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究
2021-10-12刘艳
摘要:以网络思政课堂为载体,输出爱国思想和政治理论,需要鲜明体现现实逻辑、问题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即掌握学生思想问题和动态,了解现实教育背景和网络生态,主动构建前沿和先进的网络思政课堂。同时,动态优化网络思政教育线上资源库、加强对网络媒体平台教育功能的拓展、做好传统课堂与网络思政的衔接,实现多渠道、多方法、跨平台地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网络思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249-03
一、引言
网络思政,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形式,是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产物。面对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高校需快速转换思维方式和教学观念,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输出相关知识和文化。而网络思政视域下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需要在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国家利益维护、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进行多维度分析,要培育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思想,并能全面增强其爱国能力和动力。可依托网络思政课堂传导爱国主义思想,设计有效策略,构建符合现实逻辑的高效课堂。
二、高校网络思政的主要特点
(一)网络现象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参考要素
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网络现象,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和价值导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当前的网络生态及其影响程度,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网络思政教学模式。网络现象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的参考要素,是由学生娱乐方式和生活习惯促成的。当学生热衷于名人、明星、网络话题的关注和探讨时,教师就必须时刻追踪学生对其产生的新观念和新立场,并以此判断网络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否则,就会导致教学设计与学生认知产生偏离,进而引发教学信息输出端口错位和教学指令失灵。
(二)新媒体成为思政教育的新载体
多种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网络思政教学更多借助新媒体工具完成教学任务,如利用微博和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获取和传播优质的教学内容。新媒体作为新型的思政教育载体,可承载图像、视频、声音、文字等不同类型或格式的信息数据,极大地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2]。
(三)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网络思政以网络为媒介传输教学信息,注重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既定框架下,高校应主动构建愉悦、开放、新颖的网络思政课堂,实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在轻松且严肃的氛围下,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可保持一贯的积极自主的学习行为,进而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文化。而只有奠定好学生的知识文化根基,才能让学生更加理性和科学地爱国。
三、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四重逻辑
(一)现实逻辑
爱国主义教育需贴合我国基本国情,从“固本”到“开元”,应始终重视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3]。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应在网络思政教育中有所延续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简单的文化传承,而是红色基因的代代延续。尤其是在复杂、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高校应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深入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正确道路上,应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逻辑。要实现历史车轮的前进,需要进行文化创新,但更要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高校都应引导学生辩证和正确分析国家历史,这样才符合新形势下网络思政教育的基本逻辑。
(二)价值逻辑
网络思政视域下,面向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时空限制。高校既要稳定发挥传统课堂作为育人主渠道的作用,还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和技术,对教学模式、内容、方法、流程等进行创新和优化。大学生对爱国认知的失位,反映的是思政教育的问题和不足。高校教师不应以个人的主观意识判断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客观诊断教学问题[4],根据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和个性化学习需求,设计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和课程内容。同时,教师要立足学生的价值实现,引导学生平衡好为国奉献和追求自我价值,以网络思政为载体,承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切实体现教书育人的根本价值和意义。要从学生能力、素养、品质、价值观、情感、个人理想等维度,综合思考爱国主义教育。
(三)问题逻辑
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需对不同平台、不同形式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一贯性建立正确的认识,在利用网络思政课堂传授先进政治理论和文化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以行政力量为驱动,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就不能主動深度思考,更不易于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心理,这会大大降低教育质量和效率。因此,高校要以实际的教育问题为导向,对网络思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和完善,利用丰富的教育载体承载优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若根本性的问题不能获得有效改善,那么网络思政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和目标,而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很难获得延续。
(四)实践逻辑
依托网络思政课堂,组织学生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高校要构建完善的线上教育平台。要根据现实反馈和学生个体思想成长情况,合理规划课程安排。教育工作者要以现实教育生态为参照,对大学生的认知进行有效复位。同时,要基于网络思政课堂,促使大学生对现实形成清醒的认识,厚植爱国主义思想。此外,课堂设计、内容课程扩充、功能拓展等都需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爱国,让其知道如何爱国,还要引导其理性爱国、长期爱国,更要让其有能力助力我国实现中国梦。新时代背景下,依托网络思政课堂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需符合实践逻辑,立足国家发展的实际背景,教会学生科学爱国。
四、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思政课堂的构建
(一)动态优化网络思政教育线上资源库
基于网络思政课堂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动态完善和优化网络共享资源库。在借助网络技术和平台延伸教学空间的过程中,要切实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线上资源库的作用,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思想问题,利用微课和慕课为网络思政赋能。既要在形式上加强创新,还要保证教学信息的优质性、深刻性、时代性。例如,将中国理论、中国战略、中华文化、国际政治发展内容等,科学地录入网络共享资源库,结合文化历史方面的优秀影视作品、动画视频等,为学生呈现立体、生动、有趣、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基于优质和海量的线上教育资源库,设计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政课堂。同时,教育工作者需关注学生当下关注的信息内容,提炼优质素材并融入数据库中,用以丰富教学设计。具备趣味性和吸引力的课程内容,是网络思政教学能有序、顺畅开展的关键。而爱国主义教育应切实具备引领性和启发性,真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国家身份认同感。
(二)加强网络媒体平台教育功能的拓展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新载体,教育工作者要对网络媒体平台的功能进行有效的扩展和丰富,既要做好理论知识的传播,还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发展态势的认知。网络媒体平台,不仅是愉悦学生学习心理、丰富知识层次的工具,更是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场所。教师可运用提问艺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政治理论研究等,丰富网络媒体平台的教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应在多维空间、多元的文化氛围中推进,因此,教师需将具有现实映照性的政治文化、国家政策等,巧妙地融入网络思政课堂。这可以极大地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不是口号,高校需培养学生,让其具备以实际行动爱国的能力和意识。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新时代人才需求新标准以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拓展网络媒体平台的教育功能。
(三)做好传统课堂与网络思政的衔接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需体现时代性、实践性、现实性,要符合新时代人才培育的基本逻辑,要将网络技术、新媒体深度融入大学生生活与休闲娱乐活动。高校要想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做好传统课堂与网络思政的衔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价值追求进行引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高校需立足学生职业发展的根本,接地气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体现高等教育与人才培育的合理性、人性化和长远性。若一味凸显爱国需奉献、牺牲的特质,就会加剧大学生心理压力和负重感。高校应构筑轻松、人性、开放的网络思政课堂,从现代视角出发,让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同时,在线下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就目前的国际政治格局及中国崛起进行讨论和辩论,以此为契机,增强大学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依托线上和线下教育渠道,引导学生将爱国情深度融入个人奋斗与成长的各个阶段。
(四)整体和深入推广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资源,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深度渗透和广泛传播。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新教育理念和理论,不能局限在实体空间和课本中,要主动向虚拟空间延伸[5]。教育工作者需根据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有针对性地扩展课程内容,形成匹配度高教学新模式。同时,以网络思政课堂为载体,承载优质的思政理论课和红色资源,并在线上和线下整体和深入推广红色文化。而网络思政课堂的构建,需以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需求为立足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例如,以实际的网络生态为抓手,引导学生认清现实,让其能对网络极端和错误进行驳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以网络为桥梁,向现实社会延伸和渗透。例如,以豆瓣、微博等平台的谣言与传播为例,合理融入红色文化,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思辨能力,让其能主动展望未来,形成坚定的国家身份认同感。要将红色文化科学地融入网络思政课堂及学生的网络活动中,并以歪曲历史的网络话题为切入点,构建具有实践性和探讨性的教学情境,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拓展教育载体,注重理性爱国教育
爱国主义需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意识中,以凝结成强大和深厚的民族精神。新時代背景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下,高校应进一步拓展网思政教育载体,对学生开展生动的理想爱国主义教育[6]。爱国是本分,需贯穿到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但同时爱国需理性,不能产生狭隘的爱国思想,即不能辩证地思考国家发展的优势和问题,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偏见等。高校既要发挥语言、文化、活动等传统教育载体的作用,做好优秀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还要运用好传媒载体,有效承载新文化、新思潮、新理念,从多个方面延伸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要以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为核心思想,基于网络平台,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国际政治生态和发展趋势,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建立正确的认识。因此,高校需利用好网络思政课堂,有效增强大学生政治敏感度,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同时让其能主动承担国家安全发展和统一的历史重责。还要增强学生对国际形势的认知,让其将爱国作为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内在驱动力,理性和客观地分析社会发展和政治格局。此外,高校还要根据新时代发展特点,持续加强理性爱国教育,确保学生在大是大非上立场坚定,在文化学习方面追求创新与卓越,理性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文化并为国所用。
(二)发挥网红文化的积极影响,重塑大学生理想信仰
如今,网络直播和短视频渗透到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成长、价值观树立、理想信仰的建立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应发挥网红文化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包容、服务、奉献等意识。网络现象的衍生是时代发展和技术革命的结果,教育工作者需从中提炼积极因子,构建愉悦、交互、开放、创新的思政课堂。教师可借鉴网络直播的方式,对网络思政教学模式进行丰富和优化,合理融入趣味元素。例如,教育工作工作者可利用薇娅助农扶贫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流量至上、利益为先的网络生态中,仍有网络达人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助力国家精准扶贫,高校利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案例,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引领,能重塑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爱国主义教育,需在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上发挥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坚定和正确的理想信念,主动连接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命运。大学生以兴趣要素为驱动进行职业选择时,应能尽可能地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助力。如同优秀的网络主播一样,依靠带货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为国家精准扶贫事业助力。因此,网络思政应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现代性,帮助大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三)全面提升大学生认知层次,多维陶铸爱国魂
由于受多元网络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价值追求产生了主动冲突。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在实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全面提升大学生认知层次,即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的爱国转化为行动上的爱国,对国家利益和自我价值追求进行辩证思考。高校需基于网络思政课堂,进一步矫正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需具备价值逻辑、问题逻辑、实践逻辑,根据学生思想成长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一方面,高校需利用网络思政对传统教学空间进行延伸,构建别样生动的“空中第二课堂”,加深学生对网络生态的了解,合理渗透历史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高校需引导大学生主动接下历史接力棒,形成为国家奉献和牺牲的高尚品格,要将强国志、报国行深度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中,让其从自我价值实现到国家愿景实现,产生更深层次的爱国认知和理解。而面向大学生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需切实发挥网络思政的优势和价值,以网络为媒介,引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国家、世界的发展树立新的认知,并对生命意义和价值形成深刻的理解。高校要基于网络思政课堂,从不同层面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多维陶铸大学生的爱国魂,让大学生积极放飞青春梦想,并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付出行动。
六、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强化和拓展网络思政教育功能,利用新媒体强力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且注重全面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体现政治层面的深刻性,还需具备现实性,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让他们主动、理性地爱国。高校要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创新,以符合学生认知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爱国思想进行引领,促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道德、有纪律的爱国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陈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推进路徑分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0,42(03):35-38.
[2] 李松.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育人效能路径探究.以重大疫情防控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5):323-325.
[3] 李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J].商业文化,2020(36):123-125.
[4] 李春易,李烨,刘晴,等.网络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5):146-148.
[5] 张晓婧.高校思政课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探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4):6-11.
[6] 余文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2):53-54.
作者简介:刘艳(1983—),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