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京师学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清末普及教育的尝试:以京师强迫教育为中心
京杭大运河何以成为经济大动脉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史记》的“藏本”和“传本”去向分析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