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门峡地区出土的周代铁器

2021-10-12侯兵兵

理财·收藏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原地区铁器绿松石

侯兵兵

中国人使用铁器的历史比较悠久,据文献《史记》引文曰“夏执玄钺”,可见夏代时人们就使用铁做的钺作为武器,我国冶铁技术的产生、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考古工作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全国各地相继进行了比较多的考古发掘工作,其中出土了一批铁器文物和冶铁遗址,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文物来研究冶铁起源问题可知,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对陨铁的性能有了一定认识,这可能对人工冶铁技术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考古发现表明春秋早期是人工冶铁发展的初期阶段,中晚期之后铁制品数量日益增多,种类逐渐丰富,技术趋向成熟。至战国时期,众多冶铁遗址集中于中原地区,冶铁业一脉相承,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可见先秦时期,中国的冶铁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

从全世界来看,各个地区的文明古国在大规模使用铁器之前,大都有利用天然陨铁加工成铁器的历史,但天然陨铁的加工利用仅仅是改变了物理形态,并未使铁的化合物发生化学变化。因此,对陨铁的再加热加工处理不应属于冶铁的技术层面范围。从技术层面而言,世界上认为冶铁最早的技术应该是块炼法。块炼铁技术是在铁加热锻造过程中让碳融合入铁中,增碳硬化成为块炼渗碳钢,硬度、锋利等性能上超过青铜器,块炼渗碳钢对冶铁技术的推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据有关考古专家对东周早期铁制文物特征的科学分析,发现中原地区冶铁技术起源往上可追溯到西周晚期。西周晚期到东周早期是冶铁技术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中原地区(含河南全境、陕西关中平原、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等)是研究冶炼铁器技术的重要区域,虢国墓地位于豫、陕、晋三省的交会处,具体在三门峡市区北部高岭上即湖滨区上村岭村上,由20世纪50年代与90年代的两次大范围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几万件,为西周晚期到东周早期之间的考古学、科技史、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很多彌足珍贵的实物证据和资料,其中在国君虢季和虢仲墓的出土文物中共发现了12件铁器文物,种类包含铜内铁援戈、玉柄铁剑、铜骹铁叶矛、铜銎铁锛、铁刃铜刻刀和铁刃铜削等复合铁文物。现分别作以介绍:

玉柄铜芯铁剑(图1.1、图1.2),考古发掘出土时由皮革制成的剑鞘包裹着剑身,皮革鞘身遭受侵蚀与剑身锈蚀在一起,已无法剥离。剑鞘表面有一道纵向缝合痕迹,针脚清晰可见。从剑鞘口部残存丝织品痕迹可知,墓主人先用丝织品裹好剑身,然后才将铁剑放入皮革鞘内。玉柄铜芯铁剑由铁质剑身、内部柄芯为铜质与玉质剑柄嵌接组合而成。剑身中部隆起做柳叶形。铁质剑身与铜质柄芯两面接合,铜质柄芯前端做条状与剑身脊部接合,条状柄芯表面镶人条状绿松石片,圆形柄芯下端套入中空的玉柄之内。玉柄由茎、首两部分套接而成,两者均为和田青玉,玉质光滑温润。剑茎为圆柱形。剑首底端为正方形,上端做圆弧状内收,下端的管口处以大小不一的绿松石片装饰。剑首前端有透穿小圆孔,孔内贯以铜质销钉,以铆合玉质剑首与铜芯。钉孔两端各嵌入一圆形绿松石片。剑茎表面饰成组斜竖向平行线纹与C形云纹,剑首表面饰以四瓣花萼形纹样。出土于虢季(M2001号)墓。

铜内铁援戈(图2.1、图2.2),为铁质援部和铜质内部锻接组合而成。出土时,铁质部分因锈蚀膨胀,多有残损,铜质胡步也有部分残段。经检测,铁援被锻合入铜内向前伸出的双面戈形叶片中。由于铁质部分锈蚀并且膨胀,使铜质叶片张开明显。铁援有脊,锋部已残损,据存留部分目测,刃部原本十分锋利。铜质叶片的援本部一侧有一横条形穿,栏侧存有一纵条形穿,铜内中部偏上有一横长条形穿,内下角有一小缺口。铜质援部两面均用绿松石片镶嵌出长鼻子龙纹,铜质内部两面C形卷云纹均以绿松石片镶嵌。器身残长17.4厘米,内长7. 5厘米,内厚0. 5厘米。出土于虢季(M2001号)墓。

铜内铁援戈(图3.1、图3.2),由铜内部、铁援部组成。出土时铁援锈蚀膨胀而残断,铜质内、胡及援本部均保存完好。铜质栏侧四穿,内中部一穿,内后下角有小缺口。铜质援本部两面均用绿松石片装饰成一组长鼻龙头纹,内部正背两面均以绿松石镶嵌条框及水波纹。器身残长19厘米,栏长11.1厘米,内长7.5厘米,宽3.5厘米,厚0.4厘米。出土于虢仲(M2009号)墓。

铜骹铁叶矛(图4.1、图4.2),由铁叶和铜骹组合而成。出土时铁质的锋部、叶部和铜质的骹部多已残损。铜骹部两面均有上窄下宽的条状铜片前伸作脊背隆起,铁质叶片嵌入其中。铁质部分呈下圆形状,下端和铜骹顶端锻接一起。矛体中间隆脊部分为铜质,铜质表面有条状浅浅的凹槽,内部用绿松石装饰。近骹根部做桃形心状,稍上枝状两侧有三角形纹样。器身残长16.8厘米,骹上端厚1.3厘米,铁叶残宽4.3厘米。出土于虢仲(M2009号)墓。

铜銎铁锛(图5.1、图5.2),由铜质銎部、铁质刃身锻接而成。出土时刃身锈蚀残损。銎近长方形,銎口为长方形,銎正面中部有牛首状鋬,近銎口处有3周凸弦纹,銎身正背两面铸有曲体龙首纹,两侧面饰变体龙纹。銎前部为铁质刃身。銎口内尚残留有木柄,木柄上有长方形榫口存在。器身残高11.2厘米,銎口长3.1厘米,宽1.6厘米。出土于虢仲(M2009号)墓。

铁刃铜刻刀有3件,皆由铜质柄和铁质刃部锻接而成。器身均做扁平长条状,正面略宽于背面,上端略窄,下部稍阔,断面近长方形。标本1(图6.1、图6.2)出土时铁刃因锈蚀严重而残断。器外的木鞘因腐朽严重而损坏,器身下部及铁刃尚残存有木质痕迹。残长11.2厘米,正面宽2厘米、厚0.3厘米,正面比背面宽0.1厘米。出土于虢仲(M2009号)墓。

铁刃铜削有4件,形制相同,大小有别。皆由铜质柄、铜质削身与铁刃锻接而成。出土时铁质刃部均残损。背稍弧,多棱形细长柄,矩形柄首。柄首四周侧面有浅凹槽,正背面饰方环纹,方环纹及凹槽内原应镶嵌有物,现已无存。标本1(图7)出土时铁质部分已大部分锈蚀略微残损。形体较大,柄身上有3个长方形凹槽,推测槽内原应镶嵌有物,现已无存。长23.5厘米,刃部宽3厘米。出土于虢仲(M2009號)墓。

北京科技大学和虢国博物馆合作对虢国铁器进行了鉴定,虢仲墓出土的铜内铁援戈(图3.1)、铜銎铁锛(图5.1)和铁刃铜削标本1(图7)为人工陨铁制品。虢季墓出土的玉柄铜芯铁剑(图1.1)、铜内铁援戈(图2.2)和虢仲墓出土的铜骹铁叶矛(图4.1)中的铁质部分为人工冶炼铁器,当时冶炼铁器的方法主要是块炼铁与块炼渗碳钢这两种方法。经过相关专家鉴定,虢国墓地出土人工冶炼铁制品是中原地区人工冶炼铁器的最早例证。因此,中原的西北部区域在块炼铁冶炼的早期传播范围与途径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三门峡虢国处于西周和东周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原地区冶炼铁技术早期发展的重要时刻,经由草原和河西走廊传播而来的早期块炼铁技术,遇到了成熟的中原地区青铜冶炼铸造技术,两者结合为生铁技术发明和铁器冶炼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人们在认识和探索自然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生产力水平,在人们发现陨铁并了解了陨铁的优点之后,铁矿石就被人们苦苦追寻。中原地区成熟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使人们了解并积累了开采铜、锡等矿石的经验,这为人们寻找铁矿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玉柄铁剑和铜内铁援戈的出现,将中原地区的冶炼铁历史向前追溯了一个多世纪,成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冶铁起源的新依据。人工冶铁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虢国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水平,把块炼铁用于制作兵器刃部,是一项新科技发明的推广使用,这几件复合兵器,尤其是玉柄铁剑,其构思设计和制作工艺,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非凡的审美意识,而且把套接、铆合、锻造、镶嵌等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虢季和虢仲均是王室重臣,为了自身的利益积极参与周王室的重大政治活动,并且积极参与周王室对外的军事战争活动。铁援戈和铁剑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当时虢国武勇的氏族作风,同时也展现了虢国君主生前的显赫地位和巨大的权力。

(责任编辑:屈梦夏)

猜你喜欢

中原地区铁器绿松石
堂哥的铁匠铺
贯穿珠宝史的绿松石
“一席话”的来历
地方博物馆如何做好铁器文物保护
湖南冶金考古主要收获:以铜、铁、锌为例
美国产的绿松石品质是最好的吗?
巴彦塔拉辽代遗址出土的铁器及相关问题研究
紫外法快速测定中原地区12种蔬菜VC含量
北魏和盛唐中原地区佛塔建筑风格的异同
绿松石收藏 红海还是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