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诗之中悟真意
2021-10-12杨多杰
杨多杰
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
在物两称绝,于予独得趣。
鲜香箸下云,甘滑杯中露。
尝能变俗骨,岂特湔尘虑。
昼静清风生,飘萧入庭树。
中含古人意,来者庶冥悟。
——〔宋〕蔡襄《即惠山泉煮茶》
蔡襄,既担任过茶官,也著述过茶书,还创制过名茶,可谓是真正懂茶之人。正因如此,蔡襄的茶诗中也多有真知灼见,绝非一般文字消遣之作。上一期我们拆解了《和诗送茶寄孙之翰》,本期我们再谈一首《即惠山泉煮茶》。
一、作者简述
关于蔡襄的生平,上期已有详细讲述,本文不再赘言。需要补充的是,蔡襄不仅有茶诗与茶书传世,更留下了数幅与茶有关的书法精品。这里就着蔡襄书法家的身份,再多说几句。
古人在评论蔡襄的书法时,都认为有“形似晋唐”之风。例如元代倪云林曾跋云:“蔡公书法真有唐人风,粹然如琢玉。”明代徐渭评价蔡襄书:“蔡襄书近二王,其短者略俗耳。劲净而匀,乃其所长。”这都点出了蔡襄书法的优劣长短。
蔡襄书《自书诗卷》之《即惠山泉煮茶》
蔡襄的书法风格,承袭王羲之、颜真卿与柳公权,确实是博采众长。他虽不是一个崭新风格型的大师,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或缺的关纽人物。蔡襄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艺术,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苏轼品论蔡襄书法时说:“蔡君谟(蔡襄)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后世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蔡襄存世的《暑热帖》《思咏帖》《自书诗卷》等数件书帖,内容都与茶相关。其中《自书诗卷》中便有本文所拆解的茶诗《即惠山泉煮茶》。《自书诗卷》卷尾有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及近代共十三家题跋。鉴藏印记有“贾似道印”“悦生”“贾似道图书子子孙孙永保之”“武岳王图书”“管延枝引”“梁清标印”“焦林”及清嘉庆内府诸印。《自书诗卷》作为兼具书法价值与茶学价值的国宝,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题目详解
蔡襄的这首茶诗,歌咏的对象是惠山泉。如今的惠山泉,位于江苏无锡锡惠公园内。唐代宗大历年间,无锡县令敬澄开凿了这眼泉水。西域高僧惠照曾驻此结庐传道,泉水因而得名惠山泉。近代音乐家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使惠山泉名噪天下,名泉名曲交相辉映。可是问题来了,惠山泉怎么又叫二泉了呢?别急,咱们慢慢聊。
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是今存最早的讨论茶事用水的著作,对于后世影响深远。在这部书中,前列刘伯刍所品七水,后有陆羽所品二十水。在这两份水源榜单上,无锡惠山泉都名列第二位,所以后人也称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
因天下第二泉的扬名与陆羽的品题有关,所以惠山泉也被称为“陆子泉”。后人將其上的漪澜堂改建为“陆子祠”,以纪念一代茶圣。现如今祠堂正中置一巨幅漆屏《陆子品泉图》,祠内左右壁上题有陆羽《惠山寺记》全文。
关于惠山泉的茶诗,可谓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要算皮日休的《题惠山泉》二首,其中一首云:
丞相长思煮泉时,郡侯催发只忧迟。
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诗中讲的是唐代宰相李德裕千里快递惠山泉,以供自己煎茶之用的故事。惠山泉水递之风,自唐至明清都很流行,其中尤以宋时为最盛。宋人孙觌在《慧山陆子泉亭记》中说:“于是茗饮盛天下,而瓶罂负担之所出,通四海矣。”宋代诗人张商英《题惠山泉》诗也吟道:“涤缶操壶贮甘液,缄题远寄朱门宅。”惠山泉水被装瓶入瓮,不惜工本,不远千里,舟车载运至京城开封。为防止水味变质,人们还发明了“拆洗惠山泉”的方法。据北宋周煇《清波杂志》记载,惠泉水运送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后,“用细沙淋过,则如新汲时”。人们将这种用细沙过滤泉水除去杂质异味做法,美称为“拆洗惠山泉”。
惠山泉,到底好在哪里?是实至名归,还是浪得虚名?蔡襄这位茶学专家到底如何看待茶事用水的问题呢?我们还是到茶诗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正文赏析
第一部分自“此泉”至“得趣”,讲的是茶与水的关系。
古人品水,可以分为许多派别,其中最主要的是“座次派”和“好坏派”。
所谓好坏派,即认为不必定等级排座次,不必为天下之水划分先后。他们认为,只要分辨出水质的美恶就行了。北宋《大观茶论》就是这一派的代表。明代田艺蘅的《煮泉水品》将天下之水分为八类,但不排等次。另外,如钱椿年、顾元庆《茶谱》,孙大绶《茶谱外集》,张源《茶录》,高濂《遵生八笺》等,也都认为不必强调品水排次第。
至于座次派,以前文提及的张又新《煎茶水记》为代表。他们竭尽全力,分等级,列榜单,不断探讨水质的排名。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单就“天下第一泉”的名号,就争论了上千年,时至今日难以了结。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是知茶爱茶之人。他不仅写过数首精彩的茶诗,还曾撰写《大明水记》一文,专门讨论茶事用水问题。欧阳修在《大明水记》中说:“水味有美恶而已,欲求天下之水一一而次第之者,妄说也。”由此可见,欧阳修也不是“座次派”的成员。
蔡襄于欧阳修,既是同僚,也是茶友。二人在茶事用水上的观点,保持着高度一致。《即惠山泉煮茶》一诗的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到底什么是好的泉水?蔡襄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适与真茶遇。再好的国画家,也不可能在报纸上创作出高妙的作品。因为只有宣纸的晕染,才可以使墨分五色。再好的大红袍,也不可能用自来水泡出香甜的口感。因为只有好水的诠释,才可以使岩韵悠长。茶因水而香,水因茶而珍。好茶与好水相遇,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饮茶的人,才能独得其趣。
比起“好坏派”和“座次派”,蔡襄的观点更进一步。他明确指出茶与水的紧密关系。所以这首茶诗虽歌咏惠山泉,却只字不提“二泉”之事。遇到了好的茶,泉水自然无与伦比。碰到了差的茶,又何谈排名之事呢?蔡襄告诉我们,选泡茶水与选意中人一样,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第二部分自“鲜香”至“尘虑”。
箸,本义是筷子,在这里可解释为搅拌茶汤的工具,即茶匙或茶筅。丁谓《煎茶》“花随僧箸破,云逐客瓯圆”两句,也谈到“箸”的使用。唐代茶事中所用的竹荚,只能起到单纯搅拌茶汤的作用。宋代的茶匙和茶筅,用起来更为得心应手。也正因工具的改变,搅拌出的乳花才愈加变化多端。宋代点茶活动,技术动作艺术化,最终形成水乳交融的饮茶艺术活动。所以“箸”在茶碗中上下翻飞,既可破花,也可生云。
自唐代《茶经》问世后,茶便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饮茶,不再只有物质层面上的享受,更可带来精神层面的愉悦。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里面有连喝七碗的绝妙桥段。细细品味,除去第一碗是“喉吻润”之外,其余六碗带来的都是精神上的享受。蔡襄面对一碗甘滑的茶汤,自然也不仅仅是解渴而已。这里的茶汤,如观音手中的甘露一般,不仅可以洗尽烦恼,也能让人“脱胎换骨”。
第三部分自“昼静”至“冥悟”。
昼,即白天,本应是喧嚣繁忙之时,但似乎因为醉心于茶事,周遭一切都安静了下来。只听得阵阵清风,飘萧入庭。俗话讲,心静自然凉。卢仝笔下两腋升起的习习清风,也该是来自心中而非空中吧。
庶,这里作为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诸葛亮《出师表》中也有“庶竭驽钝,攘除凶顽”的用法。一盏甘滑如露的茶汤,不仅富含着美妙之味,更承载着古人之意。希望喝茶的人,都能够有所参悟。
然而,茶汤中蕴含的古人之意,到底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其实不是蔡襄不说,而是很多事情不是靠说就能明白的。
有一个四字成语,叫字里行间。话语文字,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我们可以靠短信、微信、纸质信来进行沟通交流。但我们都知道,有一些心情和想法,真的无法单纯靠语言来传达,这时,我们必须细细玩味,从字里行间读出深层含义。
字里行间,可以流露真挚感情。一碗茶汤,可以承载古人之意。
世间的许多情感,不能靠文字获得,而要靠心去领会。