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蔬菜产业园区建设规划设想与建议
2021-10-12吉佩峰
吉佩峰
摘 要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发展高品质绿色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因此,应加强蔬菜产业合作,推动蔬菜产业升级,建立良好的蔬菜产业生态。提出了蔬菜产业园区总体设想及园区8大主要功能中心规划与设想。
关键词 蔬菜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品牌;标准化;平台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1.067
为了加强蔬菜产业合作,推动蔬菜产业升级,促进蔬菜生产向减肥减药、绿色有机等方面发展,提升蔬菜品质,树立蔬菜优质品牌。根据目前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建设蔬菜产业园区设想与建议。蔬菜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设蔬菜育种中心、蔬菜新品种筛选与推广中心,依托园区发展,努力实现政府和企业在蔬菜产业中的发展布局。
1 园区总体设想
发展园区蔬菜产业,以围绕“产业生态”的理念,实行总体规划布局。依托园区蔬菜产业“小生态”推动整个社会蔬菜产业“大生態”的发展。园区通过科学地整合资源,从蔬菜育种开始,开展国内外蔬菜优良新品种筛选与推广、标准化种苗生产、蔬菜良法种植与研究、蔬菜加工、包装与销售及农产品贸易等一体化的产业布局。园区各功能中心环环相扣、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服务,形成良好的园区蔬菜产业“小生态”,努力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地发展。
2 园区8大主要功能中心规划与设想
2.1 蔬菜育种中心
蔬菜新品种选育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园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根据园区所在区域气候特点、蔬菜主产区的种植结构、国内市场与国际贸易需求及未来人们美好生活的健康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蔬菜育种方向和目标[1]。
1)育种中心面积及基础设施。相对于其他功能中心,育种中心应相对封闭,一般不对外参观,规划位置应处于园区最里层,面积3.3~4.0 hm2为宜。
2)育种中心的基本任务:①蔬菜育种。根据植物细胞遗传理论,利用传统的田间选育方法结合现代育种科技,提高蔬菜育种效率;②蔬菜原种繁殖与生产;③组织并进行蔬菜商品种子的生产,为客户提供优良蔬菜商品种子。最终为园区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2 蔬菜新品种筛选与推广中心
目前国际、国内蔬菜新品种数以万计,选择适合种植区域种植的新品种,做到优秀品种与气候条件相适应,适宜的品种找到合适的种植区域,是品种推广成功的先决条件。园区通过合作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最新蔬菜品种,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蔬菜种类及不同的品种特性等进行科学合理地试种、筛选,并对每个试种新品种进行科学地评估、数据采集、分析和整理,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新品种的筛选、评估必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多批次、不同年份地反复试验,充分了解该品种的品种特性,以有效提高新品种推广的成功率。
1)新品种筛选与推广中心面积及设施:规划面积
1.33 hm2为宜,要求相关基础设施齐备。
2)蔬菜新品种筛选与推广中心目标任务:
合作引进国内外优秀的蔬菜新品种,组织实施新品种的试种、评估、筛选工作;洽谈入选新品种推广合作协议,寻求优秀新品种的品种代理权;取得代理权的优秀蔬菜新品种,面向与园区有良好合作基础的主要蔬菜种植基地或农民合作社组织进行推广种植,并且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服务;同时协调对接园区农产品加工与包装中心、农产品营销与贸易中心,做好推广品种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及销售服务,打通农产品最后的销售通道;同时也可以解决园区农产品营销与贸易中心对农产品销售货源的稳定供给。另外,由品种筛选中心与农产品营销与贸易中心合作,向种植基地或农民合作社下达种植订单,可很大程度地促进蔬菜新品种的推广。
2.3 标准化种苗繁育中心
随着蔬菜产业的成熟发展,蔬菜品种销售逐渐由种子销售向种苗销售转变。培育壮苗是蔬菜种植成功的基础,建立专业化、标准化及工厂化的种苗繁殖中心,既提升了蔬菜种子的价值,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又促进了蔬菜新品种的推广,同时也解决了蔬菜种植基地种苗繁育的麻烦[2]。
1)种苗繁育中心的面积与设施。面积根据辐射蔬菜基地种植规模而定,以基本满足种植基地种苗需求为准。基础设施全部为高标准钢架联栋大棚,配套设施齐备,并且对水、肥、温、光和空气等控制系统要有更高的精度要求,要求网络监控、监测系统全天候服务。
2)种苗繁育中心最关键的配套设备是高精度的蔬菜播种成套设备,包括基质装盘、精确播种、喷淋系统和苗盘搬运等设备。
3)种苗繁育中心的管理与经营。种苗繁育必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种苗繁育生产环节制定科学的管理标准。种苗繁育中心与种植基地和农民合作社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进行长期地合作,根据订单或计划生产蔬菜种苗,为园区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维护客户关系,引导种植结构的合理调配,使农产品营销与贸易中心经营更加顺畅。
2.4 蔬菜良法种植与研究中心
蔬菜优秀品种的推广,必须配套提供良好的种植技术服务,运用“良种加良法”的模式最大限度地体现品种特性,更重要的是提高蔬菜农产品的品质,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1)高效栽培。根据蔬菜品种生长习性,对传统的栽培方式进行研究和改进,最大限度地优化栽培环境条件和栽培方式,充分发挥品种优良特性的同时,努力提高蔬菜品质。
2)绿色栽培。在良好的种植方式下,对农药、肥料的使用进行科学的管控与研究,制定严格的生产标准,并通过配套的农艺栽培措施,研究创立一套标准的种植模式,使农产品真正达到绿色、无农药残留、无化学污染等绿色蔬菜标准。提升蔬菜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3)有机栽培。有机蔬菜传统栽培模式无法保证有机蔬菜稳定的品质和产量,对有机蔬菜栽培方式、有机蔬菜栽培环境及有机肥料的运用研究,特别是有机蔬菜栽培结合有机养殖的生态循环模式的研究,创立一套或多套有机蔬菜生态循环种植标准及模式并进行推广,可大力促进有机蔬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4)工厂化无菌栽培。主要是针对栽培环境进行研究与改进,对种子、空气、水源、设施条件及操作人员进行严格地管控,制定相应的处理标准,创造相对无菌、无污染的环境,使蔬菜栽培一直处于洁净的环境中生长,甚至做到蔬菜采即可食的地步。
对蔬菜栽培方式方法的研究与推广,可明显提升蔬菜品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也为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5 农产品加工与包装中心
蔬菜农产品加工、包装是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产业链短、科技支撑不足和品牌培育有差距等,应结合地区优势特点,形成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户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融合格局。
蔬菜加工与包装中心规模不一定很大,但设备必须先进、管理标准必须严格。当园区产能不足时,可以与园区外冷库商合作,按标准对蔬菜进行初加工,然后再由园区精加工、包装销售。
蔬菜农产品加工最重要的是标准化,建立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并执行严格的农产品加工质量控制标准:
1)农产品加工标准化。运用标准化的“统一、简化、协调、优选”原则,对农产品加工前、加工中、加工后全过程进行管控,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4]。
2)建立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依据系统科学和标准化原理,将农产品加工全过程中的关于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要素、生产过程环节及其控制所涉及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科学、合理且可行的有机整体[5]。
2.6 农产品营销与贸易中心
农产品营销与贸易中心是园区收入主要来源,园区整个蔬菜产业从种子研究直至蔬菜农产品的加工、包装,最终目的是销售。加强农产品营销与国际贸易合作,从而实现整个蔬菜产业可持续地发展。
2.7 办公及客户服务中心
整个园区的管理运营中心,根据各功能中心,分别设置管理办公室。客服中心是园区对外的窗口,加强客户综合服务管理,提升园区品牌形象尤其重要。
2.8 园区综合服务中心
园区综合服务中心是为整个园区提供服务的部门,其主要职能有:
1)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2)各功能中心设备的采购、调试与维护管理;
3)园区水电网络维护;
4)园区食堂、餐厅等管理;
5)园区车辆调配;
6)园区道路、绿化、灌溉水源、园区雨水收集系统等管理;
7)其他后勤服務管理等。
3 投资效益简单分析
1)蔬菜品种研究具有投资长期性、产出不确定性、必须性、前瞻性和发展可持续性。
2)蔬菜新品种筛选与推广投资较小、成果快而明显、与育种研究有益互补,创立蔬菜新品种推广平台,可有效推动蔬菜新品种市场推广。
3)种苗繁育前期投资大,但后期产出高、效益好,引导种植经济与社会效益明显。
4)蔬菜良法研究与推广投资不大,但成果影响较大,社会效益明显。
5)蔬菜农产品加工与包装在一般情况下,投资与产能成正比,先进设备是关键,标准管理是保证,产品营销是出路。
4 经营思路及发展策略
1)品牌意识。园区运营始终围绕创立优秀品牌、强化管理和服务意识、树立品牌服务、品牌产品和品牌管理等。
2)平台思维。努力使蔬菜产业园区成为所在地区所有种植基地、农民合作社组织、广大蔬菜种植户、新型农民及所有农资经营者的服务平台,建立起相关信息数据库,可后续开展增值服务,这是发展壮大产业园区、服务整个产业链的潜在机遇,具有以下2方面特点。①互联网思维。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入到园区生产、经营、管理、营销等方方面面。②园区可复制化。蔬菜产业园区从规划、建设、运营、生产和服务等所有的活动建立一套标准、理念和模式,使园区在其他地区可以进行复制,在全国形成庞大的蔬菜园区产业群。
参考文献:
[1] 方智远.中国蔬菜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65.
[2] 范小刚,白春艳,闫绪彤.蔬菜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应用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9(5):46.
[3] 蒋卫杰.蔬菜无土栽培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50-60.
[4] 罗云波,生吉萍,陈昆松,等.园艺产品储藏加工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85-91.
[5] 申琳.农产品储藏加工[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56.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