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郭熙《早春图》
2021-10-12张明阳
摘要:山水画中的主要物象有山、水、树、石、云等,人或物在画面构成中则显得不是特别重要,画面的空间往往就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中所体现。这中间山与石的塑造则在画面中占据重要位置。郭熙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个关键性人物,它的创作中有丰富的笔墨技法。本文通过分析其作品《早春图》,对其笔墨进行解读,研究其山石的描绘方法。
关键词:郭熙;早春图;山石
一、郭熙与《早春图》
众多文章对于郭熙山水画的笔墨技法研究都有所侧重,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分析。在宋神宗时期作为宫廷画家的郭熙,展现出了超高的绘画能力,绘画作品深受宋神宗喜爱,郭若虚称其为“今之世为独绝”。
中国画赖以维系的最为重要的标准是笔墨,笔墨也是中国画绘画的最为重要的审美对象。笔墨也是一幅中国画形成的最基本的单位。“笔墨具有程式性。笔墨程式时笔墨结构逐渐规范化的结果,也是画家对物像进行综合、概括、简化、节奏化、意趣化、形式化的产物。笔墨依存于程式,程式为笔墨的载体。在画史上,笔墨程式对的成熟标志着水墨画的成熟。程式即规范,有规范才能有效传承。”[1]且笔墨也随着中国画的发展不断对自身进行完善。尤其是山水画,不断通过“师造化”在自然界中持续归纳新的绘画形式,不断完善传统的绘画形式的内涵。
《早春图》被目前的学术界、艺术界广为称赞的原因就在于这幅画的笔墨极为精道,乃至李霖灿先生赞其为“举世可以与之抗衡者实在不多”。《早春图》怎样的艺术特征能够赢得这样的赞誉,还要从绘画传承与发展这两个方向进行探索。本文将从山石的笔墨特征进行探索。
二、山石的笔墨特征
《早春图》曾被日本学者曾布川宽称为山水画创新发展至北宋时继承各家之所长的作品。在探索《早春图》画面笔墨程式形成的来源时,北宋初期的山水画家李成对其画面形式的影响是其他画家无法相比的。如,《林泉高致集》中记载,郭思在与徽宗谈论其父亲郭熙时,徽宗用“画的全是李成”来评价郭熙。
清乾隆帝在《早春圖》上题诗,诗词如下:
“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
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这首诗词说出了郭熙这幅画的笔墨特征,特别是最后一句对于山水的描写,“春山早见气如蒸”更加突出了早春山水“气如蒸”的特征。《早春图》中山石如云般飘渺,画面中的“卷云皴”的运用,使得画面中石如运动。这种笔墨方法的产生,在《林泉高致集》画诀中有记载:“淡墨重叠旋旋而取,谓之斡淡。以锐笔横卧重重而取之,谓之皴擦。以水墨再三而淋之,谓之渲。以水墨滚同而泽之,谓之刷。以笔头直往而指之,谓之捽。……”[2]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使得山石更加有体积感,具有了丰富的山石质感,带有明暗的光影效果。通过层层淡墨叠加而成,使得山石有了云一般的效果,形成了石如运动的笔墨特征。
这种笔墨特征的来源与李成关系密切。如《图绘宝鉴》中记:“李成……烟云变灭,水石幽闲,树木萧森,山川险易,莫不曲尽其妙。”[3]对于李成的此种笔墨风格,米芾也曾称赞到:“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4]然而《早春图》中,郭熙将李成的这种通过积淡墨而形成的石如云动的山石的笔墨绘画方法,稍加变化,使用浓墨加强了山石的结构,突出了山石的“骨骼”。《早春图》中的山石讲究骨与肉的相适应,使画面达到一种均衡。郭熙的山石用焦墨、浓墨增强了山石的石质感,使山石看起来更为稳定。在《林泉高致集》中记:“专于石,则骨露;专于土,则肉多。”
李成的笔墨方式更多的具有着唐代王维、吴道子等大家的特点。谢稚柳曾言:“李成在水墨山水中从唐代吴道子、王维以来,从形式到风格上的一系列的发展。他运用墨的淡淡的情韵,在于体现山水的灵动自然的情态,从而强调自己所确立的前所未有的风貌。”[5]《晴峦萧寺图》与《读碑窠石图》传为李成的作品,虽有争议,但较接近李成的画风。与郭熙的《早春图》相比较,画面中山石的墨色更淡,《写山水诀》中曾记载道:“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徑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李成惜墨如金是也。”[6]
《早春图》中郭熙即吸收了李成石如云动的山石笔墨特征的同时,又断然使用浓墨加强了山体的体感,使得飘渺的山石稳于画面中。郭熙将淡墨的渲染与浓墨的画面结构增强交互使用,尝试去打破李成“多巧少真意”的画面状态。
参考文献:
(三)郎绍军:《笔墨论稿》[J],摘自《文艺研究》,1999年第三期,第222-224页.
(四)[宋]郭思:《林泉高致集》[M]·画诀,北京:中华书局,2010版,第103页.
(五)[宋]夏文彦:《图绘宝鉴》[M]卷三,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版,第29页.
(六)[宋]米芾:《画史》,摘自潘运告编《宋人画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七)谢稚柳:《李成考》[J],摘自《书画鉴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八)[元]黄公望:《写山水诀》,摘自《辍耕路》[M],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七.
作者简介:张明阳(1997-),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