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明主体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2021-10-12倪文燕

速读·下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晚明主体意识

倪文燕

◆摘  要:晚明文学受到时代思潮影响,以尊情重性为内核,反对封建礼法礼教,创造出一批具有“真我”意识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晚明;主体意识;真我

经过弘治年间士人心态集体觉醒,对明初习宋、摹宋的风气进行了全面的反拨,思想文化上冲破了程朱理学的束缚,开始重视主体真我的重要性。在哲学领域王守仁喊出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的主宰”陈献章更是认为人能与天地比肩“谁谓匹夫微,而能动天地。”俨然是中国版“人是思想的芦苇”,明代中叶对于人作为主体的重要作用的强调,这种对于自我的肯定,不仅打破了明初滞涩僵化的固有思维模式和文学范式,也为晚明文学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思想的基础,是晚明散文得以大放异彩的前提。

一、尊情重性为内核的文学观念

在明代中叶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后,士人更是进一步充分的突破了理学的束缚,充分肯定作为人的本性的情,将世间万物的联系都归结于一个情字。汤显祖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舆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在他的眼中只有有情便可以突破生死,真情才是人世间唯一永恒的存在,只要有情一切都不足畏惧。冯梦龙也有相似观点“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情世间得以维系的原因,生物之所以可以世代相衍是由于情的存在,只有有情过往的一切都可以得以再生、重现。

对情的肯定和强调发展到文学领域就表现为对情文字的追求,即诗文、戏曲能够表现情,而且要表现能够触动所有人心灵深处的情,并非所有情都能动人,只有真情才能动人这要求作家能正确的认识情并且真实的反映情。作家要正确的认识情,首先要正视人的本性,情是人本性的产物,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人的本性也是难以正确认识情的。

尊情重性是晚明文学的内核,明代后期人们从宋明理学的束缚中出走,开始正视人的情欲和本性,不再以所谓的“理”来限制要求自己的欲望,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对有宋以来的作诗作文规则的突破。诗歌是用来抒胸中块垒,表个人之情志的文学形式,只有胸中有意才能一泻千里写出好的作品,虽情感抒发激荡之时的不一定精巧工丽,有时还失之粗鄙、浅陋,但都是匠心独创之作、简约而写真是真正的独创之作,而不是拟古仿抄之作,其妙处在于真情真气。同时也强调“趣”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当然,这种观点缺乏一定合理性,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反智”言论,想要做出好的文章、诗歌,渊博的学识是不可少的。公安派强调文学之“趣”有其积极一面,对于当时的学古、拟古之风气有反拨的作用,而反“理”是针对文坛“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过于拟古而无法创新、忽略真情真性的文学风气提出的。

所以公安派所反对的“理”,并不是概念上和笼统意义上的理,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作文、作诗形式上的仿古,以至于失掉了真情真性。如诗歌方面过于强调“诗格”、“诗法”,用词和营造意象上的刻意拟古,以古人之法为法,既无创新也无情志。二是诗歌、文章内容上,过于注重文学的教育教化作用,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掺杂大量的抽象说理,使文学作品成为了空洞儒家礼教说教的工具,而不是情义、感怀抒发的产物。

二、重视“真我”的书写

在“性灵说”和以“趣”为主的文学思潮带领下,加之政治政策管制的松懈和市民经济繁荣发展,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明代后期科举政策偏向北方,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地位虽然得到高升,但是在科举入仕这一条道路上却异常艰辛,于是文人开始热衷于山水、园林在自然中感受万生、寄托怀抱,同时由于经济的发达,商人的地位开始不断提高,著名文人为商人题诗作画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如正德年间商人常常以高价买文“求翰林名十墓铭或序记,润笔银动数二十两,甚至四五十两”。

在这样的风气下,文人的书写对象慢慢下沉,开始从士人阶层转向工商业阶层,很多市民阶层开始进入作家的笔下,尤其以有专长之人为多。不仅在题材上驱俗用词和立意方面也开始“俗化”,所以在诗中开始出現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栖真斗室,老僧半间云半间。”诗中的“说法”、“平台”、“斗室”都脱胎于日常生活,是从日常的口语中转化而来。再如唐寅的《桃花庵歌》全诗不遵法度、不避俗字,明白如话、浅俗易懂。在立意上更是视儒家的“致力唐尧”为无物,不求功名,不顾尘世,只求身心的潇洒、自由,甚至不顾他人之眼,只求一个遗世独立的真我。

三、小结

其实在晚明文学的书写中不仅“我”是遗世独立、具有真性情的真实生动的自我,而且在其他人物刻画上同样是有血有肉的,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柳梦梅,《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秦重等。这些人物是“真实”的、是丰满的,因为他们体现的是最基本的人性、最善良淳朴的人性,他们的反应是根据当时当地的普通人情所做出的选择,所以他们是活泼、生动的,而不是沿着刻板的礼法教规所做出选择的“人形立牌”。

参考文献

[1]宋佩苇著.王守仁与明理学[M].商务印书馆.1931.第15页.

[2](明)陈献章著;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 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288页.

[3](明)汤显祖著.牡丹亭[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第118页.

[4](明)冯梦龙著.冯梦龙全集 情史 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1页.

[5]张琦《衡曲尘谭·情痴寤言》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73页.

[6]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陈蔚松译注.李贽文选译 修订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第101页.

[7]赵伯陶编选.袁宏道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第131页.

[8]赵伯陶编选.袁宏道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第152页.

[9]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第87页.

[10](明)俞弁:《山樵暇记》卷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杂家类,齐鲁书社,1995年版.

猜你喜欢

晚明主体意识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对沈士充的研究文献综述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科举竞争压力下底层文人的职业选择及其生存境遇
晚明消费社会士大夫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