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临场感研究
2021-10-13纪燕
纪燕
【摘 要】网络已经成为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配置。但是,网络学习会导致远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隔离感和孤独情绪,进而对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社会临场感是影响网络学习者交互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基于班级QQ群的虚拟学习社区社会临场感密度较高,成员互动频率高,情感需求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班级凝聚力得以提升。
【关键词】英语学习者 QQ群 社会临场感 互动响应 情感响应 凝聚响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3.003
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现代教学手段。虚拟教育社区把传统学习社区中协作和互利的过程置于虚拟的社会情境之中,使这类虚拟教育社区融合了社交网络的优点。大学英语课程不但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构建课外虚拟学习社区。
但是,网络学习会导致远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隔离感和孤独情绪,对远程学习的效率和成效产生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社会临场感是影响远程学习者网上交互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社会临场感可以增加学习者交流的时间,提高交流的水平,加深交流的深度。目前国内对利用即时通讯软件构建大学英语课外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尝试对基于班级QQ群的虚拟学习社区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分析QQ群的社会临场感及其呈现方式,以期对大学英语课外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提供借鉴。
一、社会临场感
社会临场感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Short(1976)等人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社会临场感是指在利用媒体进行沟通过程中,一个人被视为“真实的人” 的程度及与他人联系的感知程度。社会临场感反映出个人在网络空间的存在状态,是网络学习者在线学习情况考量指标之一。Garrison(2000)等测量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认知存在、社会存在和教学存在三个核心要素。Rourke(2001)等构建了内容分析的编码模板,对异步文本交互环境下社会临场感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罗素认为,在线学习社区是一个采用某些技术手段来协调其成员和集体在学习方面需要的组织。为了探索如何利用网络即时通信软件构建大学英语课外虚拟学习社区,笔者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为大学英语和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提供借鉴。
(二)研究问题
为了探索QQ群能否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补充手段,本研究设计了如下两个研究问题:
1.在班级QQ群的虚拟学习社区,学生的社会临场感总体状态如何?
2.学生的社会临场感在互动响应、情感响应和凝聚响应方面呈现怎样的特征?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江苏某高校大二英语班,是分级教学的四级班,共59名学生,基本是参加两次四级考试后仍未通过的学生,该班学生全部加入班级QQ群。
(四)研究工具
Rourke等编写了内容分析的编码模板评估社会临场感,但并不完全适用于QQ群。结合QQ群的特点,笔者对Rourke编码的几项标记指标进行了调整。
情感类:情感表达(如表达高兴、喜欢、快乐、难过、沮丧、厌恶、气馁等情绪)、自我表露(如陈述自身学习或生活中的经历,或自己的確点不足等)、自我激励(如使用鼓励性的语音,增强自身学习或生活的动力)、图文符号(如使用图片符号替代文字交流)。
互动类:话题持续(如对某一话题持续讨论)、提问/寻求帮助(如向他人提问或寻求某些帮助)、感谢/同意/反对(如对他人或他人观点等表示感谢、同意或是反对)、@(使用@符号引起他人注意)、红包(使用红包引出或继续某话题)。
凝聚类:称呼/昵称(如直接称呼他人姓名或使用他人昵称)、群体称呼(使用如“我们”、“大家”、“同学们”等群体称呼)、问候/打招呼(如向他人问候或者打招呼)、相互激励(如群成员间相互鼓励,缓解他人失望、厌恶、缺乏动力等情绪)、资料分享(如与他人分享学习资料)。
根据调整后的编码,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班级QQ群的聊天记录进行文本语意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在班级QQ群的虚拟学习社区,学生的社会临场感总体状态
笔者共整理出718条聊天记录,总计字数9521字,产生了1040条标记。互动类标记最多(451条,占43%);情感类标记次之(422条,占41%);凝聚类标记最少(167条,占16%)。笔者将研究数据与国内同类研究做了比较,有以下发现:第一,本研究情感类和凝聚类标记比例相对较高;第二,本研究的互动类标记比例相对较低。
基于班级QQ群的虚拟学习社区社会临场感密度较高,有助于满足成员的情感需求,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虚拟学习社区的功能。但是成员间互动不足,作为虚拟学习社区的成员之一,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互动示范,引导成员保持有效交互。
(二)学生的社会临场感在互动响应、情感响应和凝聚响应方面呈现的特征
1.互动类标记分析。
互动类标记有451条,是三个类别中最多的。话题持续(48%)比例最高,感谢/赞扬/同意(17%)、提问/寻求帮助(15%)比例相似,其他几项标记较少,不超过10%。可见,虽然该英语班的学生来自全校近30个专业班级,在加入该英语班之前彼此之间并不认识或者并不熟悉,但是随着英语班级的组成和课程的推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在QQ群内迅速形成虚拟的学习社区,进行交流对话、寻求帮助等互动。
(1)持续交流对某一话题进行深入讨论。话题持续共有216条标记,占互动类总数的48%,是该类目中比例最高的标记。QQ群成员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能够就某个主题进行持续性的讨论,不但有效拓展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有助于群成员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Tu(2001)认为,网络学习环境中社会临场感的增强将增加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持续讨论不仅能够促进成员之间就某一话题进行深入讨论,而且其在虚拟社区的交互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线下课堂教学。
(2)更多的正面情绪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感谢/赞扬/同意等积极性的互动也较多,共有79条标记,占互动类标记17%,而反对标记仅仅占1%。由此基本可以判读,QQ群成员之间在线下课堂和线上QQ群的交流过程中形成了友好的关系,相互认同彼此的观点,对他人的帮助心怀感激。和谐友好的虚拟社区环境有助于群成员更好地借助网络促进英语学习。
(3)通过提问或寻求帮助解决自身困难。提问/寻求帮助一共有66条标记,能够说明QQ群成员之间形成了同伴互助机制,相互帮助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QQ群成员在遇到困惑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会在群里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想要得到的帮助,并且都能够及时得到其他群成员的响应,得到问题的答案或者困难的解决办法。
(4)使用QQ群特有功能增进交流和互动。@和红包是QQ群所特有的功能,这两类标记比例分别占互动类总数7%和3%。@群内某位成员,该成员将会被系统提示“有人@我”,不会因为群内其他聊天记录而错失该消息,能够进一步保证群成员间交互畅通。
在本研究进行期内,该班级QQ群内共发布红包27个,其中14个与本研究相关,纳入了数据计算,占互动类总数的7%。虽然笔者将QQ红包归类到互动类标记,但通过红包这一方式,群成员之间能够更好地实现互动,表达内心情感,感受到班级的凝聚力,实现了在互动、情感和凝聚三个方面的社会临场感。
2.情感类标记分析。
情感类的社会临场感标记共有422条,占所有标记的41%。图文符号比例较高(62%),自我表露(19%)、情感表达(10%)和自我激励(4%)比例相对较低。这说明被研究班级的QQ群成员之间不但在虚拟社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同时还投入了大量的个人情感,正如Garrison等(1999:87-105)认为,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具有从社会和情感上自我投射为真实人的能力。
(1)大量使用图文符号补充文字表达不足之处。图文符号的使用率非常高,共有263条标记,占情感类标记总数62%,是所有标记中数量最多的。在虚拟的QQ群里,为了避免单纯文字表达得不确定和不精准,群成员大量使用图文符号作为文字表达的补充。Gunawardena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使用表情符号,学习者能够弥补在虚拟坏境中缺乏的非语言线索。研究中大量情感符号的使用表明,在真实社会的个体间的远距离在虚拟社会中仍然存在,当文字无法精准地表达所思所想的时候,群成员需要使用情感符号补充文字表达的不足之处,以维持彼此间“礼貌”相处。可见,要将真实社会的远距离转向虚拟社会的近距离并不容易,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通过自我表露舒缓学习压力或供同伴借鉴。自我表露所占比例也相对较高,值得注意的是自我表露出现较多的主题都是与考试相关。可见,在涉及考试的话题时,群成员更加愿意表露自我经历。一方面,群成员有巨大的考试压力,他们期望通过表露个人经历缓解自身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会把和考试相关经历与同伴分享,以期为他人提供借鉴。
3.凝聚类标记分析。
凝聚类标记总数共167条,占标记总数16%。称呼/昵称比例最高(36%),相互激励(25%)次之,群体称呼、问候、资料分享等比例相对较少。Rogers等(2005)认为,学习者因在网上学习小组内的归属和认同知觉而产生沉浸感。这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社会交往对满足人类在不同層次水平上的需要是必要的,尤其是需要归属感、爱和尊重。群成员虽然每周只有二次线下英语课,但是在线上班级群里却可以每天进行交流。QQ群的交流使学生成为一个彼此更熟悉的集体。
(1)使用称呼或昵称增加成员间熟悉度,提升归属感。称呼/昵称是凝聚类标记中比例最高的,有59条标记。群成员之间经常称呼彼此姓名,特别是昵称,能够说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相互激励提升学习信心。相互激励标记共有41条标记,占凝聚类标记总数25%。群成员间虽有相互激励,但有待增强,需要教师增强引导。该班级学生基本都是两次参加四级考试未过,正在准备第三次考试,更加需要相互鼓励,建立通过四级考试的信心。
(3)使用群体称呼提升班级凝聚力。群体称呼标记共有29条,占凝聚类标记总数17%。群成员使用“我们”“大家”“我们班”“筒子们”等表示某一群体统称的称呼方式,说明成员认同自己与他人同属一个集体,在课堂上形成了班级凝聚力,已经延伸到了线上虚拟学习社区,这不但能够加强线上学习社区的凝聚力,也能促进线下课堂的凝聚力。
(4)资料共享,共建互助学习社区。群成员积极上传学习资料,共建网络学习社区。资料分享标记共有19条,占凝聚类标记11%,说明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研究班级的学生会把自己在课后看到的各种与英语学习和四级考试相关的学习资料上传至班级QQ群与大家共享,利用QQ群强大的上传和存储文件功能共同建立班级学习资料库,构建虚拟学习社区,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总体而言,基于班级QQ群的虚拟学习社区成员能够实现有效互动响应、情感响应和凝聚响应。成员通过持续深入讨论、寻求或提供帮助等方式实现有效互动,通过图文符号弥补文本交流不足拉近真实社会个体距离、陈述个人经历缓解压力或提供同伴互助实现情感交流,通过使用称呼、同伴激励促进凝聚力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良好友爱的网络环境,进一步促进了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但是成员在关注他人话语、情感表达、自我激励等方面的临场感相对较弱,教师应该在虚拟学习社区做出参与示范,引导学生增强参与度,提升社会临场感。因此,基于班级QQ群的虚拟学习社区可以作为虚拟学习社区辅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依托QQ群建立大学英语虚拟学习社区,是大学英语课堂有效的辅助方式,有助于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英语在线课程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研究”(课题编号:2018SJA1073)】
參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2]郎非,李雪.微博环境下英语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03):34.
[3]王娜.英语虚拟学习社区社会临场感研究:以沪江网为例[D].镇江:江苏大学,2016.
[4]杨跃等.网络外语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探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6(2):69-70.
[5]Junco R,Heibergert G,Loken E.The effect of Twitter on colleg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grades[J].Journal of Computer - Assisted Learning,2011,27( 2).
[6]Rogers,P.& Lea,M.Social presence in distributed group environments:the role of social identity[J].Behavio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5,24(2).
[7]Rourke L,Anderson T,Garrison D R,Archer W.Assessing social presence in asynchronous,text-based computer conferences[J].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1,F14(3).
[8]Swan,K.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Principles and practices[M].London:Kogan Page,2003.
[9]Tu,C.H.On-line learning migration:from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o social presence theory in a CMC environment[J].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