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惟有生活能致远

2021-10-12连晓磊

科技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生活

连晓磊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学科,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教材与生活相融合,将教材生本化、校本化,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从生活实践中探索德育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德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学科,它在润物无声的教育中为我们社会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上掷地有声的讲话,让社会认识到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老师责任重大。具体到小学阶段,与思政课一脉相承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其课程及老师的重要性自然不容忽视。

我从最初任教这门学科的盲目自信,到摸索方法时的疑惑迷茫,再到现在的方向明朗,一路走来,越来越认识到德育的渗透不光是在课堂,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在生动实践中把知化行,达成目标。

初为人师,接手《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我内心窃喜,这课太容易上了,童趣的图片,绘本般的教材,随便一上学生都会喜欢。我精心備课,准备了精彩的课件、视频、故事等素材,自己认为每节课都生动活泼,学生兴致盎然,德育教学目标的渗透一定没问题。然而我从学生们的课后行为中却感到越来越多的不安——《道德与法治》课没有显性的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只能依靠学生内在情感外化为行动的程度来自我判断课堂的成败:当我介绍完《我是一张纸》,学生们仍然肆意浪费纸张;当我倾诉完《水滴的自述》,学生们还是会忘记关掉水龙头;当我提醒完《舌尖上的安全》,学生们放学后继续去路边摊……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教学方法,直到一件小事帮我找到了方向。

那是一节母亲节前夕的课堂,我从一篇文章中得到灵感,引导孩子们每人做10张母亲特权券,上面可写“洗碗”、“捶背”等你可以为妈妈提供的服务,每天让妈妈选一项,作为给妈妈的节日礼物。10天过去了,繁忙的工作让我已将这件事抛到脑后,令我惊讶的是,陆续有家长找到我表示感谢,说孩子通过10天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习惯,会主动为家人做事情,更懂事了。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性的课程,生活才是最好的课堂,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只是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而要作为一名引领者,利用教材,为学生搭建一个框架,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体验、自主成长。再精美的课件也不如一场生活历练来得真切。

从此以后,我就注重将每堂课更多地放手给学生,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讲到《我是班级值日生》,我会趁机让每个值日小组将值日分工细化、交流值日方法、统筹最佳值日顺序;讲到《健康快乐多》,我就让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展开具体、细致的讨论,制订出健康计划表,打卡满30次可获得奖励;讲到《电子游戏能玩吗》,我就真真正正开展一场辩论赛,课前每位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搜集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通过联系生活的辩论,学生们很容易就接受了“玩电子游戏要适度”的观点,比我生硬的说教见效快得多。

课本小世界,生活大课堂。思政课老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方法很关键,多年的教育实践的探索,让我明白这个方法就是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生活,老师不仅要呈现课本案例与知识,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生活,观察、思考、感悟、实践。

结语:

惟有生活能致远,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像习大大说的那样,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把教科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将课真正上到学生的心坎里,以德浸润儿童心灵,让学生的生活绽放绚烂之花。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德育生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