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媒体中的中国青年形象及改善策略
2021-10-12付诗
◆摘 要:本文选取法国两大报刊《世界报》与《费加罗报》作为语料源,分析两报于2015-2018年间对中国青年的报道,解读中国青年在法国媒体中的形象,对法国媒体所关注的的焦点进行探讨,进而为提升中国青年在法国媒体中的形象提出改善策略。
◆关键词:法国媒体;青年形象;策略
中法兩国分别位于亚欧大陆两端,一个代表东方文明,另一个作为欧洲政治、经济及文化强国,亦是西方文明的象征。自1964年中法建交,两国交往频繁;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法国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度也逐步提高,对中国各领域、各人群的报道与日俱增,日益丰富。那么作为国家发展生力军和未来的中国青年,在法国媒体笔下呈现的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其形象与预期或事实是否存有偏差呢?本文选取了法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份主流报刊《世界报》与《费加罗报》2015-2018年间关于中国青年的127篇报道,并从中整理出了197个中国青年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对语料库中的青年形象进行梳理,我们发现有些形象反复出现,令人印象深刻。
一、法国媒体中的中国青年形象解析
1.数字化的中国青年
伴随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以70后、80后以及90后为代表的中国青年,作为在互联网下成长的一代,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以数字化的方式生活、工作和娱乐。
法国媒体一方面通过数据和对比宏观地向读者展现了中国青年接触网络时间较早、历史长,网民基数大的特征,例如:“2005年,在美国70%的互联网用户年龄超过30岁。在中国,情况则恰恰相反:70%的人不到30岁...... QQ网站的高峰期拥有8亿用户”;另一方面也通过具体描述呈现了中国青年网络生活丰富、成熟的特质:“在商店付款或支付账单,预定电影院座位,使用共享自行车,看电影和聊天,中国人不会放开他的智能手机”“(中国青年)在社交网络上非常活跃:对他们而言,在机场和公共场所拥有免费Wi-Fi是很自然的事情”并指出法国政府若想进一步发展旅游,吸引中国年轻游客,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需要更好地管理法国在互联网上的形象”。这些略带夸张的形容都塑造出了中国青年与网络联系紧密的形象。
2.具有开放心态、冒险精神的中国青年
《世界报》和《费加罗报》多篇报道从各角度刻画出了当代中国青年自信开放,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姿态。经济方面,法媒常选取勇于创新、努力打破壁垒的中国年轻企业家或初创者形象进行报道,例如在介绍刘强东、刘德建等人时,均强调了他们竭力革新原有技术,积极布局国际市场,最终实现双赢、多赢的创举。两报也报道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普通年轻人,面对互联网公司的成功以及互联网经济在中国的迅速崛起,放弃传统职业,选择在数字经济中施展拳脚、实现梦想。社会生活方面,中国年轻人展现出的亦是一种敢于尝试、引领潮流的形象,例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女生愿意尝试或已接受整容手术,整容在中国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中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趋势。
诸多此类报道将当今中国青年敢于突破传统观念,乐于接受新事物,勇往直前开拓新趋势的活力形象跃然纸上。
3.有强劲购买力的中国年轻消费者形象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以及受西方消费主义影响,中国青年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展现出强大的购买力,让人不容小觑。因此,法媒从消费者这个角度对中国青年的报道也逐渐增多。报道中的中国青年具有强劲购买实力和增长后劲,并且年龄非常年轻,呈日益低龄化趋势,例如《世界报》在报道中明确指出:“(在中国)如今20-34岁年龄段是消费最多的年龄段”“保时捷购买者的平均年龄约为35岁,比全球平均年龄年轻10岁,其中三分之一不到30岁”等。此外,中国年轻人近年来对奢侈品的涉猎范围也逐步扩大,从传统包饰、衣饰、珠宝逐步扩展到了红酒、香水、豪车、家俱,尤其是艺术品领域。
但《世界报》和《费加罗报》两报对中国消费者的报道语调充满矛盾。一方面法媒笔下身着奢侈品的中国青年具有“土豪”“富二代”气息,他们满身堆砌奢侈品,为奢侈品牌疯狂,而其购买奢侈品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它们很贵”,奢侈品只是中国富裕青年对抗无聊生活的调味品和炫耀财富的工具;另一方面法媒的报道也“肯定”了中国青年鉴赏力的提高,认为中国青年正以惊人的速度学习奢侈品知识,提高艺术涵养,除对品牌标志的追求外,也逐渐开始懂得欣赏奢侈品和艺术品。
法媒对作为消费者的中国青年的报道,语气时而讽刺,带有优越感;时而又肯定,呈现出一种刮目相看的赞赏。法国媒体对作为消费者的中国青年的关注,体现出的更多是法国企业在面对欧洲甚至全球经济市场不景气的局面下,对中国青年的觊觎、重视和期待,法方希望进一步开发中国市场,讨好年轻的中国客户。
4.家庭压力巨大和个人主义萌发的中国青年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一直被法国媒体津津乐道,围绕放开二胎政策,法媒逐渐将社会报道方面的重点放在了中国青年的家庭、感情生活上。在家庭方面,法媒笔下的中国青年呈现出更多的是一个在巨大经济压力、传统家庭观念和个人主义中相互撕拉、妥协的形象。教育、医疗、住房的重担令年轻人筋疲力竭,同时伴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不少年轻人更加独立也更加注重自我,因为担心生育子女会影响自身生活水平或破坏自身职业生涯,不少年轻夫妻在家庭规划方面并不急于生孩子,尤其是二胎。
在感情方面,法国媒体的报道指出,虽然自80年代以来,包办婚姻的传统在中国逐渐减弱,长者干涉下一代爱情生活的事例有所减少,但家庭对于当代中国青年的感情生活影响依然巨大,以致一些适龄却无伴侣的中国单身青年会报名爱情培训班学习如何寻找男、女朋友或“雇佣”男、女朋友陪同其参加家庭聚会,以应对来自家庭的压力。
法媒对中国青年家庭、感情生活的报道紧跟中国时事,比较确切地展现出了中国当代青年的个人生活现状和时代现象,但也存在部分例子过于片面或极端的情况,易造成法国民众对中国青年的误解。
5.自信开放的中国留学生形象:
根据法国高等教育署的报告显示,2019-2020年间有29741[5]名中国学生选择到法国留学,这一数字在2014-2019六年间并无巨大变化。中国留学生数量在法国海外留学生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北非大国摩洛哥。与法国相隔万里的中国在法国的留学生比例和数量不仅远超其他亚洲国家,甚至远超作为法国近邻的欧洲国家和原法属国家,因此在法中国留学生作为中国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得到了法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法国媒体笔下的中国青年留学生普遍重视学习,渴望对外交流,因而展现出的是一个接受了国际化教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全面知识的良好形象。由于海外学习经历,他们会说双语或多语,了解西方思想,同时又深谙东方文化,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常常受跨国公司追捧。
但法媒在部分报道中也会刻意地突出中国留学生的一些异样和差别:例如:中国学生一味追求(学校)排名,与欧洲学生不同;中国学生过于重视文凭学历,因而会时有文凭作假事件发生;法国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个人观点,而中国学生却集体缄默不语。法媒这种对立性的对比凸显了中法两国间的文化差异和思想隔阂;法媒在进行这类报道时,甚至隐晦地负面描写中国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将中国学生的刻苦视为中国青年野心的表现,视其为对手,营造竞争感。
二、形象改善策略
对于法国媒体来说,中国是一个异国形象,两者间存在一种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因而,法国媒体眼中的中国青年形象不仅是对中国青年现状的单纯描述,也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因此,对中国青年的形象探究放在中法互动的框架下才能更加全面清晰。通过对法国媒体中中国青年形象的解析和提取,我们发现法国媒体对中国青年的报道大部分内容基本展现出了中国青年当前的一些状态和心理,但其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实、夸张和带有感情色彩的报道,尤其是涉及到思想政治、边疆地区等的报道。此外,法媒在报道中常常体现出矛盾态度,即既有对中国青年正面发展的肯定和羡慕,又有对其的敌视和刻意抹黑。对此,我们认为除意识形态、报社立场、利益冲突等原因外,固有偏见、渠道受限、沟通不畅也是造成法国媒体对中国青年的报道存有偏差的原因。在中法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改善中国青年在法国媒体中的形象因而显得刻不容缓。
1.充分挖掘法国媒体资源
“北京共识”首倡者乔舒亚·库伯·雷默曾指出:“其他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认知,第一个信息来源的渠道即是其所在国的国内媒体,这些媒体用他们的眼光来审视中国、报道中国,营造和构建了他们眼中的中国。”因此,改善法国国内媒体对中国青年的刻板印象,对于改善中国青年的媒体形象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与法国媒体开展合作,双方进行版面互换或邀请法国记者到中国来实地采访,使其真实了解中国现状。通过知晓法国民众心理的法国媒体及法国记者,采用贴近法国人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的报道框架,进行中国青年形象地有效介绍,避免棱镜效应。
2.改良宣传途径和内容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网络的普及使得法国民众较以往任何时代都有更多途径了解中国现状。因此,国内媒体也可通过多种媒介,多方面、多角度地向法国民众传达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形象。除传统报刊、书籍外,中国媒体也可通过官方纪录片、社交网络(Facebook、YouTube...)、电视电影以及法国人所熟知的中国名人等,全面地向法国民众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形象, 提升宣传时效性、说服力和亲和力。同时,对于一些法国民众关注或有争议的话题,也可主动回应阐明,不回避不逃避,掌握宣传主动权。
3.建立两国互信共赢机制
由于政治体制、“中国威胁论”等的影响,不少法国民众对中国不了解、不信任,甚至存有敌意。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国媒体出于自身利益,会故意扭曲事实或有选择性地报道中国新闻,以迎合读者;而读者在“有色眼镜”的固有成见下,对中国青年的相关报道也易产生曲解。鉴于此,加强中法两国间的合作沟通,增进彼此了解,介绍中国和平共处原则和双赢共赢理念,求同存异,建立相互信任,才能改善中国青年形象,亦能促进两国互利友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4.青年自身素质提高
根据唯物辩证法,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改进宣传方式,改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中国青年也应进一步提升自我素质和形象,尤其是身处法国的中国青年,作为国外民众对中国的直接感知群体,应积极展现其正面形象,对于确实存在的不足进行改正,对文化差异主动沟通,逐渐消除偏见。内外兼施,共同实现中国青年海外形象的提升。
参考文献
[1]Simon Lepl?tre, ?Le grand bond des" licornes " chinoises?, Le Monde, 2017.09.19.
[2]Visseyrias, Mathilde, ? Branle-bas de combat pour reconquérir les touristes chinois ?, Le Figaro, 2017.02.21.
[3]Simon Lepl?tre, ?La Chine redevient l'eldorado du luxe ?, Le Monde, 2018.09.01.
[4]Byline: J.-M.N, ? Porsche veut parler sport avec les trentenaires de l'empire du Milieu?, Le Monde, 2016.05.03.
[5]Https://ressources.campusfrance.org/publications/chiffres_cles/fr/chiffres_cles_2021_fr.pdf.
[6]程平.法國电视中的中国青年形象[J],法国研究,2006(04):75-79.
[7](美)乔舒亚·库伯·雷默,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付诗(1989—),女,汉族,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跨文化研究。
本文系重庆外语外事学院2018年科研项目《法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青年形象研究》课题论文(项目编号:KY201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