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报道中常见的六大误区探究
2021-10-12罗芸
摘要:乡村振兴是当前媒体报道的重点。本文对西部某地党报的乡村振兴相关报道进行研究,发现目前此类报道中存在片面认为乡村振兴就是农村区域的发展、对乡村治理领域报道重视度不高、将乡村建设等同于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报道乡村产业时片面重视生产环节、乡村发展报道缺乏对主体的关照、问题探究性报道偏少六大误区。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新闻实践经验,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同仁开展相关报道提供参考,以期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新闻报道质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闻报道;误区;建议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69-03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随着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的完成,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标志着“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1]。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2],乡村振兴已成为继脱贫攻坚后国内各级媒体报道的重点,大量报道聚焦乡村振兴中出现的新气象、新趋势、新面貌。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农村面积较大、农业人口较多、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较重,因此对乡村振兴的报道数量和占比也较东中部地区更多。
本文对西部地区部分省、市党报中有关乡村振兴的报道进行梳理,并以某地党报2021年5月至7月刊发的80篇乡村振兴稿件作为样本进行剖析,其中不少精品力作,但某些报道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须业界加以重视和改进。
一、误区一:片面认为乡村振兴就是农村区域的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主要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乡村是与城镇相对的概念,乡村与城镇相互依存、共生。城镇需要乡村提供大量农产品及工业原料,需要乡村为城镇居民提供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空间载体;乡村则需要通过吸纳来自城镇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实现新的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但如今,部分记者认为,乡村振兴仅仅是对乡村地域内各项事业的振兴,因而经常就乡村论乡村、就“三农”写“三农”,缺乏从宏观角度、以城乡统筹的视角去写稿,最终导致作品高度不足、深度不够、视野不广。
笔者对某地党报2021年5月至7月刊发的涉及乡村振兴的80篇稿件统计后发现,仅有7篇稿件是基于乡村与城镇相互沟通交流的视角来写的,稿件涉及城市资本下乡、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农产品在城市销售受追捧等内容。其余稿件大多是就乡村谈乡村振兴,将稿件发生的区域范围自动锁定在乡村范围、农业范围内。
在策划、采写、编辑乡村振兴相关稿件时,新闻从业者应培育宏观思维,多从城乡统筹、城乡共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如除要思考某一新闻事件给乡村居民产生的影响外,还要考虑其是否也会给城市居民带来影响等。通过多思多想,更加深入地认识城乡协同发展的优势,拓宽报道的范围,让报道更具高度和深度,从而为各地各级决策者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
二、误区二:对乡村治理领域报道重视度不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中,“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二十字总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体现出党和政府要加强乡村地区基层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决心,有利于通过提升基层的治理水平为乡村居民提供更高效的公共服务;有利于从更高水平维护公平与正义、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乡村治理越来越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对乡村治理的范围、内容进行了较明晰的规定,明确指出了乡村治理的方向和阶段性目标。比如,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现代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新闻媒体进行日常乡村治理报道的重点方向。
目前,各地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3],并在全国推广“枫桥经验”,进一步促进乡村基层治理水平提升。但在现阶段的一些报道中,报道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的稿件数量较多、占比较大;关于乡村治理方面的稿件却数量较少、占比较小。在分析某地党报2021年5月至7月的乡村振兴报道时发现,涉及乡村基层治理的稿件只有7篇,仅占样本总数的8.7%。
分析发现,这些报道内容主要涉及对无证采砂船的处理、乡村社区换届选举等某一特定时段和地域发生的动态性的事件,并且大部分报道为简单的工作式报道。其中,有关“新乡贤”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以艺术为纽带团结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等内容,本可以写出鲜活的现场新闻,或将其作为深度报道的素材充分利用,也只是寥寥几笔带过,并未进行深入挖掘,最终呈现的报道缺乏生动细节和深度剖析,过于浅显、平淡。事实上,基层对乡村治理领域稿件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近期,笔者在渝西某街道采访时就被询问是否能介绍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些亮点,如可供基层复制或基层可以延伸的某些典型案例中的先进经验等。
总之,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要树立基層治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的思想,在报道产业经济、区域发展的同时,多留意、挖掘乡村基层治理过程中好的做法和措施,反映乡村基层治理为乡村带来的新变化,源源不断地为各地乡村基层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三、误区三:将乡村建设等同于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2021年1月13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在国新办举行的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布会上阐释,乡村建设不仅包括道路、供水、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乡村物流、住房质量保障等方面,还包括教育、卫生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内部的优化配置,以及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所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等[4]。简单地说,乡村建设囊括了乡村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着力建设和完善这些基础设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地区居民给予关怀与温暖的充分体现。因此,针对乡村建设中有关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内容,也应加以重视,将其纳入报道范围。
但在现阶段的一些报道中,部分新闻从业者将乡村建设等同于对乡村地区的道路、灌溉、饮水、用电、通信等生产设施的建设。这些方面的确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并非是全部内容。如果记者简单地将乡村建设等同于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那在这样片面的认识下写出的报道,将无法让受众了解乡村振兴的全貌。从本文研究的80篇乡村振兴报道样本来看,涉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并不多,约有21篇报道在产业经济、区域发展的报道中提及这一内容,占比不及样本总量的26.5%。并且,在这21篇稿件中,涉及乡村建设的内容也多为道路建设、人畜饮水池及其管网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分别占比85.7%、14.3%、9.5%(部分稿件涉及生产建设的多个方面,因此数据有重叠)。此外,涉及乡村居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多为文化广场的修建,约9篇,占比仅为11.2%。其他方面几乎没有涉及。
对此,新闻从业者应拓宽视野,多将笔触放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类别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针对这些类别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报道,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就是说,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应深入观察、了解乡村振兴中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给居民的新体验。通过报道这些新变化,让受众感受到乡村振兴给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全面提升,同时也让乡村居民感受到党和政府全方位的关心与关怀。
四、误区四:报道乡村产业时片面重视生产环节
产业兴则乡村兴。农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在“三农”工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80篇作为研究样本的报道中,涉及产业经济的报道篇幅最多、占比最大,达59篇,占比73.8%,可谓是乡村振兴报道中的热点、重点。但是,这些报道大多只涉及了产业生产过程的相关环节,如育种、管理、采收等。对加工、运输、品牌创建等生产后续环节的报道仅22篇左右,占比仅为27.5%。从整体看来,乡村振兴报道的产业报道,对乡村产业发展全产业链的关注度不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乡村产业已从追求数量变为追求质量,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5]。为适应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农业主管部门应引导农产品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具体包括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以延长保质期、提升附加值,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通过电商平台实现线上销售,加大高质量供应链的建设,大力推进快递、冷链与冷藏等运输等环节的发展,让农产品卖得更远、卖得更好。
同样,对于党报而言,也应针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相应的报道策划和报道方案调整。我国农业由保障数量供应转向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要求新闻从业者必须站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秉持大农业融合发展的理念,不断拓宽报道领域,从产业发展的新环节中挖掘报道的新角度,基于农产品生产全产业链的视角进行报道。具体来说,新闻从业者要加强学习农业经济理论、与农产品相关的产业化知识,充实理论基础;除持续关注、报道农业生产环节外,要重视对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报道,多关注农产品走出田间后的情况,包括品牌打造、产品营销等方面,确保农产品销得出,且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要加大对反映农村绿色环保的特色加工业、物流保鲜产业、农村电商产业、休闲农业、与生态紧密结合的农村生态旅游、乡村养老产业等新兴业态的报道力度,通过全方位的报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
五、误区五: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关照偏弱
乡村振兴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其中有农民、政府干部、企业家、城市居民等多个主体。在目前的乡村振兴报道中,对干部、企业家等主体的工作反映较多、占比较大,农民却多作为受益者、被发动者出现在报道中,其主观能动性体现不足[6]。并且,部分稿件对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的是较为脸谱化的报道,对农民这一主体的描述缺乏立体感和纵深感。在80篇研究样本中,有49篇报道明确了相关主体,其中将农民作为主体进行报道的仅20篇,篇幅和占比均不高。
内生动力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標任务,“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7];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农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乡村振兴重要的决策者、参与者、推动者。农民群体包括家庭农场经营者、返乡农民工、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等,他们都是乡村振兴报道的主体。
在报道时,新闻从业者要注重对这一群体的关照和刻画,可重点关注和展示具体事件中这一群体所做的决策、开展的行动,以及他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要深入基层,在一线“抓活鱼”,以充满生活气、人情味的新闻稿件充分展现农民群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帮助广大农民树立参与推动乡村振兴的决心和信心,推动他们向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奋进。
六、误区六:问题探究性报道偏少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起步不久,仍属于新生事物。新生事物自然有其蓬勃的生命力,也可能会在发展和推进的过程中面临大量困难和阻碍[8]。党报推出乡村振兴深度报道,有助于各级党委、政府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仔细梳理和客观分析,并就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应之策。目前,乡村振兴报道往往报喜多,剖析问题少。在80篇乡村振兴报道稿件中,深度报道仅10篇,其中对现存问题进行剖析的深度报道仅7篇,占比不足1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新闻从业者担心影响社会稳定,刻意回避问题;另一方面是部分新闻从业者工作理论水平不足,缺乏深入思考、剖析问题的能力,只会写短平快的消息。
时下,增强深度报道的采写能力已成为新闻从业者面临的紧迫一题。具体来说,要多举措提高自身理论素养,让自己成为专家型记者、学者型记者;密切关注乡村居民生活、追踪乡村振兴热点、了解干部群众在工作中的疑惑或困难,及时发现深度报道的线索;在采写时,采取客观、公正的视角反映问题,提出操作性较强的对策,让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感受到党和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心与魄力,从而真正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七、结语
乡村振兴是继脱贫攻坚后党中央实施的又一重大战略,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为乡村振兴鼓与呼的新闻从业者,在乡村振兴宣传报道中应注意避免步入片面认为乡村振兴就是农村区域的发展、对乡村治理领域报道重视度不高、将乡村建设等同于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报道乡村产业时片面重视生产环节、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关照偏弱、问题探究性报道偏少六大较常见的误区;应多深入基层,关注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方方面面;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精品力作,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集体作者.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21-02-26(01).
[2] 新华社.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N].人民日报,2018-09-22(01).
[3] 江南.浙江嘉兴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村里的事,大伙儿一起干[N].人民日报,2018-10-12(09).
[4] 刘春沐阳.国新办发布会介绍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重点“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D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 2021-01/14/content_5579747.htm,2021-01-14.
[5] 戴小河,于文静.从吃得饱到吃得更好更健康——“十三五”时期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盘点[DB/ OL].新华网客户端-新華网官方账号,http://shipin. people.com.cn/n1/2020/1017/c85914-31895554. html,2020-10-17.
[6] 王眷光.关于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思考[J].社会发展研究,2018(1):31-40.
[7] 人民日报评论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论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N].人民日报,2021-01-03(01).
[8] 莫仲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桂海论丛,2018(2):27-31.
作者简介:罗芸(1979—),女,重庆人,硕士,主任记者,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三农”等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